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晋那个门阀乱斗的时代,有位仁兄堪称“猪队友”天花板。他贵为皇帝亲舅,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先是冤杀宗室引发众怒,接着在平叛时疯狂送人头,最后北伐把自己玩抑郁而死。这位自带“坑国属性”的选手,就是史上著名的“不靠谱专业户”——庾亮。
在东晋那个门阀乱斗的时代,有位仁兄堪称“猪队友”天花板。他贵为皇帝亲舅,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先是冤杀宗室引发众怒,接着在平叛时疯狂送人头,最后北伐把自己玩抑郁而死。这位自带“坑国属性”的选手,就是史上著名的“不靠谱专业户”——庾亮。
庾亮,字元规,出身世族,大名鼎鼎。此人“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老”,是魏晋风流中的一个楷模人物,《世说新语》中就常拿他当典型。
但在政治上,庾亮却是个十足刚愎自用、心胸狭隘的庸才。
明帝虽仅在位三年,但作为两晋史上最勇锐、最识人的帝王,还是把晋廷从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王敦之乱后,朝廷虽说不上蒸蒸日上,也算得上一片祥和。
但成帝这个小孩子刚即位,身为国舅爷的庾亮就开始作死起来。
某天他突然看宗室大佬司马宗(晋元帝叔父)不顺眼,直接给扣了顶“谋反”的帽子。可怜白发苍苍的司马宗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庾亮派来的赵胤带兵砍了。
事后小皇帝天真地问:“以前那个白头发老爷爷呢?(司马宗经常抱着小玄孙玩)”庾亮面不改色:“他谋反被我杀了”。成帝哇地哭出来:“舅舅说别人是反贼就能杀,那别人说舅舅是反贼怎么办?”庾亮当场石化。
这波骚操作直接把宗室得罪得透透的,连琅琊王氏都背后嘀咕:“这货比王敦还狠啊!”
说起来,庾亮也不是突然看司马宗不爽。当年明帝病重,庾亮半夜入见,想与弥留之际的皇帝说说私房话,被当时掌管禁军的左卫将军司马宗呵止:“皇家大门是你家开的,想进就进?”庾亮为此,深恨之。
有人可能会为庾亮辩解,说他杀司马宗是因为对外甥构成了威胁。
实际上,司马宗既是疏宗,又是成帝的太爷爷辈,有非分之想基本不太可能。庾亮纯粹就是为了报复。
苏峻本是平定王敦之乱的大功臣,却被庾亮各种猜忌。大臣们集体劝谏:“苏峻手里有兵,驻地离建康又近,逼急了要出事啊!”但庾亮偏要学赵匡胤搞“杯酒释兵权”,下诏让苏峻进京当大司农(农业部长)。
老成谋国的王导劝他:“兔子急了还咬人,苏峻再傻也不会奉诏,不如徐徐图之!”庾亮不听。
光禄大夫卞壶也劝:“一旦有变,危矣!”还是不听,庾亮好友温峤也写信多次劝阻,皆不听。
苏峻收到诏书一开始还想哀求一番:“乞授一荒郡,以展鹰犬之用!”却不料庾亮更加嚣张:“想得美!”
苏峻终于炸裂:“这是要把人往死里逼啊!”于是,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联合祖约起兵。
刚开始,庾亮还自信满满,当温峤要带兵勤王时,他傲娇地表示:“你守好自己的地盘,别越雷池一步!”(雷池:今安徽望江县,东晋军事要地),结果苏峻一战就攻陷了官军资粮重地姑孰,京师戒严。
苏峻起兵后,庾亮便开启了“坑队友”模式:
1、拒绝先手:孔坦建议派重兵截断阜陵要道,庾亮不屑一顾:“苏峻能奈我何?”结果被叛军轻松突破防线。
2、蜜汁自信:陶回提议在慈湖设伏,庾亮再次拒绝:“我大军十万,怕他作甚?”结果苏峻迷路夜行军,自己送上门都抓不住。
3、仓皇逃窜:两军刚接触,庾亮的士兵就弃甲而逃。他带着弟弟们坐船跑路时,被乱兵抢劫,手下慌乱中一箭射死舵手。庾亮面不改色:“这箭法连敌人都射不中,怕什么?”(心理素质确实过硬)
4、甩锅大师:逃跑前庾亮对留守的钟雅说:“以后的事就靠你了。”钟雅气得直翻白眼:“房梁断了关我何事?”(《晋书·钟雅传》)
苏峻打进建康时,庾亮正在城头督战。看到叛军逼近,他突然想起自己还有个弟弟庾怿在后方,于是大喊:“快派人去保护庾怿!”结果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议论:“自家兄弟都顾不上,还打什么仗?”
