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段血与火的岁月里,除了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文化战线上亦有一场无声却坚韧的“文脉守护战”。9月13日、14日,由上海评弹团全新创排的中篇评弹《烽火书魂》将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烽火书魂》聚焦抗战中的上海孤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段血与火的岁月里,除了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文化战线上亦有一场无声却坚韧的“文脉守护战”。9月13日、14日,由上海评弹团全新创排的中篇评弹《烽火书魂》将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烽火书魂》聚焦抗战中的上海孤岛时期,以郑振铎为首的文化界人士挽救江南古籍为原型的故事,刻画了郑振铎、张元济等一批先贤的光辉形象。
中篇评弹《烽火书魂》演出海报
在今年8月上海书展举办期间,新书《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进行了首发,重现一介书生郑振铎在1937年至1945年留守上海的日常生活史,讲述他在深陷被敌伪追捕、生计无着的极端环境中,如何为国家抢救珍本古籍,机智躲避来自敌方和己方的明枪暗箭,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坚守在文化抗战的第一线。
前不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颁发给了郑振铎先生家人。本期的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采访到了郑振铎先生之孙、郑振铎研究会顾问郑源,请他来讲述祖父在抗战期间的这段故事。
一位文化人的抗战故事Q新闻晨报:很多人知道郑振铎先生是文学家和文物收藏家,其实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关于祖父在抗战当中的这些故事,你小时候知道这段历史吗?
A郑源:我是在祖父去世四年后出生的,虽然我没有见过祖父,但是小时候我常常偎依在祖母和曾祖母身边,听她们讲述关于祖父的一些趣事。有时候,我也陪着祖母或父亲去祖父的好友家作客,如茅盾、胡愈之、叶圣陶等。文革结束之后,那时候常来家里的有祖父的好友曹禺、冰心等,还有祖父的学生吴晓铃、季羡林。巴金每次从上海来北京开会,也会顺便来家里探望。听着长辈们聊天时谈到有关祖父的轶事,长大后又读了祖父写的书......从小的耳濡目染,使我对祖父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1958年祖父因公殉职后,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祖父“革命烈士”称号。此后每隔十年中央统战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都会举办纪念祖父牺牲和诞辰的纪念活动及学术研讨会。而祖父作为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参与文化领域抗战救亡的往事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郑振铎(1898-1958)
Q 新闻晨报:从纪念郑振铎先生的角度,今年在时间节点上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A 郑源: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8月20日,当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郑重地交到我们家属手中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这枚纪念章中不仅承载着对于祖父在抗战时期冒着生命危险誓死保护民族文化的事迹的认可,也是跨越时空对祖父表达最崇高的致敬。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Q 新闻晨报:2023年底,一本郑振铎1939年全年日记出现在上海某拍卖场,目前日记的释读工作完成情况如何?在日记当中,有没有关于郑振铎参与抗日救亡活动的内容?
A 郑源:这本1939年的日记目前已释读整理完毕,已陆续在《海派》丛刊(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上进行连载。1939年正是上海沦为“孤岛”的第二年,日记记录了祖父在孤岛每天的生活,从日记中看似普通的朋友聚会,背后却暗火涌动,那是祖父积极参与文化界和工商界等不同界别的抗日救亡组织以“聚餐会”的名义,聚集起来,交流抗日战争信息,分析当前形式、商讨抗日大事,这些“聚餐会”包括“星期二聚餐会”、“星期四聚餐会”、“星期六聚餐会”,以及在孤岛时期最为神秘的出版机构“复社”的情况,“复社”在“孤岛”时期出版了《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鲁迅全集》、《列宁选集》等。日记中还记录了在中共地下党创办的社会科学讲习所给爱国青年授课,为苏北的抗日游击队和新四军输送培养干部。
郑振铎日记(1939年1-2月)选自《海派》第6辑
郑振铎1939年在“孤岛”时期的日记
Q 新闻晨报:抗战爆发后,郑振铎和“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的重点是史书和地方志,对这些珍贵资料的争取难度是不是很大?
A 郑源:当时日本人所要劫夺的主要是府县志及有关史料文献,其居心叵测,用心险恶。近言之,可为其调查物资、农业、矿产,研究地理、地形、水文、气象,规划行军路线,为其侵略战争服务。远言之,则足以控制我国民族史料及文献于千百世,最终达到“亡我国,灭我种”的目的。
静安区康定路528号,国立暨南大学旧址,郑振铎散文《最后一课》的发生地
Q 新闻晨报:有人认为,彼时的书籍争夺,不仅是一场文化保卫战,也是一场学术话语权的争夺战,如何看这些孤本秘籍的价值?
