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面临能拿到补偿金的情况时,心里肯定既期待又紧张。无论是被辞退、协商离职,还是遭遇公司裁员,这补偿金都像一根救命稻草,关乎我们后续的生活保障和权益维护。不过在钱真正到账前,有6件事千万不能做,不然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我们面临能拿到补偿金的情况时,心里肯定既期待又紧张。无论是被辞退、协商离职,还是遭遇公司裁员,这补偿金都像一根救命稻草,关乎我们后续的生活保障和权益维护。不过在钱真正到账前,有6件事千万不能做,不然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别轻易签署存在风险的文件
(一)离职申请书别乱签
如果公司同意给补偿金,但在离职时让你签署《离职申请书》,一定要小心。一旦签了,很可能会被认定为个人主动离职。从法律角度讲,主动离职一般是拿不到经济补偿金的 。比如公司裁员,和你协商好给补偿金,却在办手续时拿出离职申请书让你签,你要是没多想签了,后续再想要补偿金就难了,因为这个签字行为在法律上有主动离职的效力。
(二)有问题的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别签
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时,通常会签署《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这里面门道不少,要让公司明确离职补偿金的数额、支付方式和支付期限 ,并且一定要拿到公司盖章后的协议原件。要是协议里没写这些关键内容,还出现“双方不再有任何其他争议”这种兜底条款,可千万不能签。不然签完发现补偿金没算对,或者还有其他应得的费用没包含进去,再想维权就麻烦了,因为签了这个协议,就相当于你认可了里面的所有条款,放弃了其他可能的主张权利。
(三)有不利评价的离职证明别签收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出具的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应当写明劳动合同期限、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日期、工作岗位、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 。要是公司在离职证明上写上你主动辞职、自愿离职、不能胜任工作、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等评价性内容,这是不合法的,千万别签收。因为这样的离职证明可能会影响你下一份工作的求职,新公司看到这样的评价可能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如果公司坚持开这样的证明,你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重新开具符合规定的离职证明。
二、别忽略证据留存
一定要保留好各种和工作、离职相关的证据原件,像书面解除协议、工资流水、考勤记录、工作交接必备材料清单等 。这些证据在后续可能出现的纠纷中至关重要。比如公司拖着不支付补偿金,你去申请劳动仲裁或者起诉,就需要这些证据来证明你和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你的工作情况以及双方关于离职和补偿的约定。要是没有这些证据,你可能无法证明自己的主张,导致拿不到应得的补偿金。工资流水能证明你的收入水平,是计算补偿金的重要依据;考勤记录可以证明你在公司的工作时间和出勤情况;工作交接清单能证明你已经完成了工作交接义务。
三、别随意放弃竞业限制审查权利
如果涉及竞业限制,一定要仔细审查。按照《劳动合同法》第23条规定,企业超3个月未支付补偿,劳动者可主张解除竞业限制 。有些公司虽然和你约定了竞业限制,但却不按时支付补偿金。在补偿金到账前,你要关注公司是否按约定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要是公司长时间不支付,你有权依法解除竞业限制约定,不然你可能会在不能去竞争对手公司工作的同时,还拿不到应得的补偿。比如你离职后,公司要求你遵守竞业限制协议,但3个月都没给你发补偿金,这时你就可以主张解除这个限制,去相关行业工作,同时维护自己获得补偿的权利。
四、别忘记清算社保与公积金
离职时,要确保公司把社保和公积金缴纳到应有的月份,并且核对缴纳基数是否准确。如果公司未足额缴纳公积金,你可以向公积金管理中心投诉追缴 。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38条,单位逾期不缴或者少缴住房公积金的,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责令限期缴存;逾期仍不缴存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社保和公积金关乎我们的切身利益,少缴或断缴都会对我们产生不利影响。比如社保断缴可能影响医保报销、养老金领取等权益;公积金少缴意味着你损失了一部分购房等方面的福利。在补偿金到账前,一定要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不然等钱到账了,再去处理这些繁琐的事务就更麻烦了。
五、别在通信中情绪化表达
在和公司沟通离职和补偿金相关事宜时,千万不要在通信中辱骂公司领导或者发表过激言论 。比如在微信、邮件或者电话沟通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一旦你情绪激动,说出一些不当的话,公司可能会以此为把柄,在后续的纠纷中对你不利。虽然你可能因为离职的事情心里有气,但为了顺利拿到补偿金,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要是你在微信上和领导发生争吵,说了一些攻击性的话语,公司可能会以此指责你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从而影响补偿金的发放,甚至可能反过来追究你的责任。
六、别在社交媒体发布不良言论
不要在短视频平台、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发布关于公司的不良言论 。现在网络传播速度快,你的言论可能会迅速扩散。一旦公司发现你在网上发布对公司不利的内容,可能会认为你损害了公司名誉,进而影响补偿金的发放。比如你在抖音上吐槽公司各种不好,公司知道后可能会觉得你违反了职业道德,即便之前答应给你补偿金,也可能会以此为借口拖延或者减少金额。为了顺利拿到补偿金,在钱到账前,尽量不要在社交媒体上谈论和公司相关的敏感话题。
补偿金到账前的这段时间,大家一定要谨慎行事,避免因为一时疏忽或者冲动,导致自己应得的权益受损。要是对某些事项不确定,也可以咨询专业的劳动法律师,让自己心里更有底。
来源:于花田徘徊的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