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疗药一直是肿瘤治疗的重磅武器之一,但也存在“敌我不分、杀伤性过大”的短板。给化疗药绑定导航系统让其可精准攻击肿瘤细胞的新型肿瘤药物——抗体偶联药物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也被称为“化疗2.0”“靶向化疗药”“魔法子弹”等。
化疗药一直是肿瘤治疗的重磅武器之一,但也存在“敌我不分、杀伤性过大”的短板。给化疗药绑定导航系统让其可精准攻击肿瘤细胞的新型肿瘤药物——抗体偶联药物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也被称为“化疗2.0”“靶向化疗药”“魔法子弹”等。
近日,中国科研团队在晚期实体瘤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赵洪云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发表了全球首个针对B7H3蛋白的抗体偶联药物(ADC)“YL201”I期临床研究结果,为多种难治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该临床试验是国产原研药,是由中国研究者主导、全球研究者参与的早期临床研究项目,是“国产创新药+全球同研”模式下的里程碑成果,彰显了中国原研药物的国际影响力。
带导航的化疗药可精准打击
中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病例约占全球四分之一。其中,晚期小细胞肺癌、鼻咽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等肿瘤类型预后极差,传统治疗手段如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往往存在疗效有限、副作用大或耐药率高的问题,亟须创新药物破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导师张力教授介绍,抗体偶联药物(ADC)是一种新型抗癌药物,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精准导弹”。它通过抗体(相当于导弹的导航系统)精准定位肿瘤细胞,将毒性药物(相当于导弹的弹头)直接递送到肿瘤内部,从而实现“精准打击”。与传统化疗药物“无差别杀伤”的方式不同,抗体偶联药物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同时增强对肿瘤的杀伤力。
YL201正是这样一种“精准导弹”,它靶向的是B7H3蛋白。这种蛋白在多种癌症细胞表面高表达,相当于“敌军基地”的标志,而YL201能够精准识别并摧毁这些“敌军基地”,同时激活免疫系统,进一步增强抗肿瘤效果。
此次研究覆盖全球54家中心,纳入312例患者,发现YL201在小细胞肺癌、鼻咽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等难治性肿瘤中的显著疗效,客观缓解率与疾病控制率均超过现有标准治疗,且安全性可控。
“疗效”有惊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抗肿瘤新药I期病房主任赵洪云教授介绍,以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为例,在72名可评估患者中,肿瘤缩小的比例达到63.9%,疾病控制率高达91.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3个月。这一结果显著优于现有的二线治疗药物。
以鼻咽癌为例,在70名可评估患者中,肿瘤缩小的比例为48.6%,疾病控制率高达9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8个月。
以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又被称为“长在肺里的鼻咽癌”)为例,在24名可评估患者中,肿瘤缩小的比例达到54.2%。这一瘤种此前缺乏有效的后线治疗手段,YL201填补了这一空白。
在安全性方面,YL201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一种血液学毒性),但通过充分的支持治疗(如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这些副作用可以迅速得到控制和恢复。此外,YL201引发严重肺部问题(间质性肺病)的发生率仅为1.3%,显著低于同类药物。
国产创新药走向世界
据介绍,YL201是首个由中国学者主导、全球协作研发的B7H3靶向抗体偶联药物。其全球多中心试验模式不仅加速了临床试验进程,也为国产创新药“出海”树立了标杆。2024年9月,该研究的部分结果在欧洲肿瘤大会(ESMO)上获得优先口头报告展示,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目前,针对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已经启动,预计将为更多患者提供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我们呼吁更多患者加入到我们的临床试验中来,尽早从创新药物中获益。”张力介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正在进行中的针对肺癌的临床研究就有几十个,在过去大家认为参加临床试验就是当“小白鼠”,但经过该院多年的观察与统计,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较没有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有更多获益,生存时间可延长6到12个月不等。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赵洪云教授,宜联生物薛彤彤博士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宇翔副主任医师、杨云鹏主任医师、黄岩主任医师、方文峰教授、薛锦慧医师、山东省肿瘤医院孟祥姣教授,浙江省肿瘤范云教授,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Siqing Fu教授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文 | 记者陈辉 通讯员 文朝阳、赵现廷、郑敏珊图 | 由医院提供
来源:养生智慧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