A 郑源:自明清以来,江南文风鼎盛,拥有众多私家藏书楼和私人藏书家。1937年“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江南国土相继沦陷,江南藏书楼许多都毁于战火,藏书家们纷纷逃难,或要出售其所藏以维持生计,赡养家人。而祖父个人倾其二十年心血辛苦所藏的三万多册书籍,也在1932年1月28日和1937年8月13日两次的日军轰炸中化为灰烬。此时上海的四马路(今福州路)一带的古旧书店出现大量的私人藏书,沿街叫卖。试想,那时的国人还有多少人有余力来买书的呢?无数的珍贵古籍被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买走,流落到异邦。祖父曾认为保护古籍、民族文献是书生的责任,如果任其外流,而不施以援手,必有一日中国人要研究中国的文化,须要到国外去留学。“史在它邦,文归海外,奇耻大辱,百世莫涤”。因此祖父誓言:“我要将保护全民族文献的一部分担子挑在自己肩上,一息尚存,绝不放下”。因为,祖父坚信“史不亡,则其民族亦终不可亡矣”。
抗战期间,郑振铎抢救下“嘉业堂”、“群碧楼”等藏书楼所藏善本古籍、《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二百四十二种
郑振铎著《劫中得书记》
一场展,一本书,一台戏Q 新闻晨报:关于展览方面,我们看到上半年举办了纪念郑振铎先生的系列展览,下半年是否还会有相关的展览活动计划?
A 郑源:2023年12月19日是祖父诞辰125周年,在中国民主促进会、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图书馆、商务印书馆等单位的支持下,举办了“生如夏花—纪念郑振铎诞辰125周年系列巡展”,展览分别在北京、福州、上海、温州举办,该系列展览已于今年4月份结束,目前还没有下一步的展览计划。
2024年9月底,郑源与妻子在上图东馆送上家藏珍贵文献并参与布展工作
2025年4月,系列巡展在温州郑曼青文化艺术中心收官
Q 新闻晨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真写的《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进行了首发,在最近的央视新闻联播当中,这本书也成为被推荐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主题图书之一,你怎么看这本书?
A 郑源:我与吴真老师相识于2020年,当时是央视为纪念抗战75周年拍摄了纪录片,正是因吴真老师2019年的文章提供了不同于以往国内研究的新颖视角。今年她寄给我新近出版的《暗斗》一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以往国内研究郑振铎的学者主要依据大陆和台湾图书馆的所藏档案(如祖父与文献保存同志会成员之一、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的270封信,以及目前保存在台北祖父与原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的90多封通信,还有9份内容详尽的《文献保存同志会工作报告》)。而吴真老师的不同在于——她花了15年时间深入日本的图书馆和档案馆,包括日本防卫省档案资料室、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日本东洋文库,从日方视角获取的文献史料,再与国内史料相互印证,使研究真实可信,更加体现出祖父当年身处险境,与敌人斗智斗勇,画面感和代入感极强,就好像身临其境般地看一部真实的谍战片。
《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吴真 著
Q 新闻晨报:原创中篇评弹《烽火书魂》将首演于天蟾逸夫舞台,你对用评弹的形式表现抗日战争的故事怎么看?
A 郑源:评弹的表现形式很独特。以往在宣传我的祖父时,都是电视台以拍摄纪录片的形式报道祖父的生平事迹,如中央电视台的“国家记忆”栏目拍摄的《炮火下的国宝》、《他们与天地永存》,“人物”栏目拍摄的《郑振铎》,《国家宝藏》系列节目等,也有吉林电视台拍摄的《回家》系列节目,福建电视台拍摄的《郑振铎》专题纪录片,北京电视台拍摄的《口述》节目,上海电视台拍摄的《往事》节目,去年广州暨南大学编排了话剧《振铎》,演出十场,场场爆满。
9月6日,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在《烽火书魂》首演分享会
祖父是著名的藏书家和文学史家,所收藏古籍以小说、戏曲、版画、弹词、鼓词、宝卷为其所长,其中的弹词的收藏种类非常丰富,编著有《西谛所藏弹词目录》,而苏州评弹就是平话和弹词的总称,是流行于民间,为人民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舞台表现形式。所以这次上海评弹团以评弹的形式来讲述祖父的事迹,可以说也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期待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来源:周到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