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5月,受中央财经大学选派,于来到宕昌县哈达铺镇玉岗村担任第一书记。踏上玉岗村的土地,于来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丈量每一寸土地、叩开每一户门扉、与村干部并肩劳作每一个日夜,于来在玉岗村书写的一页页“驻村笔记”,记录了从陌生到相知,从帮扶到共建的坚实足迹。
2024年5月,受中央财经大学选派,于来到宕昌县哈达铺镇玉岗村担任第一书记。踏上玉岗村的土地,于来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丈量每一寸土地、叩开每一户门扉、与村干部并肩劳作每一个日夜,于来在玉岗村书写的一页页“驻村笔记”,记录了从陌生到相知,从帮扶到共建的坚实足迹。
双脚丈量村情,汗水浇灌信任
初到玉岗,于来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一次次入户走访,不仅是为了精准识别防返贫监测对象,更是为了了解掌握村情民意,读懂村民们对眼前生活的合计和对未来日子的憧憬。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是底线。村民许大爷家屋顶渗雨,雨季难熬;村西闵婶家水质时好时坏,饮水不稳……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幸福感,于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一面协调资源,对许大爷家渗雨屋顶修缮,一面联合水利部门开展水源地蓄水池改造升级。
当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入家家户户,当漏雨的焦虑被排除,乡亲们脸上舒展出质朴的笑容。这汗水浇灌的信任,是于来驻村工作最坚实的基础。
智汇中财,项目落地生花
作为中财大派驻干部,于来始终思考如何将母校的智力优势与玉岗村的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积极推动学校定点帮扶项目在玉岗落地生根:
依托玉岗秀美山景,规划新建1公里登山步道和观景平台。蜿蜒的木质栈道和石阶穿过林间直达山顶,不仅成为村民茶余饭后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更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打卡”,为未来乡村旅游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村旁秋沬河时常暴涨阻断农业生产耕作出行路,曾是村民心头的“堵点”。于来争取学校支持,修建了一座长约50米、宽3米的“过水路面”式便民桥,村民下地干活从此风雨无阻。
实施水源地保护与自来水管网升级工程,彻底解决了困扰部分村民小组多年的季节性缺水和水质不稳问题。活水润心,源头保障,清泉入村,流淌的是安全,更是安心。
每一个项目的蓝图化为现实,成为深深嵌入玉岗肌理、服务于村民日常的生动实践,成为推动玉岗振兴的强劲引擎。
青鸾展翅,文脉薪传
在关注物质帮扶的同时,于来始终牵挂村中那些父母远行的留守儿童。
“不少孩子们知道抖音神曲,却不知《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会玩手机游戏,却不会扎染、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于来在驻村日记中写道:“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于是他决定以“青鸾溪塾”为支点,撬动乡村文化振兴。“青鸾溪塾”之名,源于《山海经》的美丽传说,结合学堂所在的玉岗村秋沬河畔地理位置,寓意以青鸾神鸟衔来的文化火种,照亮山乡未来。2025年3月16日学堂启动以来,每周举办一期主题活动,以神话故事、非遗技艺、财商教育、传统乐器、农耕文化、人工智能为载体,构建起“知传统、爱家乡、向未来”的良好教育生态,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孩子们的心灵……十四期活动,十四次心与心的碰撞。孩子们从羞涩到开朗,从懵懂到眼中渐次点亮求知的光芒,这间小小的溪畔学堂,正悄然为玉岗的明天,播撒下文化自信与希望的种子。“青鸾溪塾”为留守儿童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口,更以文化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
扎根玉岗,心向未来
教育帮扶,植根未来。于来多方联系资源,先后为玉岗村儿童和玉岗小学捐赠学习用品、书籍、衣物、体育用品、台式电脑、扫描仪等物资,价值7万元。多次汇报衔接,两次引进“润雨计划”400万元,改善宕昌县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引进捐赠教育信息化2.0平台,价值857.87万元。于来还联系协调开展消费帮扶,帮助玉岗村招商企业销售锶畅矿泉水80万元,对接中财大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当地农特产品150万元。
回首驻村岁月,从金融学者到田间地头的“村里人”,身份转变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深沉的热爱。每一次入户走访的倾听,每一个帮扶项目的落地生根,每一期学堂里孩子们澄澈的笑声,都让于来对“第一书记”这四个字的分量有了更切肤的体会。这份“驻村笔记”,写满了于来与玉岗共同成长的印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筑项目,用真心守护希望。
任职期间,于来还潜心研究,精心备课,为宕昌干部培训献智助力。以《文旅融合新业态下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探索》为主题,为宕昌县“一强三引领”农村基层组织整体提升培训班授课;以《中央财经定点帮扶玉岗村成效》为主题,为宕昌县2024年驻村帮扶干部培训班授课;以《发挥党外人士优势作用 助力基层治理》为主题,为宕昌县党外人士能力提升培训班授课;以《建强基层党组织 赋能乡村发现》为主题,为陇南中院法官培训班现场教学,发挥了中财大助力地方干部培训的教学资源优势。
玉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闵东平说,“于来书记和玉岗村的老百姓打成一片。他认真履职尽责,深入思考,以文化自觉为玉岗村乡村振兴助力,为我们村全面发展带来了一股文化清流,用实干诠释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的使命和担当。”
于来的驻村笔记中写道:“乡村振兴,不只是修路盖房,同时也要唤醒村民的文化觉醒,发挥他们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是一场新长征,需要文化火种的照亮。”
任期虽有时限,但情谊永系玉岗。于来将继续以“赶考”之心,与玉岗的干部群众一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深耕细作,用心用情书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新陇南·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刘治学 王晓勇
来源:陇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