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书法的璀璨星河中,文徵明的《行草书兰亭序》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此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29.2厘米 ,横120.5厘米,创作于1558年,时年文徵明已89岁高龄,却依然笔力非凡,为后世留下了这件不朽的杰作。
在书法的璀璨星河中,文徵明的《行草书兰亭序》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此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29.2厘米 ,横120.5厘米,创作于1558年,时年文徵明已89岁高龄,却依然笔力非凡,为后世留下了这件不朽的杰作。
文徵明的书法风格独特,温润秀劲、稳重老成,在明代书坛独树一帜,是“吴门四家”之一 。他对《兰亭序》的临摹与创作贯穿一生,从早期对技法的精准追求,到晚期融入自我感悟,每一次书写都是对经典的重新诠释,也是自身艺术境界的升华。59岁到89岁间,他创作了12次以上与《兰亭序》相关的书画作品,这份执着令人动容。
从笔法上看,这幅《行草书兰亭序》融合了多家之长。他以《圣教序》为根基,融入颜真卿的笔法,在晋人韵度中注入唐人的法度,使作品兼具飘逸与端庄。起笔、收笔多用侧锋,点画圆润婉转,增强了行笔的连贯感,仿佛灵动的音符在纸上跳跃;线条中段转换为中锋,墨色浓厚,力道沉着,气韵内敛于笔画之中,如沉稳的山峦,坚实而有力。晚年的他笔力苍劲浑实,用笔衄挫,线条起伏之间尽显古雅质感,将岁月的沉淀与对书法的深刻理解融入每一笔画。
结体与章法方面,字体舒和清丽、灵动典雅 ,在严谨的法度中展现出意态的生动。他巧妙地加大字体间距,让轻重、粗细不同的字体和谐有序地排列,营造出虚和温润的氛围感,宛如一首和谐的乐章,每个字都是不可或缺的音符。有些临本甚至完全保留王羲之原作中脱落另补的“崇山”二字位置,每行字数、位置也与原作一致,足见他对经典的尊重与敬畏。
与祝允明相比,同样作为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祝允明以颜真卿《争座位帖》笔法为主,参以《圣教序》笔意,风格更为奔放洒脱,如奔腾的江河,气势磅礴;而文徵明则更注重晋人风韵,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恰似潺潺的溪流,优雅而从容,呈现出“中庸之美” 。二者共同推动了明代行书书法的发展,在宗法晋唐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将学古与创新完美结合。
文徵明的《行草书兰亭序》是他一生书法艺术的总结,也是对《兰亭序》这一经典的独特演绎。他以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对临摹与创作的深刻理解、对晋唐传统的深入挖掘,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这件作品不仅是书法技艺的展示,更是他精神世界的映射,让我们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位艺术家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