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8月31日,沈阳师范大学校医院开始接诊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学生。校医院工作人员立即按照传染病报告流程,将情况上报至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当天下午,沈阳市卫健委组织专家组进驻学校开展初步调查。9月1日,病例数量持续增加,校医院接诊压力骤增,学校启动应
事件基本情况通报
2023年8月31日,沈阳师范大学校医院开始接诊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学生。校医院工作人员立即按照传染病报告流程,将情况上报至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当天下午,沈阳市卫健委组织专家组进驻学校开展初步调查。9月1日,病例数量持续增加,校医院接诊压力骤增,学校启动应急预案,腾出部分宿舍作为临时隔离观察区。
9月2日,辽宁省疾控中心派出流调团队支援沈阳,对病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9月3日,学校全面停课,所有教学活动转为线上进行。9月4日,国家疾控局专家抵达沈阳指导处置工作。9月5日,实验室检测确认病原体为诺如病毒。9月6日,新增病例数开始显著下降。9月7日17时,沈阳市疾控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进展。
截至9月7日17时,累计报告病例2087例,其中1817例已痊愈。现有症状者270人,全部为轻症患者,无重症或死亡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学校第三生活区,涉及多个院系不同年级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显示,高峰期出现在9月2日至9月4日期间。9月6日至7日新增病例降至25例,表明疫情已进入尾声。所有病例均接受对症治疗,包括补液、电解质调节和必要的止吐药物。校医院设立专门诊室分流患者,重症倾向病例转诊至定点医院。
应急处置措施实施
沈阳市卫健委在确认事件后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响应。医疗救治方面,组建了由三甲医院消化内科、感染科专家组成的医疗队,24小时驻校开展诊疗。学校开辟三条就诊绿色通道,分别处理轻症、中症和重症倾向患者。环境处置方面,疾控部门对第三生活区进行全面终末消毒,重点处理卫生间、浴室、饮水机等高风险区域。累计消毒面积达5万平方米,使用含氯消毒剂2000升。后勤保障方面,学校紧急采购瓶装水替代自备井供水,每天供应量超过1万瓶。食堂实行分时段就餐,餐具全部采用一次性制品。
流调溯源工作由省市两级疾控中心联合开展。调查人员对2087例病例进行详细访谈,绘制流行病学曲线。环境采样覆盖水源、食品加工场所、公共区域等50个关键点位。实验室对120份样本进行检测,其中自备井水样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率达90%。供水系统勘察发现第三生活区蓄水池防水层破损,周边排水沟存在倒灌风险。基因测序显示病毒株为GII.4型诺如病毒,与国内近期流行株高度同源。综合分析认定污染源为受病毒污染的自备井水,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传播。
后续整改与预防措施
学校已永久封闭第三生活区自备井,并启动市政管网接入工程。工程预算450万元,预计30天内完成施工。过渡期间,水务部门每天派送10车次饮用水保障供应。病例管理方面,痊愈学生需提供两次粪便检测阴性证明方可返校。环境监测将持续至疫情结束后两周,每天对重点区域采样检测。学校修订了传染病应急预案,增加水质检测频次至每周一次。后勤部门对全校供水系统开展全面检修,更换老旧管道300米。食堂加装净水设备20台,所有员工重新进行健康体检。
沈阳市疾控中心组织全市高校卫生负责人开展诺如病毒防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病例识别、环境消毒、疫情报告等实操技能。教育部门要求各校建立饮用水安全台账,记录日常维护和检测结果。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餐饮单位的卫生检查。市卫健委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解答公众疑问。媒体制作诺如病毒科普图文,通过官方账号推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开设专线,疏导学生焦虑情绪。后勤集团开展卫生评比活动,提高宿舍清洁标准。
公共卫生事件反思
本次事件暴露高校自备井管理的普遍隐患。全国约38%的高校仍在使用自备井供水,其中15%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水质检测数据显示,高校自备井微生物超标率达21%,远高于市政管网3%的超标率。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自备井的监管要求存在执行漏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部分服务外包企业为降低成本缩减水质检测频次。教育部门对高校公共卫生投入不足,校医院诊疗能力普遍薄弱。传染病报告系统在首例病例出现时未能及时触发预警。
诺如病毒防控面临现实挑战。该病毒环境抵抗力强,10个病毒颗粒即可致病,常规氯消毒浓度难以彻底灭活。高校集体生活环境加速病毒传播,1例病例可导致20%以上的罹患率。现有检测技术限制疫情早期识别,普通医院无法开展诺如病毒快速检测。疫苗研发进展缓慢,尚无有效免疫预防手段。公众防控意识调查显示,仅43%的大学生掌握正确洗手方法。疫情防控与正常教学秩序的平衡难题待解,全面停课标准缺乏科学依据。
来源:迷路的狗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