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哥的中国行,民间外交开始搞抽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1 10:27 1

摘要:早年甲亢哥靠听大张伟的《阳光彩虹小白马》的癫狂反应火出圈,“内个”(侮辱谐音梗)也成了甲亢哥零帧起手癫狂的标签。这次来中国甲亢哥也心心念念着能见到大张伟,目前为止大老师还没任何回应,大概是怕“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早年甲亢哥靠听大张伟的《阳光彩虹小白马》的癫狂反应火出圈,“内个”(侮辱谐音梗)也成了甲亢哥零帧起手癫狂的标签。这次来中国甲亢哥也心心念念着能见到大张伟,目前为止大老师还没任何回应,大概是怕“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上海外滩的清晨,一位顶着标志性脏辫的黑人青年刚下高铁,就被突如其来的《阳光彩虹小白马》萨克斯版包围。"内个内个内个"的魔性旋律中,中外粉丝举着手机如潮水般涌来,这是甲亢哥中国行的开幕雷击,没见到大张伟本人,但是见到了大张伟纸片人。

甲亢哥可能也低估了自己在上海的知名度,人群越围越多,被粉丝追着跑了三条街后,他躲进公交车,却透过车窗望见了令他沉默的城市天际线。"这不像纽约,"他在直播中喃喃自语,"这里的一切都...很新。"

当晚的火锅宴上,舞狮队伍突然闯入,甲亢哥条件反射地开始标志性怪叫。但当狮子摘下头套露出汗水涔涔的笑脸时,他忽然安静下来,学着中国人的样子作揖回礼,原来甲亢也能被治好。

甲亢哥坐着粉丝的小米SU7U反复确认:"这真的只要7万刀?"当电机轰鸣声撕裂空气时,他的表情从怀疑到震惊再到狂热,完美复刻了全球网友观看直播时的心理变化。虽然我们不能排除这里面有广告植入的嫌疑,但是甲亢哥脱口而出的"我要把它海运回美国!"成了中国新能源最硬核的广告词。

在开往北京的高铁上,甲亢哥以为过隧道会和美国一样没有信号。"5、4、3..."随着倒计时结束,画面丝毫未卡顿,弹幕飘过满屏的"牛"。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中国基建总是在意想不到地方给老外一点小震撼。

更魔幻的是长城上的遭遇:大妈手机里的过度美颜"抖音脸"特效让随行保镖变成卡通人物时,连执勤武警都忍不住笑场。这段的节目效果,剧本都写不出来。

在长城的夕阳下,往常聒噪的他罕见地沉默了五分钟,只有镜头扫过千年砖墙与远处的高铁轨道。"Guys..."他欲言又止的模样,成了整趟旅程最动人的镜头。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感,莫名其妙地给长城之行升华了。

这么多荒诞又真实的片段,拼凑出一个让西方年轻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甲亢哥3700万油管粉丝,年轻人居多,甲亢哥自己又是活脱脱“贴吧老哥”人设,因此欧美年轻人可以不信CNN,可以质疑BBC,但不能不信他们的甲亢老哥,6小时不间断直播,讲了最棒的中国故事。

最有故事性的还是少林寺山门外,低开高走,给自己整了个光头皮肤的甲亢哥花了三小时才找到"真功夫",期间还误入小雷音寺(观光寺院),拜了个假师傅,额头还挂着汗珠就扑通跪下。

拜了黄眉

好在河南文旅火速介入救场,把真师傅·梁师傅给推了出来,梁师傅一招"空手劈砖"让他瞪圆了眼睛,而随后那句"朋友非财,结缘于功夫"的散装英语,则让直播间突然安静。

在这里,他对着镜头比心,我听到的是'内个',但感受到的是love。甲亢哥练武被痛打一顿后,梁师傅的排比句,更是让欧美年轻人,感受了一把文化人和功夫大师结合的美感。

这场中国之旅的自媒体狂欢还没结束,甲亢哥成都之行已经开上了,但是已经创造了惊人的数据:累计观看破亿,#IShowChina话题席卷多国热搜。但比流量更有价值的,是评论区里不断涌现的"我要去中国"。

当然旅行也不是完全一帆风顺,成都之行刚开始,甲亢哥就被成都说唱艺人打扰的忍不住发飙。还有去少林寺的路上遇到一个小男孩硬说甲亢哥是科比,搞的旁边保镖都看不下,网友直言:这不是玩抽象,是丢人。

还有三番四次的翻译事件,上海之行甲亢哥觉得小女孩衣服漂亮,问在哪里买的?翻译说成能不能把衣服送给甲亢哥?甲亢哥说想跟上海大爷互动,赢了给一百块钱,结果翻译让大爷做十个俯卧撑。在理发店甲亢哥说要剪头,理发师回答:“不太好剪”。结果大花袄翻译成:“理发师说你的头发太脏太乱了。”甲亢哥不相信,又找来一个路人粉丝帮着翻译,才解除了误会。最离谱的是甲亢哥提出要给梁师傅金钱报酬。大师的回答非常有大国风范:“因为功夫结识,我们是朋友关系,不用给钱。可以给孩子买糖。”结果那个女翻译却说:“他是旅游文化部的人,这里是ZF单位,已经给过了,所以不需要给钱。”

当00后用梗图解构意识形态,用直播消解政治叙事,甲亢哥无意间完成了一次民间外交的范式革命——没有宏大的宣传片,只有不同肤色年轻人齐唱"阳光彩虹小白马"。

在这个认知战愈演愈烈的时代,搞抽象竟然成了破局之道。

甲亢哥的中国行,恰逢海外博主探索中国的井喷期。从油管美食博主惊叹“火山熔岩披萨”,到TikTok网友翻唱《八方来财》病毒式传播,再到广州“灯牌小哥”Tony被跨国采访……无数个体叙事正在海外平台拼凑出一个鲜活的中国图景。这些内容没有政治隐喻、不搞意识形态辩论,只是纯粹展示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便利的移动支付、热情的广场舞大妈、赛博朋克的都市景观。

小红书对账的力量还在继续,民间外交搞得风生水起,文化产品输出也开始加速,冯骥在《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说:中国文化已经登上世界舞台,但要长久站在舞台中央,还需要很多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美国密西西比州的Brecken一家与上海网友"啊tiu"因为小红书相遇,演绎着最动人的互联网童话。从线上点赞到浦东机场的拥抱,从育儿经验分享到共同品尝青团,两个家庭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地球村"应有的模样。

这不是孤例。意大利设计师Federico带着母亲重访三十年前的中国记忆,NBA"抖抖男孩"在上海街头收获即兴共舞,利兹大学教授Alex在美食推荐中完成文化课补习......这些故事背后,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转变:当西方社交媒体深陷算法制造的偏见漩涡时,中国年轻人正用热气腾腾的生活细节,重建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连接。

因此甲亢哥这种自来水式传播,恰恰击中了西方观众对传统媒体叙事的疲惫。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再依赖官方外宣与大儒辩经,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用手机镜头重新定义。抹黑中国需要数十亿美金,但破防只要一个甲亢哥。

在自媒体时代,真诚比完美更有力量,烟火气比口号更打动人心。而世界,已经准备好了看见一个“不止如此”的中国。

来源:吃Bagel的莫扎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