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四川攀枝花市男子高某因在朋友圈发布“教体局局长被免职”的不实信息,被公安机关以诽谤罪处以行政拘留4日。据派出所通报,高某主动投案并如实陈述违法行为,鉴于其认错态度,依法从轻处罚。
9月1日,四川攀枝花市男子高某因在朋友圈发布“教体局局长被免职”的不实信息,被公安机关以诽谤罪处以行政拘留4日。据派出所通报,高某主动投案并如实陈述违法行为,鉴于其认错态度,依法从轻处罚。
局长被查实情:
8月28日,攀枝花市纪委监委通报,市教体局局长李福惠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调查(非“免职”)。近一年内,当地已有4名校长被查,凸显教育系统反腐力度。
诽谤案频发:
湖北公安机关2025年通报多起案例:吴某某因捏造视频诽谤民警被责令删帖道歉;曹某某因诬告“辅警发生不正当关系”被行拘10日。
湖南“12字评论案”翻案:肖某因评论“豆腐渣工程”被拘5日,两年后法院终判无罪,引发对执法边界的讨论。
言论自由与法律红线:
派出所强调,高某行为“贬低政府形象”,扰乱公共秩序,构成诽谤。
对比肖某案翻案(法院认定“质疑非捏造”),公众质疑:如何界定“合理质疑”与“恶意诽谤”?
执法一致性:
湖北、湖南等地类似案件处理差异明显,有网民呼吁统一裁量标准,避免“因言获罪”扩大化。
法律学者指出:
“公民监督权需保障,但传播未经核实的重大职务变动信息,易引发社会恐慌。执法应区分‘事实错误’与‘主观恶意’,避免矫枉过正。”
为何主动投案仍被罚?
警方回应:投案可从轻处罚,但违法行为客观存在。
反腐背景下的敏感舆情:
结语:网络非法外之地,但执法需在维护秩序与保障言论间寻求平衡。此案再次警示:传播信息需审慎,避免踩踏法律红线。
来源:艾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