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个文化场馆解锁国际博物馆日的多元玩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20:29 1

摘要:5月18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推出“GO!TO辅德里”——“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通过“探访红色场馆”“游览文博市集”“研学非遗大师课”等多元互动形式,让市民群众于“辅德里”深入学习红色文化,亲身体验非遗传统,切实感受人民城市建设成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冷梅 刘昕璐 见习记者 朱彬

今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申城各个文化场馆举行相关主题活动。

来“辅德里”深入学习红色文化

5月18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推出“GO!TO辅德里”——“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通过“探访红色场馆”“游览文博市集”“研学非遗大师课”等多元互动形式,让市民群众于“辅德里”深入学习红色文化,亲身体验非遗传统,切实感受人民城市建设成就。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紧扣“非物质遗产”“青年力量”“新技术”三个分主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充分彰显出红色场馆在快速变迁社会中独特的魅力与深远的价值。

当天,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学生们相聚百年石库门,以扬琴、古筝二重奏快闪形式,改编并演绎《辅德里》等经典曲目。悠扬旋律中,青年学子用艺术语言诠释红色精神,将历史厚重感与青春活力巧妙交融,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红色文化艺术体验。

纪念馆东门广场的“辅德里”非遗市集热闹非凡。在红色文化展示区,不仅有党史知识打卡,还有以“辅德里”石库门与白玉兰为设计灵感的,红色创意“石库门透卡”文创首发,让红色文化“可看可带走”。同时,静安区非遗老字号企业携陈皮白茶、唐香技艺等江南传统工艺亮相,展现江南文化的雅致底蕴;“Hi静安”小红书账号运用新媒体技术,挖掘海派元素内涵,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为市民群众呈现出一场集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于一体的独特文博市集盛宴。

纪念馆特别邀请国家级非遗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来非遗传承课,引领青少年及市民朋友们深度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奥秘,让大家得以近距离领略传统技艺中蕴含的匠心与独特魅力,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据悉,未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将持续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石库门里的“红课堂”,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城市文化、助力“光荣之城”2025上海红色文化季贡献更大力量。

上博专家坐镇普陀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鉴宝

5月18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普陀主会场活动在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举行,活动首次邀请上海博物馆专家现场鉴宝。这场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普陀区甘泉路街道联手打造的沉浸式文博派对,围绕“探秘苏州河的前世记忆”,通过“博物馆+”的形式,让市民游客在参与互动中解锁博物馆的N种新玩法!

今年,普陀区文旅局创新推出“鉴宝”活动,邀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专家在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门前广场开展免费公益鉴宝。

此次坐镇的周祥、华慈祥、沈山三位专家来自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分别在古钱币、文房四宝、书画研究领域深耕数十年。

活动现场,市民纷纷从包内小心翼翼掏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贝,其余看官将鉴宝桌围得严严实实。一位爷叔今天特意带来了自己七十年前买的60枚晚清民国铜币,“自己喜欢收藏,但是不专业,难得有这么权威的专家,可以给我看看”。他满怀期待向专家展示,希望能收获专业意见。专家一枚一枚打开封装,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半小时后,给出倾向性意见供市民后续参考。

此次国际博物馆日,普陀区还首次推出沉浸式博物馆课堂。10组亲子家庭和小学生记者在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满怀好奇地走进水闸遗址,开启了一场跨越700年的历史对话。

踏入遗址区,眼前景象将观众带回到过去:滚油炭化处理的松木桩,历经岁月洗礼却千年不腐,静静诉说着古人的智慧;巧妙的“八字形”结构,犹如张开的臂膀,科学地分散着水流压力;元宝形铁锭榫牢牢链接每块青石板,严丝合缝,稳固如初。孩子们时而弯腰仔细观察,时而仰头向讲解员提问,家长们则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些珍贵画面。此刻,斑驳的遗址与现代的身影交织,现实与历史时空交汇,古老的水利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当天,普陀区所有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并组织开展多样的活动。顾正红纪念馆“回望五卅狂飙 赓续百年荣光”主题展览、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潮涌东方 百舸争流”主题展览、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爱国爱群:光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档案文献展”,都为市民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跟随金牌讲师打卡黄浦特色文博场馆

5月18日上午,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黄浦区主题活动在外滩黄浦公园举行。现场,一辆涂装“黄浦巡礼,时光印迹”的文博主题巴士格外引人注目。活动还未开始,参加此次巴士之旅的市民朋友就早早赶来现场等候发车。

