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民体质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老有所养,实现老有所健,科学管理老年群体体质,让其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我国《“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协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需
河南焦作博爱县体育广场,一位老人正在抖空竹。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重庆云阳县千余名老年太极拳爱好者齐聚万步梯参与活动。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山东济南森林公园内,市民可在“智慧步道”上扫码进入小程序记录运动信息,实现科学健身。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福建福州鼓楼区安泰街道某医院,医护人员正在对老人进行康复平衡训练。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国民体质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老有所养,实现老有所健,科学管理老年群体体质,让其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我国《“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协同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稳步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鉴此,光明日报记者会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在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当前我国老年群体的体质管理现状,以及值得关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清晨六点,天坛公园东门附近的健身器材已鲜有空闲。“在这个健身园,60岁都算年轻的!”73岁的李老爷子每天都从大望路坐公交来此锻炼两小时,“健身园面积越来越大,器材也越来越多,只要不是天气原因,我都过来。”
身旁77岁的王大妈接过话茬:“咱们这把年纪,活得长不算本事,活得自在,少给孩子添麻烦才是正事。”
两位老人的寻常对话,折射出中国“健康老龄化”的真实情景——在保持社交与运动的同时,也维系着作为长辈的尊严与体面,更蕴含着“不给子女添麻烦”的温情考量。
“如果天天窝在家里,身子骨还不得劲儿!”李老爷子掏出手机展示着他所在的老年健身群,不少群友都在打卡和分享运动心得。
研究结果表明,科学精准的运动干预能有效改善老年人健康指标,也成为促进老年人体质健康的重要路径。这些细微的改变,正悄然重塑着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图景。
1.跃升 健康老龄化理念引领银发生活新风尚
老年健身掀起运动热潮。天刚蒙蒙亮,江苏省苏州市护城河畔的薄雾还未散尽,72岁的孟老伯已经甩开双臂健步如飞,过去一年,他每天雷打不动完成护城河五公里“必修课”。“哪天要是没走够,浑身就跟生了锈似的”。河岸边,有人对着手机直播跳广场舞,还有人踩着椭圆仪聊天。这样的晨练图景正在全国大小城市上演,越来越多的银发族从旁观者变成健身场上的主角。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数据显示,60—79岁老年人经常锻炼的比例达26.1%,而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仍保持14.7%的活跃参与率,与2014年相比,这两个年龄段参与率均提升超10%,充分体现健康老龄化理念的普及成效。
在运动项目选择上,老年人健步走以41.6%的占比成为首选,这与其门槛低、社交性强等特点密切相关。跑步(14.7%)、广场舞(8.0%)分列二、三位。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的力量锻炼参与率偏低,这种“有氧主导、力量缺失”的运动结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运动促进健康效益的最大化。
调研团队的调查数据显示,53.6%的老年人认为体育健身具有积极作用,且认知范围已从单纯的身体健康扩展到心理调节、情绪改善与社交促进等多维度效益,这种认知升级为未来老年健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让“家门口锻炼”成为现实。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65岁的退休教师谭嬢嬢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新建的“智慧健身角”,她说:“从我家到这儿只要12分钟。”说话间,智能体测柱已自动生成今日运动处方,运动手环同步接收了针对她腰椎间盘突出的训练方案。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公共体育场馆使用率达26.9%,较十年前增长8.5%;公园健身场地利用率提升至9.0%,增幅达3.6%。更令人振奋的是,全国已有80.7%的居民实现了步行一刻钟即可抵达健身场所的便利生活,而这个数字五年前还不足60%。
不过,调查也发现,健身路径(41.2%)与社区场地(33.8%)仍是群众首选,反映出“就近锻炼”的核心需求。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全面推进老旧小区健身设施改造升级、新建社区健身空间预留、农村行政村配备基础器材等工作,让全民健身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体卫融合开出“运动处方”。在北京市某体育医院,71岁的钱老爷子正单腿站立在晃动的平衡软垫上。这位网球“发烧友”在半月板修复手术36小时后,就被推进了该医院的运动康复中心。“在这里做康复训练,效果好还实惠。”像钱老爷子这样术后便启动专业康复的老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传统治疗住院时间大大缩短。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并提出优化团队服务,建立由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康复治疗人员、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健康管理师、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等组成的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综合连续的健康服务。
