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绘蓝图到AI协同:一个工程师的30年,也是工程行业的30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18:42 1

摘要:1994年,我拿着丁字尺和绘图笔,在硫酸纸上一笔一画地画着市政管网图。那会儿,查规范要翻《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计算靠计算器,出图靠手绘,报告那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敲。

1994年,我拿着丁字尺和绘图笔,在硫酸纸上一笔一画地画着市政管网图。那会儿,查规范要翻《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计算靠计算器,出图靠手绘,报告那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敲。

2024年,我坐在电脑前,在良策金宝AI的表单里填写完项目参数,点击提交,神奇的一幕出现:不到5分钟,一份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文档初稿出现在屏幕上。

30年,从手工到AI,变的不只是工具,更是整个工程行业的底层逻辑。

1994年:经验是唯一的“数据库”

那会儿,一个项目要查几十本规范,哪本是现行?哪条是废止?全靠老师傅“口传心授”。我曾因引用了作废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被审查组退回,项目延期一个月。

计算更麻烦。算一个结构荷载,要反复验算,生怕出错。出图?一张工程图,画三天,改五遍。

写报告?Word刚普及,格式混乱,参考文献对不上,审稿时总被挑刺。

那时的“智能”,是脑海里的经验,是抽屉里的图纸,是人脑的极限。

2010年:数字化起步,效率仍受限

CAD普及了,Excel能做计算了,PDF能查规范了。我们以为“数字化”了。

但现实是:CAD画图仍需手动布线,计算书要复制粘贴,规范查询靠Ctrl+F,文档格式永远对不齐。

更麻烦的是,数据分散。气象数据在气象局,材料价格在造价站,地质资料在勘察院……查一个参数,要打三个电话。

效率提升了,但“智能”依旧遥远。

2024年:良策金宝AI,让“智能”真正落地

直到良策金宝AI出现。

它不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个工程师AI助手,基于强大的工程大模型,理解各工程领域知识,提供六大核心能力:

工程规范查询:覆盖8万多本标准规范,随用随查,还能做规范对比。

AI工程计算:简化计算流程,输入参数,一键完成专业工程计算。

AI生成工程文档:表单输入项目关键参数,提交后即可生成工程文档。

AI生成CAD图:上传航拍图或设计图,完成标注后,即可生成CAD图纸。

AI审核工程文档:通过大模型对文档自动审查,输出审查结果和意见。

工程数据查询:整合气象、设备、价格等数据库,支持查询使用。

这六大功能,覆盖了工程设计的全流程,让工程师从“事务性劳动”中解放,回归“创造性设计”。

更进一步:从“通用”到“专属”

但良策金宝AI不止于此。

我们院与他们合作,做了大模型私有化部署,所有项目数据、客户信息、内部标准,全部留在内网,安全可控。

他们还提供AI技术咨询服务,帮我们把30年积累的2000+项目资料导入系统,进行大模型训练,最终开发出专属于我们院的垂直大模型

现在,良策金宝AI不仅懂“通用规范”,更懂“我们院的习惯”。

它知道我们常用的结构形式、偏好的设备型号、内部的出图标准。

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协同”。

结语

30年,我从一个绘图员,变成了总工。

而工程行业,也从“手绘时代”,走进了“AI协同时代”。

良策金宝AI没有取代我,它让我把更多时间,花在思考方案、优化设计上。

它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未来,每一个工程师,都将拥有自己的“智能搭档”。


来源:良策金宝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