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空白”到“三发三捷”,资阳何以用一枚火箭闪耀苍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17:03 2

摘要:一座深处内陆的西部腹地城市,如何在商业航天这片“高精尖”赛道上破局突围、闪耀苍穹?答案,藏在三次划破长空的烈焰里,更写在“火箭总装+电磁发射”的差异化布局中、产学研地协同的创新链上、政企同心的服务里。

一座深处内陆的西部腹地城市,如何在商业航天这片“高精尖”赛道上破局突围、闪耀苍穹?答案,藏在三次划破长空的烈焰里,更写在“火箭总装+电磁发射”的差异化布局中、产学研地协同的创新链上、政企同心的服务里。

9月5日谷神星一号(遥十五)火箭发射圆满成功!爱神星太空相会。王衡 摄

截至2025年9月,星河动力资阳基地已成功总装并发射3枚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将16颗卫星及1个留轨试验平台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四川资阳造”火箭实现“三发三捷”,让资阳从商业航天的“仰望者”蜕变为不容忽视的“参与者”。

一枚火箭 串起产学研地协同创新链

据悉,9月5日发射的“四川资阳造”火箭共搭载四颗功能各异的卫星。其中,开运一号专注于对地观测与空间感知,智星一号主要开展新型变温材料在轨验证及对地拍摄,云遥一号27星用于GNSS掩星探测,可反演大气与电离层数据。

9月5日火箭发射观礼现场。 (资料图)

最值得关注的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是由星河动力自主研制的国内首个商业火箭末级留轨试验平台。该平台完成主任务后将继续留轨运行,搭载可见光相机、星屏、阻尼球等载荷,开展长期在轨试验与机动验证。此次发射的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也是继2024年6月6日首颗爱神星成功入轨后的第二次发射。

“爱神星留轨平台是基于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末级进行适应性改造,通过系统升级使其具备在轨长期运行能力。”四川星河动力副总经理崔品介绍道,通过给火箭末级加装太阳帆板、动量轮和传感器等设备,使其由太空垃圾变身“太空试验室”。这一创新既拓展了火箭在轨应用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了火箭末级的利用价值,更为商业航天领域的资源复用探索出新路径。

谷神星一号(遥十五)运载火箭运往发射基地。(资料图)

同时,本次火箭搭载的开运一号卫星,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首颗天基平台太空态势感知卫星,由北京开运联合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巡天千河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研制。

北京开运联合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中心负责人李肇峰表示:“‘北京造’卫星能够搭乘‘四川资阳造’火箭升空,是地域与企业合作的典范。商业航天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联动,才能实现产业链的持续扩展。”

此外,本次发射还将“基于柔性传感的卫星关键折展部件状态实时监测系统”送入预定轨道。该系统由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联合研发,是我国首次实现柔性电子传感技术在航天器关键部件状态监测中的在轨应用验证。

这让现场观礼的西安广播电视台记者郝冲深感“缘分奇妙”:“通过一枚火箭,陕川两省之间又多了一份科技共鸣。”

政企同心 并肩托举“飞天梦”

8月29日,崔品将一面写有“高效服务办实事,热情贴心为企业”的锦旗,交到资阳临空经济区管委会负责人手中。

“锦旗虽轻,情谊却重。它承载的是我们从项目落地到三次发射背后,管委会及各职能部门所提供的全方位、全周期的贴心服务。”崔品感慨道。

星河动力资阳基地。全媒体记者 张露 摄

项目签约后,资阳市临空经济区产业落地专班迅速跟进,其中的五位成员都成为了“全职航天保姆”。从最初的项目规划、土地出让,到开工建设、人才保障,专班提供“一企一策”的跟踪保障和“帮办代办”服务,提前介入到项目的前期资料、许可审批、要素保障等事项中。

“刚接手时,我连‘航空’和‘航天’的高度分层都分不清楚。”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产业落地专班专员王博利用一切机会查阅资料、开展调研、与企业沟通。为了跟上企业节奏,他把办公室变成“自习室”,连吃饭时都在和同事讨论“火箭总装流程”。

产业落地专班专员向星河动力职工了解企业情况。(资料图)

此外,专班还创新推出“提前介入+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的审批模式,大幅压缩办证时限,实现了“申报即受理、受理即核准”,让企业“多用时间赶工期、少费功夫跑审批”。专班还多次组织星河动力厂房会商研究后续生产计划,全力保障二期项目各项前期工作。

政府“靠前服务”、企业“轻装奔跑”,这种良性互动成为“四川资阳造”三发火箭连续成功发射的重要支撑。而星河动力也以实干回应这份信任——

“我们不仅是资阳商业航天产业的参与者,更要成为产业发展的贡献者和推动者。”崔品表示,未来将积极发挥链主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构建完整产业生态;深化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培育航天领域专业人才,并推动航天技术与本地产业融合,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产业规划与政策建言,助力资阳打造西部商业火箭产业高地。

“火箭+电磁” 差异化路径打造西部航天高地

“十四五”期间,我国商业航天实现了从技术攻坚到产业生态构建的系统性突破。当前,商业航天正进入群雄并起、技术迭代的加速期。

在此背景下,资阳虽起步晚,但路径清晰——以差异化打法切入赛道,坚持“火箭总装+电磁发射”双线并举。

在火箭制造端,星河动力资阳基地一期自2024年8月投产以来,已具备年产1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总装生产能力,如今已下线3枚火箭,今年计划总装6-8枚。即将开工的二期项目聚焦中型固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二号的研发与量产,计划建设总装总测厂房、部段装配工房、综合保障楼,以满足更复杂火箭型号的研发、生产和测试需求。

“目前二期已经开工,预计年底完成主体施工,最快将于春节后实现投产。”崔品介绍道,未来这里将吸引一批高精尖科研技术人才聚集资阳,推动资阳成为西南地区火箭制造的重要一极。

航天电磁发射试验中心。

而在发射技术上,资阳更布局前沿,联手航天三院成立了资阳市商业航天发射技术研究院,打造全球范围内首个采用超导磁悬浮核心技术的电磁发射平台。资阳市采用“电磁发射+固体运载火箭”技术路线,实现发射能力成倍增加、发射成本大幅下降的效果,为商业航天发射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当前,资阳正以“西部商业航天港”发射需求为牵引,以打造“西部商业火箭谷”为目标,聚焦产业链中游核心环节火箭制造与发射服务,将“星箭研发制造”作为产业链主要定位,推动“火箭总装+电磁发射”双轮驱动。联动凉山西昌发射场,建设“快速响应发射能力”,满足低轨卫星高频次组网需求,初步构建起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链生态。

谷神星一号(遥十五)运载火箭在资阳总装生产。(资料图)

资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军民融合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资阳将构建“一中心两基地”的“1+2”产业布局。即:建设四川航天电磁发射与运载火箭科创中心,以及火箭总装生产基地、西部商业航天配套产业基地。集聚链主企业、高校及科研资源,强化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协同,逐步建成全国知名的“西部商业火箭谷”和国内领先的可重复电磁发射服务应用平台。

从“一片空白”到“三发三捷”,从“引进项目”到“构建生态”,资阳用一枚火箭证明:内陆城市也能在“高精尖”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未来,随着“火箭总装”产能释放、“电磁发射”技术成熟,这座川中小城还将在苍穹之上书写更多“资阳故事”。

全媒体记者 阳洋 陈维

来源:资阳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