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5月15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5 04:05 8

摘要:公元221年5月15日,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蜀汉政权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致力于发展农业、丝织业和盐铁官营,为四川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上的5月15日发生了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以下是一些重要事件的概述及评论:

1.刘备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公元221年)

公元221年5月15日,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蜀汉政权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致力于发展农业、丝织业和盐铁官营,为四川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备称帝标志着蜀汉政权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蜀汉政权在三国鼎立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2.西南交通大学创立(1896年)

1896年5月15日,山海关铁路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创立,是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

西南交通大学的创立,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对中国近代工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国红十字会创立(1904年)

1904年5月15日,清廷命外务部照会瑞士,声明愿意加入红十字联约,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

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为中国的慈善和救援事业奠定了基础,对推动中国的人道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18年5月15日,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部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5.顾正红被日本资本家杀害(1925年)

1925年5月15日,顾正红在领导日商内外棉纱厂工人罢工时,被日本资本家枪杀,年仅20岁。这一事件成为“五卅”运动的导火线。

顾正红的牺牲激发了广大人民的愤怒,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对中国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6.国民党召开二届二中全会(1926年)

1926年5月15日至22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

这次会议是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重要节点,蒋介石通过提出整理党务案,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为后来的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7.周光召诞生(1929年)

1929年5月15日,周光召出生于湖南长沙,是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他在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周光召的科研成就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而奋斗。

8.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表抗日纲领(1937年)

1937年5月15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表《关于闽西南人民抗日救国纲领》和《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三致粤军公函》,呼吁停止内战、合作抗日。

这一纲领的发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关头的担当。它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9.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韦尔斯采访(1937年)

1937年5月15日,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韦尔斯采访,就国共合作、阶级斗争、争取民主、准备抗战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

这次谈话对于推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具有重要意义。

10.邓小平撰文谈敌后路线(1939年)

1939年5月15日,邓小平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在敌后方的两个路线》一文,指出在敌后方存在着共产党和少数顽固分子的两条不同的路线。

这篇文章对于明确敌后抗战的方向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增强了共产党在敌后抗战中的领导力和凝聚力。

11.毛泽东起草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1941年)

1941年5月15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了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

《解放日报》的创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宣传阵地,对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群众、推动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2.《人民日报》创刊(1946年)

1946年5月15日,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边区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先后在河北邯郸、武安出版发行。1948年6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与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合并,改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石家庄出版发行。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址迁北平,继续刊行。根据中共中央决定,自1949年8月始,《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3.张轸率部起义,武汉和平解放(1949年)

1949年5月15日,国民党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五绥靖区司令张轸率部在武汉附近举行起义,为武汉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

这一事件加速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南地区的崩溃。

14.中苏签订援华发展经济协定(1953年)

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规定苏联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91个工业项目,后增至156项(实际施工150项),史称“156项工程”。这一协定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5.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1957年)

1957年5月15日至25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北京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团名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通过新团章,选举胡耀邦为团中央第一书记。毛泽东在接见大会代表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

此次更名标志着共青团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组织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组织的转型,强化了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后备力量。

16.百万干部下放基层(1957年)

1957年5月15日起,中共中央先后3次发出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全国有百万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劳动。

这一举措旨在加强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提高干部的实践能力和群众观念。它对于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要意义。

17.中央发出开展“三反”运动的指示(1960年)

1960年5月15日,中央发出《关于在农村中开展“三反”运动的指示》,规定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这一运动旨在整顿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纯洁党的组织,提高干部素质,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18.中国恢复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法席位(1980年)

1980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得到认可,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争取国际经济权益提供了重要平台。

19.何厚铧当选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1999年)

1999年5月15日,何厚铧当选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

何厚铧的当选标志着澳门回归祖国后的政治体制正式建立,为澳门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中国海军舰艇首次进行环球航行(2002年)

2002年5月15日,中国海军舰艇首次进行环球航行,历时4个月。这次航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实力和远洋航行能力。

中国海军舰艇的首次环球航行是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海军已经具备了远洋航行和作战的能力,对中国的海洋战略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中国首次动能末段反导测试成功(2011年)

2011年5月15日,我国第一次动能末段反导试验成功。动能末段反导技术难度大,此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反导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提供了有力保障。它展示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创新能力。

22.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

2019年5月15日,中国在北京举办大会,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会为全球文明多样性提供了对话平台,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23.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2021年)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

天问一号探测器的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外事件

1.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被镇压(1525年)

1525年5月15日,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被镇压,标志欧洲宗教改革时期最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失败。

恩格斯评价其为“欧洲革命的缩影”,揭示了封建压迫与阶级矛盾的复杂性。起义虽失败,但推动了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2.英国向法国宣战(1756年)

1756年5月15日,英国向法国宣战,七年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涉及欧洲多个大国,对欧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它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对比,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埋下了伏笔。

3.热那亚把科西嘉岛卖给法国(1767年)

1767年5月15日,热那亚把科西嘉岛卖给法国。

这一交易使法国获得了科西嘉岛的控制权,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改变了地中海地区的势力格局,对法国的海外扩张和殖民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4.德国颁布第175条(1871年)

1871年5月15日,德国颁布第175条,开始了对同性恋者的迫害历史。该条款将男性之间的性行为定为犯罪,直至1994年才被废除。

第175条的颁布是德国历史上对同性恋者系统性迫害的开端,数以万计的同性恋者因此条例而受害或被杀。这一黑暗历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也提醒人们要警惕类似的法律和政策对少数群体的压迫。