浙江省杭州市相关创新实践值得借鉴——杭州市创新建成多家市级医院牵头,5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公共卫生、康复、医养结合等其他医疗机构参与的7个城市紧密型医联体。截至2024年年底,杭州市已建成慢性病一体化门诊165家,体重管理门诊64个,显著提高基层老年人健康服务效能。
老年科学健身仍待加强。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一位72岁的退休职工李阿姨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她每天坚持“万步打卡”,却在某次晨练时突发胸闷前去就医,这才发现自己存在严重的心肺功能问题。这种“健康幻觉”在老年群体中相当普遍。
调研发现,虽然有不少老年人会定期参与体质健康测评,但真正了解指标健康意义的人仍较少。多数老年人对自身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等关键指标缺乏基本认知,普遍存在“能走能动就是健康”的片面认识。
另外,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统计发现,全国已建成1500多家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但覆盖率相对较低,且面向老年人的体质测评中心较少,无法对老年人体质管理进行长期纵向跟踪,并提供及时跟进服务。此外,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系统接受过老年运动专项培训的人员比例偏低,能为慢性病老年人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者更是凤毛麟角。
同时,运动环境适老化不足也是制约因素。多数城市社区的健身器材设计以青壮年为主,缺乏适合老年人的低强度、高安全性健身设备。虽然智能穿戴设备在老年人群中的普及率逐年提升,但数据解读专业服务缺失等问题也限制了其效用。部分老年用户表示,不会读取设备生成的心率变异性、血氧饱和度等专业数据,这种“有设备无解读”状况造成了大量健康数据的浪费。
2.剖析 老年群体体质特征值得关注
调研组发现,深入剖析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体质健康问题,是制定有效干预策略的前提。老年人体质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生理机能衰退和心理状态失衡两大维度,这些变化并非单纯年龄增长的自然结果,而是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与生理老化复杂互动的产物。
关注老年人的体重异常。体重异常与健康风险存在密切关联。超重肥胖老年人患心脏病、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出数倍;低体重群体则普遍存在心肺功能弱、肌肉力量差等问题,其整体健康风险甚至超过肥胖人群。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结果显示,我国60—79岁老年人正面临“超重肥胖”与“低体重”的双重健康威胁。全国每10位老年人中就有近6人存在体重异常问题。
老年人出现体重异常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身体机能自然衰退导致代谢变慢、肌肉流失,容易引发低体重;而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则加剧超重肥胖。同时,过大体重还增加了关节负担,特别是膝关节和腰椎。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肥胖常伴随肌肉量减少,形成“肌少性肥胖”的特殊状况,这种组合对代谢健康的危害远大于单纯的肥胖或肌少症。
关注老年人心肺耐力的增龄性衰退。心肺耐力是指支持身体长时间活动的能力。心肺耐力被国际医学界列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这一体征与老年人的寿命长短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心肺耐力差的老年人,容易出现走远路费劲、爬楼梯气喘等症状,患高血压、糖尿病等风险也随之增加。75岁以上心肺功能不达标的老人,失去自理能力的风险增加,部分高龄老人甚至会因呼吸循环系统衰竭危及生命。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心肺功能随年龄增长明显衰退,且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地域差异。在覆盖全国近4万名老年人的研究中,采用“2分钟原地高抬腿”测试方法发现:60—64岁老年人平均能完成53.5次抬腿动作,但到75—79岁时骤降至44.3次。数据显示,女性表现(50.2次)优于男性(48.6次),上海、浙江等沿海地区成绩领先。
关注老年人肌肉力量的持续下降。肌肉力量是老年人维持功能独立与代谢平衡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握力对日常搬运提拉移动重物、生活自理能力的维持具有积极影响。在老年人体质健康测评中,握力不仅反映人体的上肢力量,更是全身肌肉质量的“晴雨表”,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骨质疏松及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根据2000—2020年数据发现,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握力水平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至2020年男性握力均值较2000年降低12%,女性下降9%。
