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绣绷上,彝家绣娘李济雁指尖翻飞,彩色丝线在布面上勾勒出灵动的彝族纹样。“现在既能传承手艺,又能照顾家庭,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今年上半年,楚雄彝绣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0.9%,总产值突破7亿元。全州彝绣经营主体激增至2233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绣绷上,彝家绣娘李济雁指尖翻飞,彩色丝线在布面上勾勒出灵动的彝族纹样。“现在既能传承手艺,又能照顾家庭,比外出打工强多了。”今年上半年,楚雄彝绣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0.9%,总产值突破7亿元。全州彝绣经营主体激增至2233户,带动6万名绣娘实现“背着娃、绣着花、养好家”的美好愿景,其中2000余名残疾绣娘通过刺绣实现稳定增收。而民营企业,正是这场产业变革与乡村振兴交响中的“主旋律”演奏者。
楚雄彝绣和绣娘
政策筑基:为产业播撒“阳光雨露”
彝绣文化产业的壮大,离不开政策的精准赋能。在云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支持下,楚雄州委、州政府大抓彝绣文化产业,在楚雄州委宣传部统筹推动下,楚雄州坚持以“双创”理念引领彝绣文化产业变革,成功推动彝绣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成立由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的彝绣产业专班,出台37条支持政策及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构建起“政策引领—平台赋能—金融支撑—数字驱动”的全产业链生态。
《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此外,楚雄州推出一系列“量身定制”的创新举措:制定实施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并通过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发布。推动“楚雄彝绣”集体商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成为全国首个非遗服装服饰类区域公用品牌。联合新华社启动运行全国首个“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新华・楚雄时装周指数”,成立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在全国首创推出“彝绣贷”“彝绣保”“彝绣邮”“彝绣标”等11项举措。全省金融机构累计为彝绣经营主体提供优惠贷款4.29亿元,降低物流成本近40%,提供绣娘意外风险保险1.2亿元,更是直击企业与绣娘的急难愁盼,让绣娘们安心从业。
民企扛旗:激活产业链“神经末梢”
如果说政策是“土壤”,民营企业便是彝绣文化产业的“主根系”。他们以“企业+绣娘”模式,将散落山间的绣娘组织起来,打通产业链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环,让“指尖技艺”真正转化为“指尖经济”。
金瑞瑞(左)向绣娘传授技艺
“现在彝绣的发展前景好,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心灵手巧的彝家阿妹回到家乡,加入刺绣行业中来。”在全国人大代表、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瑞瑞的带动下,企业年产值超1500万元,1000余名绣娘实现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000余元,固定用工绣娘年收入更是突破2万元至4万元。34岁的李晓丽经营着永仁华锦彝绣有限公司,通过电商平台将订单从上海接到家乡,年产值达150多万元。
创新破圈:让彝绣站上“世界舞台”
民营企业的创新思维,让彝绣突破地域与传统的边界,从“深山绣品”蜕变为“国际潮牌”,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载体。
楚雄彝绣。记者 王洪 摄
在“非遗+跨界”的探索中,楚雄彝绣不断“破圈”:与湄洲岛合作推出“彝绣—妈祖文化”联名款,走进全球上万个妈祖文创店;与“中国鞋都”莆田合作开发彝绣鞋,一上市便成网红产品;更有企业牵手腾讯、阿迪达斯、星巴克等国际品牌,推出联名服饰、周边,让彝绣元素融入现代生活。2024年,楚雄彝绣与阿迪达斯联名的“非遗系列”服鞋,既保留彝族纹样的灵动,又兼具运动时尚感,一经发售便广受青睐。
彝绣文创产品。记者 夏天彧 摄
而“非遗+时尚”的融合,更让彝绣走向国际秀场。金瑞瑞团队将彝绣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连续亮相国际时装周,其设计的“山茶花与三色文化”系列服饰在米兰时装周引发抢购热潮,让彝绣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双重提升。
富民兴村:指尖技艺托起“幸福生活”
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乡村的繁荣与百姓的增收。如今的楚雄彝绣,已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发展格局。民营企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增长,更重塑了乡村社会生态。绣娘们“带着娃、绣着花、养好家”的生活愿景,正在民营企业搭建的发展平台上逐步实现。
绣娘在赶制彝族服饰。记者 夏天彧 摄
一针一线绣出文化传承,一户一企织就乡村振兴。楚雄彝绣的崛起,不仅是民族文化“活起来”的生动实践,更印证了民营企业作为乡村振兴“主力军”的重要作用。在这条“指尖生金”的振兴路上,楚雄彝绣正以更鲜活的姿态,奏响文化自信与共同富裕的时代强音。
记者丨 王祖贤
来源丨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一审丨 杨芬
二审丨 农耀
三审丨 符文华 寸明刚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来源:云南楚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