5.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创立(1878年)

1878年5月15日,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创立,这是日本最早的证券交易所之一,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创立促进了日本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日本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6.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落成开放(1889年)

1889年5月15日,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落成开放。这座铁塔是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建造的,成为巴黎的标志性建筑。

埃菲尔铁塔的落成开放不仅展示了法国在建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也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对法国的文化和旅游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7.美国最高法院裁定美孚石油公司解散(1911年)

1911年5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作出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裁决,认为美孚石油公司垄断贸易,令其6个月内解散。

这一裁决是美国反垄断法的重要案例,对美国的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8.“五·一五”政变(1932年)

1932年5月15日,日本海军少壮派法西斯军官发动武装政变,袭击首相官邸等重要机构,史称“五·一五”政变。

“五·一五”政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的重要标志,政变者试图通过暴力手段改变日本政府的政策方向。这次政变加剧了日本国内的政治动荡,为后来的全面法西斯化铺平了道路,对日本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9.荷兰全境被德军控制(1940年)

1940年5月15日,荷兰全境被德军控制。这一事件标志着荷兰在二战中的沦陷,德国迅速占领了荷兰,并对其实施了残酷的统治。

荷兰的沦陷是二战期间欧洲战局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德国对荷兰的占领给荷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也加剧了二战的残酷性。

10.苏联解散共产国际(1943年)

1943年5月15日,苏联解散了其世界性的共产主义者组织——共产国际。这一决定是在二战背景下作出的,旨在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共产国际的解散标志着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角色的转变,对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11.以色列宣布成立国防部(1948年)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宣布成立国防部,这是以色列建国初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以色列国防部的成立标志着以色列在建国初期迅速建立了有效的国防体系,为其在复杂的中东局势中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12.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1948年)

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这是以色列建国后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埃及、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迅速向以色列发动进攻,但以色列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对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了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产生,并加剧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关系。

13.巴勒斯坦“灾难日”(1948年)

1948年5月15日,即以色列宣布独立后的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数十万巴勒斯坦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这一天被巴勒斯坦人称为“灾难日”。

“灾难日”是巴勒斯坦人民历史上的沉重伤痛,它标志着巴勒斯坦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这一事件对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是巴以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

14.奥地利国家条约签署(1955年)

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四国与奥地利签署《奥地利国家条约》,承认其永久中立地位,并规定外国军队撤出奥地利领土。

该条约结束了二战后奥地利被四国占领的历史,恢复了国家主权。永久中立地位的确立使奥地利在冷战期间保持了政治稳定,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战后欧洲和平重建的典范。

15.1959年5月15日,科学家警告蓝鲸可能灭绝(1959年)

1959年5月15日,科学家警告说,如果不对世界性的捕鲸业实行限制,5年后蓝鲸就会灭绝。这一警告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科学家的警告提醒人们要关注海洋生态保护问题,避免过度捕捞导致物种灭绝。这一事件对推动全球海洋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6.美国将冲绳归还日本(1972年)

1972年5月15日,美国将冲绳归还日本。冲绳在二战后被美国占领,成为美军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经过多年的谈判和协商,美国最终同意将冲绳归还日本。

冲绳的归还结束了美国在冲绳的长期占领,对日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对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和安全形势产生了一定影响。

17.苏联从阿富汗撤军(1988年)

1988年5月15日,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标志着长达十年的阿富汗战争即将结束。这一撤军行动是根据1988年4月14日签署的《日内瓦协议》进行的,协议规定苏联全面撤军,同时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停止互相干涉。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是冷战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苏联在中亚和南亚地区战略的失败。这场战争不仅消耗了苏联大量的经济和人力资源,还破坏了其国际声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18.戈尔巴乔夫访华(1989年)

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访华,这是中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双方所确立的两国关系的框架,对中苏以及对后来的中俄、中国与独联体各国关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戈尔巴乔夫访华开启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为两国未来的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菲律宾宣布中止美国在菲军事基地协议(1990年)

1990年5月15日,菲律宾宣布中止美国在菲军事基地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在菲律宾拥有多个军事基地,这些基地在冷战期间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发挥了重要作用。

菲律宾中止美国在菲军事基地协议反映了菲律宾对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的重新评估。这一决定对美菲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军事平衡产生了一定影响。

20.梵高画作《加谢医生的肖像》高价拍卖(1990年)

1990年5月15日,梵高画作《加谢医生的肖像》以8250万美元成交,创下当时绘画拍卖纪录。

拍卖反映了艺术市场的资本化趋势,也引发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商业化的讨论。

21.法国首位女总理就任(1991年)

1991年5月15日,法国第一位女总理克勒松夫人就任,打破了法国政治领域的性别壁垒。

克勒松夫人的就任是法国性别平等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但其任内推行的紧缩政策引发争议,表明女性领导人在打破玻璃天花板后仍需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挑战。

22.国际家庭日设立(1993年)

1993年,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的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旨在促进家庭和睦、互相尊重和社会责任感。

国际家庭日的设立强调了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醒人们关注家庭问题,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

评论

5月15日的历史事件涵盖文学、政治、军事、科技等领域,既有推动社会变革的标志性行动(如《狂人日记》发表、五卅运动),也有影响国际格局的重大决策(如冲绳归还、中苏协定)。这些事件共同揭示了历史进程中的冲突与合作、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博弈与共赢。例如,鲁迅的文学革命与冲绳问题的复杂性,均体现了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的交织;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则展现了中国在当代国际事务中的主动角色。

来源:八公山上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