30秒坐站测试反映老年人的下肢力量,具有跌倒风险预测、失能早期筛查、慢性病风险预警等作用。数据显示,该指标每下降1个单位,老年人跌倒风险相应增加23%,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上升18%。此外,肌力持续衰退将引发“肌少症—衰弱—失能”的恶性循环。
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是体质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叶刀·老龄健康》2025年发表全球队列数据证实,心理状态良好的老年人全因死亡率较心理障碍者低42%,且慢性病控制达标率提高1.8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结果显示,我国60—79岁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抑郁、高孤独”特征:32.8%的老年人孤独感量表得分超过25分(临界值),乡村孤独发生率(35.6%)显著高于城镇(30.1%)。调研组发现,与不参加锻炼的人群相比,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减低6%和20%,表现出更好的情绪状态,表明运动能积极有效地预防与改善心理健康。
3.发力 科学理念推动从“长寿”到“康寿”
构建覆盖“个体—社区—社会”的健康老龄化支持网络,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形成“早筛查—精指导—常追踪”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将对老年人体质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构建闭环管理体系,打造全周期健康服务链。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质健康管理闭环体系,才能全面准确掌握我国老年人体质变化情况及动态,为促进老年人健康提供精准服务,为国家政策制定和社会应对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在现有老年人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基础上,建议进一步精准化中老年人体质健康测评指标体系与标准,并对老年人体质管理需求进行多场景全覆盖。构建“基础筛查(社区)—深度评估(医疗机构)—功能诊断(老年专科)”三级测评网络,增设肌肉衰减、跌倒预测等老年人体质管理精准化指标,为社区老年人配置智能握力计、智能监测手环、步态分析垫等适老化设备。
依托国家老年健康大数据平台,为老年人建立终身电子健康档案,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采集体质健康动态数据,提前预警跌倒、肌少症等风险。在社区嵌入“健康驿站”,设置社区体育指导员,及时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年度测评与“运动处方”,形成“测评—干预—追踪—优化”服务闭环。同时,还可在更多区域探索将体质管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建立跨部门资源联动机制。
建设专业人才梯队,破解基层服务供给瓶颈。老年人体质健康管理覆盖居住地、周边社区和公园等场景,在他们的日常活动场所提供体质健康与健身指导服务,才能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建议对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老年专项认证培训,重点提升慢性病运动干预、跌倒预防与心理疏导能力等。同时,可探索在高等体育院校增设“老年运动健康”专业方向,培养既懂运动科学又了解老年医学的复合型人才。可借鉴上海体育大学“老年运动指导师”培养模式,理论课程与社区实践并重。
此外,还应积极激活银发人才资源,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经过培训后,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同伴指导与群体带动,组建“银龄力量训练营”“太极养生班”等,既可解决服务力量不足问题,又能促进同伴交流。
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创建智慧养老新范式。在数字化浪潮下,老年人健康管理需通过智能设备与政策支持实现跨越式升级。以数据驱动、智能互联、精准服务为原则,打造“设备—平台—服务”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健康生态,破解传统服务时空限制,赋能老年人自主健康管理。
首先,加大科学、经济、有效的智能化适老化数据采集设备研发与全域应用,破解数据采集瓶颈。其次,打通卫健(电子病历)、体育(运动处方)、医保(用药记录)等多方系统壁垒,构建基于老年人数字孪生模型的体质健康管理平台,通过算法预测老年人身体情况,并生成运动干预方案,实时化指导老年人科学健身。借助科技,开发“AI教练助手”系统,综合分析老年人生理反馈并调整训练方案,有效提高运动安全性与坚持率。建立全国运动指导人才调度平台,通过算法匹配服务需求,扩大西部偏远地区指导服务覆盖率。
重构健康认知体系,推动全生命周期理念革新。健康老龄化的准备应始于青壮年甚至更早。肌肉储备、骨密度峰值、心肺功能基础等中年时期的体质状况,直接影响老年期的健康轨迹。因此,健康老龄化教育应关口前移,培养全民终身健康管理意识。帮助居民建立“从摇篮到拐杖”的健康促进实施计划,强调人生各阶段的健康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各类媒体科普、典型案例展示等宣传方式,改变“老年人应静养”“胡练猛练”等错误观念,树立“科学运动是健康老龄化的关键”新理念。
同时,应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并实施退休人员健康管理计划,定期组织活动并提供健康津贴,也可通过设立“老年健康运动日”、举办“银龄运动会”等,增强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