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尖山村建筑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村民们就地取材,建成了青砖垒垛、拔檐上扣猫头筒瓦的拱形平房或青水脊瓦房的四合院建筑群,院落主房都是坐北朝南,采用石头拱券而成。
井陉县东尖山村,地处太行山东麓。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不仅保留明清时期古建,抗战期间更成为了革命火种的播撒地。
【河北省档案馆(河北省地方志编募委员会办公室)馆员 段蕾】
据井陉县志记载,明宣德年间,马氏从井陉县北障城迁至现址居住,始称马家庄,后因位于尖山东侧改名东尖山。
东尖山村建筑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村民们就地取材,建成了青砖垒垛、拔檐上扣猫头筒瓦的拱形平房或青水脊瓦房的四合院建筑群,院落主房都是坐北朝南,采用石头拱券而成。
这些古朴典雅的建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更见证了那段烽火连天的红色抗战岁月。抗战时期,路南抗日县政府、井陉一区区政府和129师385旅部曾在此驻扎。
1938年1月16日,在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一营协助下,“井陉路南抗日县政府”成立。同年5月,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385旅政治委员谢富治、旅长陈锡联率部进驻井陉路南县南芦庄、康庄、东尖山一带。
部队协助县政府解除当地地主武装,县政府机构也进行了重新调整。在东尖山村还召开了有70余村群众参加的千人大会,重新打开了路南地区抗日斗争局面。县政府在东尖山村组建起井陉(路南)正太游击大队,队员100多人;还筹建了路南修械所,为游击队修理了大批枪支,并自造手枪24支,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武装斗争。
在抗战初期,东尖山村还驻扎着一支英雄的“桂支队”。1937年,桂干生带领129师教导团30名干部,奔赴太行山东麓的冀西地区,走村串户,广泛发动群众,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支800多人的抗日武装——八路军129师游击支队,桂干生任支队长,因此又称“桂支队”。
【东尖山村八路军129师385旅纪念馆馆长 马建利】
“桂支队”擅长小群多路,袭击敌人据点,卡断敌人公路运输,使冀西成为太行山区抗战的坚固阵地,被晋冀豫军区司令员倪志亮称赞是“太行地区游击支队中的劲旅”。
如今的东尖山村,既是红色精神的传承地,也在积极探索发展之路。井陉剪纸作为井陉县的文化名片,为这座古朴宁静的小山村增添了独特魅力。
【东尖山村党支部书记 栾瑞花】
井陉剪纸是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们在剪纸创作上不断创新,推出车挂、钥匙链等系列剪纸饰品,还尝试人物肖像剪纸。我们还发展了马扎厂产业、手工粉条产业、民宿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东尖山村,这片承载红色记忆的土地,从烽火硝烟的抗战岁月走来,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和独特的古建风光,传统村落既留住了乡愁,更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振兴之路。
来源:井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