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南出海热潮正劲,不少中国企业跃跃欲试。但真正的全球化,不在于“出海有多快”,而在于“走进去有多深”。这篇调研实录,记录了中关村100企业家俱乐部一行六天的深度走访,看见的不只是越南产业现状,更是中企出海的隐性挑战与长期机遇。
越南出海热潮正劲,不少中国企业跃跃欲试。但真正的全球化,不在于“出海有多快”,而在于“走进去有多深”。这篇调研实录,记录了中关村100企业家俱乐部一行六天的深度走访,看见的不只是越南产业现状,更是中企出海的隐性挑战与长期机遇。
三月,煦联得随中关村100企业家俱乐部的越南考察团,横跨越南南北,走过河内、北宁、胡志明等多地,展开为期六天的深度调研。
在越南这片被称为“世界工厂2.0”的热土上,我们试图解答几个关键问题:
越南制造是否真的具备中国制造的替代能力?投资红利还在吗?制度门槛在哪里?哪些产业具备长期增长潜力?一路走访,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数字和报告中所描述的“新蓝海”, 更是一个正在快速生长、但仍存现实摩擦的真实越南。从制造业的初步布局,到消费电商的热潮初现,从大企业的深耕之路,到中小企业面临的实际挑战,每一站都带来新的冲击与反思。
这次调研,不只是“走出去”,更像是一次“走进去”——走进产业底层、走进本地语境、走进制度细节。真正的出海,不止是做生意,而是对陌生世界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也许才是当下中国企业最稀缺、最关键的全球竞争力。
出海越南深水区
热土之上,埋着隐性门槛
如果仅看表面数据,越南很容易让人产生“窗口红利”的幻觉。
据越南统计总局数据,2024年,越南GDP总量达到4763亿美元,同比增长7.09%,人均GDP提升至约4700美元,逼近5000美元大关。电子、计算机、零部件等出口快速增长,制造与出口双轮驱动,表现亮眼。
在河内与越南金融部外国投资局的交流中,一位官员指出:"越南欢迎具备长期战略眼光、能够本地化深耕、创造就业和技术的企业参与发展。"重点产业如高新技术、教育、环保等可享受 10% 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土地资源方面,北宁、太原等北部工业重镇,园区标准工业用地的年租金远低于中国珠三角地区,部分项目的实际土地使用成本不足深圳的 1/5到1/6。
在劳动力效率方面,越南也体现出与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显著差异。相比印尼,越南工人整体学习能力强、组织纪律性高,在制造与服务行业的执行效率上更具优势,也更适应标准化和工业化的生产体系。
政策、地价与人力成本叠加,使得越南对外资企业展现出强烈吸引力。
越南政府近年来的改革幅度也远超预期。一个信号是,其正在推进过去40年来最彻底的体制改革:将省级行政单位数量减少50%、地方机构数量减少70%以上,释放出大量财政资源,用于基建和教育。同时,自2024年9月起推行15年免费教育,覆盖幼儿园至高中阶段,意图从源头提升人口素质和应对“未富先老”趋势。
然而,这片投资热土也潜藏着“隐性门槛“。
越南采用“负面清单”模式管理外资准入,《2020年投资法》明确列出25个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与59个需特别审批的限制行业,涵盖国防安全、传媒出版、稀有资源等多个领域。此外,部分产业虽未被正式限制,但因地方政府执行标准不同,实际落地过程中仍存在审批灰区与实践摩擦。
“在越南,不重视当地法规则政策、不研判地方执行差异,不研究法条,交的学费可能比你想象的多。”
制造跃迁
中国企业如何在越南实现价值突围?
