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从调节酶活性到改善肠道菌群,干预常见慢性疾病的营养密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8 16:54 1

摘要: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在人群死因构成中占比达88%,所带来的疾病负担超70%。饮食调整作为一种低成本、易坚持的干预手段,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在人群死因构成中占比达88%,所带来的疾病负担超70%。饮食调整作为一种低成本、易坚持的干预手段,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

藜麦(苋科藜属)作为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全营养“假谷物”,不仅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与矿物质,还含有皂苷、黄酮、多酚等活性成分。近年来,其在慢性疾病干预方面的作用逐渐被证实,为营养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藜麦的营养与活性成分

1、全面的基础营养:超越普通谷物

藜麦的营养价值远超传统谷物,其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氨基酸,且不饱和脂肪酸(Omega-6、Omega-3)比例适宜,这有助于调节血脂。

同时,藜麦富含维生素A、B、C、D、E、K及钙、铁、钾、镁、锰等矿物质,能够满足人体对多种微量营养素的需求,为维持生理功能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2、丰富的活性成分:疾病干预的核心

藜麦中的活性成分是其发挥慢性疾病干预作用的关键,不同粒色和部位的藜麦,在活性成分含量方面存在差异:黑色藜麦总黄酮和花青素的含量更高,抗氧化的能力也更强;种子的皂素含量高于茎、叶、根。

目前已从藜麦中鉴定出皂苷类、黄酮类、多酚类、活性肽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通过抑制关键酶活性、调节信号通路、改善肠道菌群等方式,在慢性疾病干预中发挥作用。

藜麦与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二肽基肽酶-4(DPP-Ⅳ)和α-葡萄糖苷酶(AG是调节血糖的关键靶点。

藜麦中的活性成分,可精准地作用于这两个靶点:发芽藜麦酸奶中的多酚和多糖组合,能刺激肠道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而GLP-1可促进胰岛素分泌;藜麦蛋白分解出的活性肽,能抑制二肽基肽酶-4的活性,减少GLP-1的降解,从而维持血糖稳定。

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方面,藜麦壳提取物中的黄酮和三萜类皂苷,在体外的抑制效果比常用的降糖药阿卡波糖更好。其结合多酚还能够延缓淀粉的消化,50mg/kg的结合多酚与20mg/kg的阿卡波糖的降糖效果是差不多的。

除此以外,藜麦还可以凭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味觉信号通路,辅助改善血糖状况。

藜麦与高血压

高血压的发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失衡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会催化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升压物质血管紧张素Ⅱ,而ACE2则可拮抗这一过程。

藜麦蛋白在胃肠道消化中会释放活性肽,如FHPFPR、NWFPLPR等,这些肽能有效抑制ACE活性,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高压处理能够增强藜麦蛋白水解物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效果。

同时,部分藜麦肽可与ACE2良好结合,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平衡。更重要的是,摄入藜麦蛋白,不仅能够起到降压的作用,还能改善与高血压相关的肠道菌群失调状况,进一步辅助对血压的控制。

藜麦与肥胖及高血脂

肥胖及高血脂的核心是脂质代谢受阻,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肠道菌群失衡也会加剧这一过程。

藜麦麸膳食纤维能调节糖脂代谢,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还可改善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进而降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藜麦多糖则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减少脂肪细胞的增殖。

在肠道菌群调节方面,藜麦多酚、多肽、皂苷能够下调肥胖人群肠道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增加乳酸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丰度。例如,特定剂量的藜麦多肽可以减少高脂饮食小鼠肝脏的脂质积累,重塑肠道菌群的结构。

藜麦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共同特征是神经元退化,这与氧化损伤、错误蛋白聚集、炎症反应相关。植物多酚是公认的神经保护物质,而藜麦中富含酚酸、黄酮等此类多酚成分。

研究显示,补充藜麦能减轻应激诱导的大鼠海马体神经元的萎缩,改善记忆力。藜麦之中的多酚和20-羟基蜕皮激素还能缓解焦虑症状,帮助认知功能的恢复。

除此之外,2型糖尿病与阿尔茨海默病有着共同的机制(比如胰岛素抵抗),藜麦中抑制二肽基肽酶-4(DPP-Ⅳ)的活性成分,也可能会成为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手段。

肠道菌群也是藜麦干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靶点,相关的“肠-脑轴”机制仍然在进一步研究中。

藜麦与癌症

癌症是全球性的健康威胁,2022年全球新发癌症约2000万例,死亡970万例。

藜麦中的多种成分已被证实具有抗癌潜能。藜麦糠活性肽能够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藜麦种子皂苷对胃癌、肝癌、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且对胃癌细胞的效果最为显著。

藜麦蛋白水解产物能缓解结直肠癌症状,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调节有益菌与致病菌的丰度;其活性肽还可通过抑制HDAC1活性、调节癌症相关基因表达,发挥抗癌作用。

除此之外,藜麦中的山奈酚能干预皮肤癌、肝癌等多种癌症的细胞周期和凋亡过程。

藜麦与慢性肠道疾病

慢性肠道疾病中,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结肠黏膜炎症,乳糜泻则是麸质诱导的自身免疫病,需终身无麸质饮食。

藜麦麸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缓解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结肠炎症状,改善结肠缩短和上皮损伤,下调TNF-α、IL-1β等促炎因子,并调节肠道菌群,令厚壁菌门增加,致病菌减少。

特定的藜麦肽(比如TPGAFF)还可以修复受损的肠道黏液屏障,抑制炎症信号的激活。

对于乳糜泻患者,藜麦是安全的无麸质食物来源。研究显示,每日食用50g藜麦的乳糜泻患者,血液和胃肠参数都处于正常状态,耐受性良好。目前已有添加了藜麦的无麸质食品(比如饼干、蛋糕等),大大丰富了患者的饮食选择。

总结与展望

藜麦凭借全面的营养和丰富的活性成分,在2型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及高血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慢性肠道疾病等慢性疾病干预中展现出显著潜力。

未来,随着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以及产业化技术的优化,藜麦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慢性疾病的营养干预!

免责声明:本号旨在科普营养资讯,不构成具体治疗方案及建议,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谢谢!

参考文献:

1、Huang K, Chu G, Yang P, et al. Benefits of Monascus anka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for quinoa polyphenol bioaccessibility and the anti-obesity effect linked with gut microbiota [J]. Food Funct, 2024, 15 (4): 2208-2220.

2、Terreros G, Pérez M, Muñoz L P, et al. The neuroprotective role of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d.) supplementation in hippocampal morphology and memory of adolescent stressed rats [J]. Nutrients, 2024, 16 (3): 381-387.

3、Fan X, Guo H, Teng C, et al. Supplementation of quinoa peptides alleviates colorectal cancer and restores gut microbiota in AOM/DSS-treated mice [J]. Food Chem, 2023, 408: 135196.

4、Liu J, Wang Z, Mai P, et al. Quinoa bran soluble dietary fiber ameliorates dextran sodium sulfate induced ulcerative colitis in BALB/c mice by maintaining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nd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J]. Int J Biol Macromol, 2022, 216: 75-85.

5、Zevallos V F, Herencia L I, Chang F, et al. Gastrointestinal effects of eating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in celiac patients [J]. Am J Gastroenterol, 2014, 109 (2): 270-278.

来源:快乐的灵魂精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