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姐,你说咱爸吃南瓜是不是吃多了?他这血压最近怎么感觉反倒稳了点?”
周末饭桌上,小女儿忽然问出了这个问题,她一边夹着蒸南瓜一边皱着眉头,看上去不像是随口一问。她的眼神里透着认真,也有点担忧。
这时候她弟抬头看了她一眼,没吭声,但显然也不是没注意到老爸血压忽然变稳这回事。家里人近两年对“怎么控制高血压”这种话题都变得格外敏感。
药一直吃着,饭也清淡了,锻炼也尽量保持,可血压这事就是不稳定,谁都不敢掉以轻心。可最近家里正是南瓜吃得多,一天一顿都不稀奇。
关于“食物能不能降血压”这事,已经被人讨论了几十年,确实是有点老生常谈的感觉。
大部分时候,答案都离不开两个方向,要么就是钾元素高的食物要多吃,比如香蕉、西红柿这些常见选手,要么就是强调控盐、控油,蔬菜要多吃。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一直被忽视:为啥很多人按着这套吃法吃了几年,血压还是没好?更怪的是,有些食物从成分上看并没那么神奇,但吃下去以后,不少人的血压真就慢慢往正常靠拢了。
南瓜就是其中之一。
过去对南瓜的研究,大多是从它的营养成分出发,什么β-胡萝卜素、多糖、膳食纤维,还有微量元素之类。这些确实有好处,但谁都知道,它们不是专门用来对付血压的。
但最近一项来自北京某高校的研究,反而从肠道菌群入手,把南瓜和血压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近了。
研究团队在动物实验里发现,一组长期喂食南瓜粉的小鼠,其收缩压比对照组低了约15%。但更关键的不是血压变化,而是它们肠道内两种关键菌群的数量——Ruminococcus 和 Lactobacillus 明显上升。
这听着好像离题,但这其实是核心。近两年肠道菌群和血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重视。肠道菌群能通过多种代谢途径,影响到血管的舒张功能、炎症水平、乃至交感神经活性。
简单点说,有些细菌能让血管放松下来,血压自然就不容易高。南瓜中的一些非淀粉多糖成分,正是这些细菌喜欢的“饲料”,吃南瓜其实不是直接降压,而是先喂饱了这些细菌,再由它们反过来影响血管。这中间的链条看起来绕,但比单一的“高钾食物”逻辑更完整。
更有意思的是,南瓜在被蒸熟之后,其中的一些可溶性多糖释放更充分,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家里人吃的南瓜大多是蒸的,而不是炒的或煮汤用的,血压反应更明显。
有研究还指出,这类多糖对调节肠道酸碱环境有独特作用,有利于短链脂肪酸的生成。
而短链脂肪酸,比如乙酸和丁酸,已经被证实在调节血管舒张和抗炎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外来药物,完全靠的是食物和体内的“微生态”配合完成。
但问题是,南瓜不是唯一能做到这点的瓜。最近浙江和广东两个研究机构联合做了一项为期18个月的队列研究,跟踪了1280名中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血压变化情况。
他们特别挑出了常见的几种“瓜类蔬菜”作为观测点,包括冬瓜、苦瓜、黄瓜、丝瓜、南瓜和西葫芦。
研究数据最终显示,有三种瓜类在人群中显示出较为稳定的血压调节作用,排名依次是:苦瓜、冬瓜、南瓜。
其中苦瓜的降压幅度最大,平均收缩压下降了8.6mmHg,南瓜在第三位,下降约5.2mmHg。这个数据是基于实际人群,不是实验动物,说明它确实有实际意义。
苦瓜之所以排第一,主要靠的是它的苦味成分——苦瓜苷,这类物质早在多年前就被发现能激活AMPK通路,这个通路跟细胞代谢、血管舒张和抗氧化都有关系。
冬瓜则是靠它的高水分、低钠负担和天然的葫芦素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轻微利尿、缓解钠潴留。也就是说,这三种瓜其实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但结果都对血压有好处。
不过这也带来一个反常识的发现:不是所有瓜类都对血压友好。研究里黄瓜、西葫芦、丝瓜的效果都不明显,有的甚至在高温季节反而让部分人出现低钠性头晕。这说明“瓜类”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还是得看里面的具体成分。
很多人吃瓜是冲着“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这些模糊的概念去的,但对高血压人群来说,重点应该是看它对血管、对肾脏功能有没有实际影响。
而从数据来看,南瓜是比较“稳”的那一类,不容易引起其他副作用,又能在长时间吃的基础上稳定肠道菌群,对慢性高血压人群尤其合适。
而除了这些生理作用外,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点,就是血糖波动对血压的影响。不少高血压人群其实同时也有轻度的血糖代谢异常,这在老年人中尤其普遍。
南瓜虽然属于含糖蔬菜,但它的升糖指数(GI)比很多人想的低,尤其是蒸熟以后GI控制得还算不错。
而且它不像米饭或面食那样引起血糖快速上升,这种温和的碳水,有助于减轻胰岛素波动,从而减少血管的收缩反应。
关于这一点,有个实验很有意思。2021年一项在福建开展的小规模饮食干预试验中,研究人员找来了52名高血压合并轻度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是普通膳食加降压药,另一组是在膳食中每天加入100克蒸南瓜。
8周后,两组人虽然血压下降幅度差不多,但血糖波动值在南瓜组显著低于对照组,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下降了1.1mmol/L。这说明南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减缓饭后高血糖带来的血管刺激,从侧面稳住血压。
从这个角度看,南瓜在整个“瓜类降压”体系中,属于那种基础打得比较扎实的类型,不靠单一成分博出位,而是通过肠道、血糖、代谢多个系统联动,慢慢把血压往健康值上推。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这种“慢养型”的方式,其实比猛吃补药更安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