更搞笑的是,叛军攻到宫门口时,庾亮的部将路永建议挟皇帝突围,他却犹豫不决。最后王导拼死保护小皇帝,庾亮则带着残兵逃往寻阳,把皇帝丢给叛军当人质。这波操作也被后世调侃为“东晋版的西安事变”。
庾亮跑路时带了16艘船,结果被乱兵盯上。士兵们为了抢船大打出手,船工被砍得血肉模糊。庾亮却面不改色地坐在船舱里看书,弟弟庾冰都看不下去:“哥,你倒是管管啊!”庾亮头也不抬:“慌什么?等叛军来了,我自有退兵之策。”真是死都不改“风度”(《世说新语》)。
温峤听说庾亮惨败,立刻起兵勤王。结果庾亮见面就哭:“我对不起国家啊!”温峤安慰他:“现在不是哭的时候,联合陶侃一起平叛才是当务之急!”庾亮登时止住哭声:“陶侃是荆州刺史,我怎么好意思求他?”温峤气得直跺脚:“都火烧眉毛了,还要面子作甚!”
其实这也怪不得庾亮,他实在丢不起这个人。想当年,他大权在手,可没少给陶侃找别扭。他让温峤任江州刺史,镇守武昌,又派人大修石头城,防备的就是据上游之重的陶侃,苏峻起兵后,温峤第一时间想入卫建康,他不让好友越雷池一步,用的理由就是:“吾忧西陲(指陶侃),过于历阳(指苏峻)。”
但不管怎么说,脸皮也比性命重,最终庾亮只能厚着脸皮,派人哀求陶侃出兵。
而陶侃本就一肚子鸟气,马上对庾亮派来的都护王愆说:“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明确表示不想趟这浑水。
庾亮哀求多次,就差亲自去荆州跪舔屁了,但老陶就是按兵不动。
直到王愆的一席话:“苏峻如得志,四海虽广,安有您容足之地?”才说得陶侃勉强出兵。结果庾亮见到老陶就跪:“我有罪啊!”陶侃冷笑:“庾元规竟拜我陶士行?”(《晋书·陶侃传》)你不是挺能吗?怎么现在怂了?
但讽刺归讽刺,老陶还是尽心竭力,局势也陡然改观,当然最后决定胜负的还是苏峻自己作死,竟然为意气之争,醉酒上阵,结果被官军当成白切鸡“料理”了 。
苏峻之乱刚定,为朝廷立有大功且毫无私心的温峤病逝,不久定海神针陶侃也离世。
于是,惹事佬庾亮像只冬眠的蛇虫,趁着热乎劲又探出头来,重掌大权,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坐镇武昌。
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这位志大才疏的庾国舅却是打死不悔改。他不念昔日与王家和舟共济的患难之情,又开始谋划着算计在建康执政的王导,并写密信给镇守京口的郗鉴,约对方一起兴兵把王导拉下台。
郗鉴拒绝,自己队友也纷纷劝说,庾亮才不得已收起欲发的毒箭。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为了立威张势,庾亮又打起了“恢复中原”的主意,恰好后赵石勒暴死,他强命西阳太守樊峻与豫州刺史毛宝占据江北邾城,又命武昌太守陈嚣为梁州刺史,入子午道,信心爆棚要北伐。
派毛宝守邾城时,部下苦劝:“这地方易攻难守啊!”庾亮不闻指路明灯,不听。
当年陶侃镇武昌,就有人劝他派兵守邾城,陶侃明言反对:“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北接群夷……且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也无益于江南。”
如此江外孤城,庾亮竟然也想作为北伐的踏脚石?果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倒霉蛋。
339年9月,后赵石虎派军急攻邾城,毛宝求援,庾亮却大手一挥:“怕什么?我建的城比长城还结实!”结果后赵大军一到,邾城秒破,毛宝跳江殉国。
庾亮灰溜溜地打报告请罪,说要自贬三级,皇帝象征性地责备两句,他居然抑郁了,没多久就一命呜呼——这心理素质也是没谁了。
不久,石虎又命石闵攻沔阴,杀将军蔡怀;命夔安、李农陷沔南;硃保又大败晋兵于白石,杀郑豹等五将军。若非有长江天险,北方又乱,庾亮死得又及时,他惹来的这头狼就足以灭了东晋。
庾亮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不作死就不会死”。从坑杀宗室到逼反苏峻,从拒绝救援到北伐失败,他用实力证明了一个真理:有些人,连老天都救不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他的花式作死,东晋的历史可能会平淡很多——毕竟,像他这么敬业的“坑货”,千年也就出一个。
来源:白马过隙弹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