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打满不走,羊都被薅秃了!”武汉山姆会员店的一则视频近日冲上热搜:一位顾客用近5升的大桶接取免费续杯饮料,工作人员劝阻无效。这场闹剧背后,暴露的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失范,更是一场关于公共福利可持续性的深刻拷问——当少数人的贪婪突破合理边界,最终买单的会是谁?
“不打满不走,羊都被薅秃了!” 武汉山姆会员店的一则视频近日冲上热搜:一位顾客用近5升的大桶接取免费续杯饮料,工作人员劝阻无效。这场闹剧背后,暴露的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失范,更是一场关于公共福利可持续性的深刻拷问——当少数人的贪婪突破合理边界,最终买单的会是谁?
9月7日,武汉山姆江岸店的监控拍下令人瞠目的一幕:一名中年女性手持巨型饮料桶,在自助续杯机前持续接装饮品。尽管店员多次提醒“续杯仅限当日饮用容器”,该顾客仍坚持灌满才离开。
山姆官方回应称,此类“薅羊毛”行为确有发生,工作人员会劝阻但无权强制制止。网友的愤怒直指核心矛盾:商家提供的会员福利本是一种信任契约,如今却因少数人的过度索取濒临崩溃。正如热评所言:“今天接走一桶饮料,明天可能接走所有人的续杯权益。”
商业逻辑:免费续杯本是双赢设计山姆的续杯服务绝非慈善之举,而是精心计算的商业策略。一杯饮料成本不足2元,却能有效提升会员黏性——数据显示,使用餐吧服务的会员年均消费额高出普通会员37%。这种设计本质是“以小福利换大忠诚”的心理博弈。
但当“无限续杯”被曲解为“无限量外带”,商业逻辑必然崩塌。宜家曾因咖啡滥用取消免费续杯,麦当劳也因酱料浪费改为收费制。历史反复验证:当消费者将善意视为漏洞,商家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收缩服务。
社会观察:贪婪如何摧毁公共福利从个体行为看,这是典型的“破窗效应”。部分人将“占便宜”等同于精明,却忽视规则背后的集体代价。某次调研显示,63%的消费者承认曾因“别人都拿”而多取免费物资。
更深层的是“公地悲剧”的重演。山姆会员费已包含服务成本,过度索取实质是将会费转嫁给守规者。更讽刺的是,最愤怒的往往是那些从未滥用福利的普通会员——他们被迫为少数人的贪婪买单。
破局思考:福利可持续需要双向约束商家需升级规则设计:限时续杯、容器规格标准化、电子标签追踪使用次数。但根本解决还需消费者共识:
明确“免费≠无度”,续杯权益应以合理需求为界; 建立会员社群监督机制,让滥用者承受道德压力; 媒体应停止传播“薅羊毛攻略”,转而倡导契约精神。商业文明的基石是互惠而非掠夺。当山姆的饮料桶照出某些人扭曲的占便宜心理,我们更该思考:为什么总有人愿意为几升糖水,透支整个社会的信用资本?或许正如《论语》所言:“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真正的精明,是守护那些让所有人长久受益的规则。
来源:鹰不需鼓掌也在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