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大子闵子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3:27 5

摘要:闵子骞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为了维持生计,整日劳作,后来又娶了一位妻子。继母刚进入这个家庭的时候,表面上对闵子骞也还过得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内心的偏心逐渐显露了出来。

图源来自Ai豆包

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名叫闵子骞的孩子,他自幼便经历了许多生活的磨难,但他的孝心却如同夜空中最明亮的星,闪耀着无尽的光辉。

闵子骞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为了维持生计,整日劳作,后来又娶了一位妻子。继母刚进入这个家庭的时候,表面上对闵子骞也还过得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内心的偏心逐渐显露了出来。

闵子骞的家中并不富裕,住的房子十分简陋,冬天的寒风总是能从墙缝里灌进来。继母为闵子骞做了一件棉衣,可是,那棉衣里填充的不是棉花,而是芦花。芦花轻飘飘的,看起来厚厚的,却没有一丝保暖的作用。

一天,闵子骞跟着父亲外出,他们要驾车去集市。清晨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脸庞,闵子骞穿着那件看似厚实实则单薄的棉衣,冻得瑟瑟发抖。他小小的身体在寒风中缩成一团,双手紧紧地抱着自己,试图抵御寒冷。父亲看到他这个样子,以为他偷懒不肯用力拉车,心中十分生气,便拿起鞭子抽打他。

鞭子抽打在闵子骞的身上,棉衣被抽破了一个口子,里面的芦花纷纷扬扬地飘了出来。父亲惊讶地看着这些芦花,心中顿时明白了什么。他停下马车,仔细查看闵子骞的棉衣,又摸了摸自己身上暖和的棉衣,再想到家中另外两个孩子穿着暖和的棉衣,父亲的眼眶湿润了。他愤怒地掉转车头,决定回家就休掉这个狠心的继母。

闵子骞看到父亲如此愤怒,他心中虽然也十分委屈,但他更担心继母被休后,自己和两个弟弟今后的生活。他急忙拉住父亲的衣袖,哽咽着说:“父亲,您不要休掉母亲。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我们三个孩子都要受冻啊。”父亲听了闵子骞的话,心中十分震惊。他看着眼前这个瘦小却充满孝心的孩子,心中既感动又愧疚。

继母在屋内听到了这一切,她的心中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她一直以为闵子骞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却没想到他如此大度,如此孝顺。她为自己之前的行为感到无比的羞愧,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从那以后,继母像是变了一个人。她开始用心地为闵子骞做棉衣,里面装满了温暖的棉花。她对待闵子骞也和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不再有丝毫的偏心。闵子骞的家里充满了和谐与温暖,父亲看到这样的变化,心中也十分欣慰。

闵子骞不仅在家中孝顺,在外面也是个品德高尚的孩子。他自幼聪明好学,跟着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闵子骞以其孝行和高尚的品德而备受尊敬。

有一次,闵子骞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关于家庭伦理的问题。有的同学说,如果父母做了错事,子女应该直言相劝;有的同学则认为,子女应该默默忍受。闵子骞静静地听着大家的讨论,然后缓缓地说:“我认为,孝顺父母是首要的,但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子女也应该以合适的方式去劝解。就像我对我的继母,她之前对我不好,但我知道她也有自己的难处,我选择用我的孝心去感化她,而不是和她对抗。而在家庭中,和睦是最重要的,只要家庭和睦,大家都能感受到幸福。”

同学们听了闵子骞的话,都陷入了沉思。孔子也对闵子骞的观点十分赞赏,他夸赞闵子骞是一个真正懂得孝道和家庭伦理的孩子。

随着闵子骞年龄的增长,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鲁国的国君听闻了闵子骞的孝行,想要召他入朝为官,给予他高官厚禄。使者来到闵子骞的家中,向他和他的家人说明了来意。闵子骞却摇了摇头,他对使者说:“我自幼家境贫寒,深知百姓的疾苦。我愿意在乡间做一个传播孝道和仁爱思想的人,为邻里乡亲排忧解难。这朝堂之上的官位,我实在无心贪恋。”

使者回去向国君禀报了闵子骞的话,国君对闵子骞的高洁品格更加敬重。他虽然没有强迫闵子骞入朝为官,但却赐予了闵子骞许多财物,希望他能够用来改善生活。闵子骞接受了国君的赏赐,但他并没有把这些财物用于自己的享受。他把财物分给了村里的穷苦百姓,帮助他们修缮房屋、购买粮食。

在闵子骞的影响下,他的家乡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孩子们都以闵子骞为榜样,学习他的孝顺和善良;大人们也更加注重家庭关系的和睦,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整个村庄充满了温馨与和谐。

闵子骞一生都坚守着自己的孝道和品德。他经历了许多的风雨,无论是家庭的变故,还是外界的诱惑,他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孝,他的故事在鲁国的大地上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成为了人们心中孝道的典范。

多年以后,当人们提起闵子骞,都会竖起大拇指。孩子们围坐在长辈的身旁,听长辈讲述闵子骞的故事,那些关于芦花棉衣、关于孝顺继母、关于高尚品德的故事,就像一颗颗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慢慢地生根发芽。而闵子骞的形象,也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无数人心中关于孝道和美德的道路。

来源:读历史的小农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