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2年11月,莫卧儿帝国末代君主巴哈杜尔·沙二世——其惯常的笔名是扎法尔——在仰光驾崩。他是成吉思汗、帖木儿的直系后裔,也是欧亚帝国、王国君主中罕见的高寿者。
所评图书:
书名:《莫卧儿王朝的灭亡:德里1857年》
作者:(英)威廉·达尔林普尔
译者:何畅炜、李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1862年11月,莫卧儿帝国末代君主巴哈杜尔·沙二世——其惯常的笔名是扎法尔——在仰光驾崩。他是成吉思汗、帖木儿的直系后裔,也是欧亚帝国、王国君主中罕见的高寿者。
扎法尔的一生,见证了王朝如何快速衰败,如何被原先托庇于王朝的附庸势力一步步侵蚀,而最终主宰了王朝的生死。
扎法尔生于1775年,65岁才继承皇位。帝国此时已经穷途末路,虽然他本人公认是技艺精湛的书法家,满腹经纶的苏菲主义作家、高水平的园林创建者,一手推动了帝国覆灭前最为璀璨的文学复兴。但不同于700年前的中国北宋末代君主,扎法尔从未获得实权,他和他的廷臣被英国人无情扫入故纸堆,只能北平沉浸于措辞精妙的回文抒情诗和乌尔都语对句,“日间在最后一段田园诗般的生活中——园林、娼妇和诗人雅集、苏菲派灵修和拜谒苏菲派导师——迷失自我”。
英国人无情剥夺他的权势,将之头像和名字从钱币上取下,尽最大努力消除扎法尔甚至莫卧儿王室在国内的政治影响力甚至是各种曝光机会。这是一个残忍的取代,但扎法尔,甚至莫卧儿帝国的精英们对之安之若素。虽然他像南唐君主李煜被赵宋官家囚禁时那样,写下了哀怨的诗篇:
“我欲奋翅鼓翼,
把这樊笼之篱,砸个稀碎。
却如画中囚鸟,
自由渺渺无望。
晨风徐徐,呢喃庭园,
我的眼中,春秋无别。
怎能知,
几时春去,秋又归”。
英国是君主国家,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在印度的所为,比任何君主制国家爆发共和革命过程中对待王室的暴戾和残忍还要突出。按照协议,莫卧儿君主直到被取代废黜的那一天,都享有对印度全国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权力,而这种权力中抽出的委托,才是东印度公司实施(部分)代理统治的基础。然而,非但扎法尔在皇宫以外没有权限,而且就连在皇宫中赏赐印度王公的权利都没有,一旦他这样做了,随侍一旁的英国官员就会要求王公退还赏赐。
扎法尔在65岁登基,而英国人一早就计划好了让他成为末代君主。英国历史学家威廉·达尔林普尔在其所著的《莫卧儿王朝的灭亡:德里1857年》一书中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允许扎法尔的子侄辈,也就是莫卧儿帝国的王子们居住在皇宫周边,也不允许其继承任何有可能使得其拥有较多政治曝光机会和实权的机会。
威廉·达尔林普尔为了撰写这本书,突破性地挖掘两万份此前未被重视的乌尔都语和波斯语手稿,透过回忆录、信札、官方报告,细腻讲述了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起因、经过、结局及其影响。他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精心记述,为我们洞悉英国殖民印度尤其是完成从由东印度公司代理统治印度,到废黜莫卧儿君主而由英国女王加冕印度皇帝并实施直接统治这一段历史提供了珍贵且独特的视角。
很多历史学者在谈及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时,绕不开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却往往将之错误地解释为暴力起义导致政治失控,最终使得东印度公司-莫卧儿王室二元统治的方式无法延续,“不得已”由英国女王接掌。甚至有历史学者曾宣称,在美国独立战争以后,英国已经吸取了传统的欧洲殖民模式的教训,并不在意直接的领土殖民,而更惯常接受代理统治,以及其他一切有助保留英国军事和贸易优势的模式。《莫卧儿王朝的灭亡:德里1857年》这本书强有力地驳斥了这些判断。
《莫卧儿王朝的灭亡:德里1857年》书中谈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印度到处都是虔诚的英国福音派信徒,他们不仅意欲统治和管理印度,还打算拯救和改良印度”。对于这些人而言,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不仅过时,应当废黜,而且印度次大路上的主流宗教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耆那教等都应该靠边站,印度人应当改宗福音派。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东印度公司随侍在扎法尔身边的官员如此无礼,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治理中突然变得如此偏激,以及触发1857年起义的诡异细节——东印度公司给印度士兵装配的枪弹同时采用了牛油和猪油作为润滑剂。
东印度公司,以及英国福音派信徒的狂躁,甚至而言狂妄,很大程度上与19世纪40年代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击败了中国清王朝,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倾销鸦片变得畅通无阻,以及同时期英国人降服锡克人有关。“帝国式傲慢就确立下来了”,英国人紧锣密鼓在印度推行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改革,而哪怕是到英语学院接受教育的印度人,甚至印度各王邦的贵族也得不到一丁点儿的尊重。英国人到处劝说印度人皈依基督教,矛盾自此变得愈发不可调和。
1857年5月,印度士兵掀起民族大起义,屠戮德里以及周边一些城市里的英国人,以及改宗基督教的英国人。起义者将扎法尔视为首领和真命天子,虽然后者并不愿意投身起义,认为必败无疑,但是群情激愤之下,扎法尔的反对并不起任何作用。而随之展开的德里围城战,因为饥荒,已经使得德里居民和印度起义者濒临饿毙。在英国军队在1857年9月破城展开的报复中,莫卧儿王朝的皇宫被洗劫一空,城内居民被大面积地屠戮。皇室虽然不战而降,但皇帝的十六个儿子大多被俘、受审并被绞死。皇帝的女性后嗣,“年老者当上鸨婆,年轻者沦为changji”。
英国人将已经废黜的扎法尔装入囚笼予以示众。这个帝王“乘坐犍牛车离开了心爱的德里,心碎地与自己所钟爱的一切作别”。英国人扫除了扎法尔统治末年兴起的文学复兴的主要痕迹,莫卧儿帝国数百年积累的珍宝与文献成果悉数被打包劫掠送往英国本土。
《莫卧儿王朝的灭亡:德里1857年》这本书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述英国军队1857年在印度各地尤其是首都德里展开的血腥报复。这种报复的残忍程度,几乎可以与后世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实施的屠杀相较。到了1858年11月,维多利亚女王的大赦令才姗姗来迟,至此,英国军人在东方实施的种族灭绝暂时宣告终结。
莫卧儿帝国灭亡,这也相当程度上宣告了维系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信众的政治与文化象征的崩溃。自古以来印度文明的文化自信与威信,自此似乎被抹除,取而代之的是铺设在印度的英伦文明记号。而印度教信众与伊斯兰教信众的团结自此也变得岌岌可危,印度民族主义在稍晚一些时候萌生,但已经诞生出两个版本。英国,就这样永久地摧毁了一个统一的印度。
来源:渝川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