记者获悉,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黄浦区推出的重点活动,主题巴士的车行线路串联了区内十余处特色文博场馆,更配有金牌讲师随车讲解,一趟巴士之旅即可获取黄浦区内半数博物馆资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活动推出后预约非常火热,几小时内就一抢而空。

今年的主题活动名为“黄浦巡礼,时光印迹”,由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黄浦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承办。除了开启文博主题巴士,活动中还发布了文化遗产季黄浦区主题纪念章和黄浦区2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数字印章。

活动中,外滩历史纪念馆、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的场馆代表,分别推介了各自场馆特色。其中,外滩历史纪念馆以时光之路的形式,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展现上海开埠180多年来外滩的景观、建筑功能与生活形态的变化;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以“传播与普及乒乓文化,增进国际交流”为宗旨,以聚焦体育强国为战略,将乒乓历史和文化通过创新的手法融入藏品展陈和活动中,是全国体育行业博物馆不可多得的亮点。

此外,作为文博资源社会化利用的成果,“解码建筑历史,拥抱创意实践”项目在活动上正式发布,该项目旨在推动青少年切实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引领广大青少年走进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艺术与人文世界,为黄浦文化繁荣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记者了解到,当天,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上海市银行博物馆等平日收费场馆均免费开放,其余各馆也推出了多项展览、乐游、市集、美育活动: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升旗仪式、“热的血-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专题展;上海城市规划馆配合主题特展,深入挖掘民风民俗,开展沪派江南系列体验项目,邀请沪派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和教授技艺;上海历史博物馆推出“丝路华章•多元一体”西夏文物精品展主题社教活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推出“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等。

值得一提的是,黄浦区还将结合2025年“上海文化遗产季”热潮,推出黄浦区文化遗产季系列活动,助力文旅消费、“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即日起至5月31日期间,市民游客可在黄浦区内多处文博场馆内参与数字印章有奖收集活动,通过手机“扫一扫”或“碰一碰”即可领取限定电子纪念章,兑换精美文创。端午小长假期间,第一届“申活集”文物文创巡回市集将在思南公馆举办,助力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消费场景。

去上音东方乐器博物馆追寻琵琶的艺术流变与文化记忆

在“金声玉律颂中华——2025年东方乐器博物馆年展”余韵尚存之际,值此国际博物馆日,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再次奏响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强音。5月18日,东方乐器博物馆推出了“沉浸式”互动体验《古音探韵》和琵琶专题讲座《持琴寻声——光影中流淌出的千年琵琶曲》,以科技赋能悠扬琴韵,带领公众跨越千年时空,感知艺术流变与文化记忆。

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传统音乐在光影流淌中焕发新生。《古音探韵》由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代晓蓉教授与鲁轶老师携学生团队打造、东方乐器博物馆联合呈现的跨界“沉浸式”探索。该项目以虚拟现实(VR)与人工智能(AI)为技术支撑,融合民族舞蹈艺术,对五弦琵琶、箜篌、横笛、腰鼓等古代乐器进行数字化重构,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力图通过多维度感官体验,让公众在虚实交汇之间,探索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的跨时空对话,进一步激发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讲座中,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张晓东副教授以千年古乐器——琵琶为引,追溯其从丝路西域传入中原,再经唐宋发展、明清分化,最终融入多元民族与地域音乐传统的过程。上音2024级琵琶演奏专业学生王熙然与上海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琵琶演奏专业学生鲁孙彤现场演绎经典琵琶曲目与不同地域风格的琵琶作品,展现琵琶音乐的多样性与表现力。

其中,王熙然在本次讲座文武曲演奏中使用的琵琶大有来头。那是上音早期培养的国乐人才之一、琵琶演奏家、古琴家程午嘉六项十八品琵琶(仿制),由东方乐器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沈正国老师提供,为讲座增添了独特的历史深度与艺术氛围。在本次活动中,观众不仅从学术视角深入了解琵琶艺术的历史演变与美学特征,更可在音乐流动与实物展陈之间,感受到“馆藏即活化、艺术即教育”的魅力。

上音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肖阳说,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汇区科普基地”以及上海高校音乐文化育人联盟和上海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联盟的重要成员单位,东方乐器博物馆始终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持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音乐的创新传承路径,赋能高校文化育人新格局,持续助力上音校园高质量开放,为公众搭建起通往音乐文化的桥梁。

来源: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