当前,越南制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节点。据2023 年公布的数据,韩国以超过 810 亿美元的累计投资,成为越南最大的外资来源国。诸如三星、LG 等韩企,在越南不仅拥有规模庞大的制造基地,还通过配套招商吸引了众多核心零部件企业入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闭环。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越南不仅是产业转移的“候补选项”,更是一个已被韩资、美资等深度布局的“多边竞技场”。这也使得中国企业在进入越南时,必须面对既有的竞争秩序和产业规则,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北宁、京北等地的工业园区走访时,一种似曾相识的 “过去感” 扑面而来:标准化厂房林立,摩托车在厂区门口一字排开,车间里机器轰鸣,流水线有序运转,像极了十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工厂景象。但深入了解后发现,很多的生产线仍集中在组装和初级加工环节,其核心零部件仍需从中国或其他国家进口,完整的制造 “链条” 尚未形成。
在一众制造出海企业中,海尔的做法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2012年,海尔收购日本三洋电机在越南的家电业务,并保留其原有品牌AQUA。这一举措巧妙地避开了品牌认知和文化隔阂方面的挑战,越南消费者从心理层面更容易接受,也为海尔在越南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十余年的深耕,AQUA已成为越南本地熟悉的家电品牌,在洗衣机、冰箱等核心品类均取得领先市场份额。
通过本地化的产品设计、渠道建设以及对数智化建设的重视,AQUA进一步增强了与当地消费者的品牌黏性。比如,针对东南亚热带气候推出节能产品,还出现在当地社交平台、选美大赛等大众文化场景中,成功融入本地生活。
在数智化方面,海尔越南工厂同样走在前列,通过智能工厂与数智化管理平台,提升本地供应链效率和用户服务能力。
对比之下,那些以“快建快产”为目标、以低成本代工为主的企业,虽能在短期内释放产能,但难以建立品牌、形成长远壁垒。
可以预见的是,越南制造业的整体结构正处在“承接产能”与“提升价值”的交汇阶段。真正能在这里扎下根的企业,不只是带着图纸与设备来的那一批,而是那些愿意沉下心来,从文化差异、制度理解、供应链重构等层面逐步搭建本地经营体系的那一批。它们往往不是最先跑起来的,却可能是最后站稳的。
电商热浪下
出海品牌如何站稳脚跟
在越南,制造业是传统优势,而电商,正成为消费升级的新动力。
我们抵达胡志明市的那天中午,气温逼近37度,街头却依旧人潮汹涌,年轻人手拿咖啡、边走边刷短视频。几乎每一部手机里,都装着Shopee、Lazada和TikTok Shop。
这背后,是一群快速成长的年轻用户。越南有1亿人口,其中超过7450万人是网民,超七成用户参与网购。20~34岁人群占比高达23%,中位数年龄仅34岁。一位在胡志明市有丰富电商运营经验的IMCN公司负责人称:“越南年轻人没有太强的存钱观念,也不太考虑买房买车,他们拿到工资后会立即消费,特别偏爱时尚、电子产品和餐饮。”
据统计数据,越南电商增速跻身全球电商增速最快的国家前十,预期2025年电商市场规模可达450亿美元。
TikTok 是电商增长的重要推手。该平台在越南年轻人中的渗透率超过75%,不仅是娱乐平台,更成为购物决策的关键入口。大量本地品牌通过短视频、直播完成冷启动,快速切入市场。
但热度背后也有短板。考察中我们了解到,越南目前“货到付款”仍是主流支付方式,电子支付发展尚不成熟,同时,物流体系南北发展不均,消费决策周期较长,退货服务周期较长。
因此,中国企业在越南做电商,不能依赖国内“爆品思维”或“流量打法”。能否在本地市场持续建立品牌认知,构建用户信任,搭建供应链与服务体系,才是真正决定长期发展的关键。
数智化能力
中企出海穿越周期的底层支撑
从出海部署到本地深耕,数智化已成为中国企业在越南长期扎根的核心能力之一。
越南的确是“摸着中国过河”。越南拥有靠近中国、人口结构年轻、政治稳定等优势,也面临语言、制度与管理文化的差异。对于出海企业而言,能否快速适应本地规则、合规经营,并具备国际化管理能力,正成为扎根越南的核心门槛。
真正的出海
是组织力的全球重构
我们从胡志明市返回那天,是个晴朗的下午。
在去机场的路上,同行的一位企业家望着窗外的摩托车洪流,感慨道:“这像极了九十年代的深圳,混乱、炙热、机会四伏。”那一刻,我的脑海仿佛被拉入了一场时空穿梭:热闹的街道和法式旧楼交织,老人与孩童在街边小凳聊天吃冰,而唯一不同的,是年轻人手机屏幕里,跳动着的是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和未来。
那一刻,我们意识到,越南不只是一个新市场,更是一面镜子。
它映照出的是一个全球企业竞争的现实——真正走出去的,不只是产品和人员,而是组织力、管理力与认知力的整体迁移。
出海不再是“谁更快”的比赛,而是“谁更深”的较量。
正如一位企业家坦言:“出海不是对世界输出标准答案,而是与世界共同解题。”
未来已来,挑战犹在。
记者:谭黎娴
来源:煦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