摘要:日前,经中央批准,原吉林大学副校长马琰铭院士正式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这也是继今年2月原校长杜江峰出任教育部副部长时隔一个月后,浙大又迎来了新掌门。
日前,经中央批准,原吉林大学副校长马琰铭院士正式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这也是继今年2月原校长杜江峰出任教育部副部长时隔一个月后,浙大又迎来了新掌门。
本为一次正常的人事变动,不料却因浙大校友的偶然质疑,从而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并因此而衍生出诸多相关的话题。
一、马院士出任浙大校长所引发的一场舆情争论如果稍加梳理这些碰撞交互的声音,不妨做如下归纳:(一)质疑方:多为浙江大学校友和浙江本地人主要质疑:对新任校长马琰铭被任命为浙大校长持异议,主要理由:1.马琰铭硕士及以前的就读学校为延边大学,而延边大学虽为211,但属于政策性的,层次太低;2.马琰铭是从吉林大学副校长一职新提拔到浙大校长职位的,一则吉林大学国内排名25位,远不及浙大的第3位;二则马院士是新提拔的,非平调,似乎对浙大轻视;3.浙江大学属于浙江省的名片,对地方来说其地位无与伦比,对来自土生土长东北人的马院士是否能适应浙江的改革开放大环境和不拘格套、锐意进取的传统;4.浙江大学曾在有非土著校长任上发展迟滞的深刻教训,因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马院士的到来怀揣无比担忧。
(二)反驳方:多为非浙江省的异域同胞主要立场与观点:马院士出任浙大校长,是人尽其才,德位相称。
浙大人摆脱不了-搞小圈子-、-大行学历血统论--傲慢无礼排外-等嫌疑。
1.马院士虽第一学历,但来自985名校的副校长,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而且是院士,学术成果丰硕,完全配得上浙大校长一职;2.拿马院士曾经毕业于延边大学的过往说事,是令人不齿的-学历血统论-,是傲慢无礼的行为;3.对马院士的种种质疑无非是典型的排外思想和-小圈子-意识在作祟;4.浙江大学是中国的浙大,是中国人民的浙大,不是浙江人的浙大;如若浙大校长本地人出任才可信任,那不妨将浙大下放省里,一切由省里去养活。
二、浙大校长任命的管理权限、条件、程序、原则,以及相关认知常识(一)浙江大学隶属于教育部直属985高校,属于中管高校,书记和校长享受副部级待遇。
因此浙江大学的管理权归教育部,正职享受副部级待遇则由中组部考核任命。
一般事先征求过地方党委的意见。
所以,出席马院士校长一职宣布大会的既有中组部和教育部的领导,也有浙江省委的领导。
(二)985学校校长的一般任职基本条件1.现任985高校的副校长,并至少任现职3年以上。
马院士是2019年出任吉林大学副校长。
2.有影响的985大学校长一般标配院士。
3.年龄适合。
现有浙江大学副职领导并无院士,因此需要外调。
(三)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原则根据中组部最新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共六款:1.党管干部;2.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3.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4.公道正派、注重实绩、群众公认;5.民主集中制;6.依法依规办事。
(四)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一般工作程序1.上级党委根据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一定范围遴选若干符合基本条件的人选;2.组织进行综合考察:其一是每年的任职年度考核纪录(上级组织到本单位进行个人述职、民主评议、无记名考核结果评价、背靠背组织谈话等);其二作为人选后,遵循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上级对每个人到所在单位进行严格考察,程序严谨,待上级党委集体听取考察组的汇报后,确定最终人选并公示。
3.按组织程序进行任命。
条例有严格规定,要相信上级组织。
三、对马院士出任浙大校长有关争议的基本认知(一)这一任命是遵循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所进行的常规人事任命,并非某些人所言的不顾及浙大发展的办公室拍脑袋。
只有亲自参加过组织考察工作的工作人员才清楚条例的严谨严格程度。
而且,我党历来是集体讨论集体研究,并非某个人能取代组织的。
(二)派马院士去,恰恰体现的是中央对浙大领导班子的重视:是53岁的年轻院士,说明年富力强,能在浙大连续工作两个聘期,可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相比那些一届不到的过渡型校长来说,那个更好不用多说;平调的固然经验丰富,但多属于经验丰富的领导者,在冲劲上和干事业的想法上根本不及新提拔的。
(三)校长只是行政一把手,并非大学的一把手。
大家看重校长的基本观念尚停留在2千年的管理模式,近十年来,学校的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人事安排、学科建设等过去由校长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现在均须党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党委书记也不再是过去的分管党务,而是大学绝对的一把手。
大学重大事项的决策都由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四)马院士自身履历等1.马院士分别于1995年本科、1998年硕士毕业于延边大学。
历史唯物地看问题,1990年代初已具有硕士学位的事实,在当时全国也就300所左右。
说延边大学政策性照顾的211,起码它有历史沉淀,国家不会将一所太普通的学校揠苗助长为211。
何况这个学校培养出了马院士,已经足以证明实力超越了3000多所高校的五分之四。
2.吉林大学近年输送了不少985大学的掌门人,在这样一个985学校能被选拔为副校长,进而又选拔为校长,非个人德才兼备,又有过人之处,定难服众。
3.马院士1991年考入延边大学,是时代的佼佼者。
1972年全国出生人口2550万,1991年取得高考资格的参考生296万(有逐级分流和高考预考制),录取62万(包括中师中专大专)。
与2023年比较,2015年出生人口1655万,2023年参加高考人数1291万,录取1097万。
马院士高考那个年代属于-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年代,本科招生人数重点高校一般一千人左右,在校生5000人的重点高校并不多,不是今天的动辄两三万人的大学规模。
四、争议所引发的其他思考(一)浙大校友所担忧的并非网议的矛盾焦点。
他们主要担心空降的新校长只是将浙大作为跳板,不能沉下心来,一心一意地谋求个人和学校命运共同体式的发展,生怕耽误了学校的发展机遇。
客观而言,论近20年来顶尖大学对国家的贡献,浙江大学对标斯坦福着力打造中国硅谷的功绩有目共睹,远比给欧美国家输送人才的清北更值得肯定和推崇。
(二)固然部分浙大校友的担忧不乏背景和良苦用心,也有情可原,但借以质疑中央人事任命,进而抛出三六等的-出身血统论-的封建沉渣,和未见-出水再看两腿泥-的主观臆断,怎么说也与浙大的求是传统,以及浙江的开放胸襟格格不入,且难逃-搞小圈子--傲慢无礼-的嫌疑。
改革开放初期,有多少人没有文化,或者小学毕业的浙江人甘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为国家和浙江的发展建立了不凡功勋。
如今拿学历取代人社会贡献的价值判断标准,既非文明人之所应有,亦非浙江发展历史事实之应当。
(三)浙大是幸运的,马院士起码能干两届。
而全国公办高校一把手到任不足一个任期的过渡现象比比皆是,刚熟悉情况铺开计划就不得不面临退休的事实也不胜枚举。
而一把手退休后扔下的摊子接任者又未必认同,最终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时间浪费。
因此,高校领导干部的任用还应兼顾办学传统,五湖四海调配干部宜在副职层面进行。
来源:DH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