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伊蚊主要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更为常见,它身上和腿上有明显白色斑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蚊子”,广泛分布于我国25个省(区、市)。
登革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目前我国的登革热疫情状况如何?又该如何有效预防呢?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伊蚊主要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更为常见,它身上和腿上有明显白色斑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蚊子”,广泛分布于我国25个省(区、市)。
从境外输入风险来看,近年来全球登革热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2024年全球报告登革热病例1400余万例,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持续高发,我国输入病例数量较2024年同期明显上升。比如,菲律宾等国登革热病例激增,人员往来频繁,使得输入风险大大增加。
在本土疫情防控方面,气候变暖、降水增多等气候变化,为伊蚊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生存条件。伊蚊喜欢在静止的清洁水体中产卵,积水增多意味着伊蚊繁殖地增加,给蚊媒控制带来极大挑战。部分登革热病例早期症状不典型,和普通感冒、流感等疾病症状相似,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很难及时发现,存在隐匿传播风险,这也加大了防控难度。
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报道显示我国近期有大面积登革热疫情,但从4 - 5月开始,出现登革热本土病例的风险上升,流行期登革热疫情波及区域及报告病例数量可能增加,部分省份存在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像广东、海南等气候温暖湿润、伊蚊分布广泛的南方地区,一直是登革热的高发区域,往年都有不少病例出现。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三痛三红”和皮疹 。“高热”指突发高烧,体温可达40°C以上;“三痛”即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三红”表现为面红、颈红、胸红;皮疹则多在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可为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不过,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感染登革热后,若不及时治疗,发展成重症,可能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尤其是二次感染不同型别登革病毒时,重症风险大大增加。
对于登革热的预防,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家庭中要定期清理花盆、水桶、花瓶、废弃轮胎等容器积水,至少每2 - 3天更换一次宠物饮用水和花瓶里的水;储水容器务必加盖密封;阳台、院子的排水系统要保持畅通。公众前往登革热流行区,尽量选择有纱窗、空调的住宿环境,夜间使用蚊帐;出门前在衣物外表面喷洒0.5%氯菊酯长效驱蚊剂,裸露皮肤涂抹20%避蚊胺驱蚊液,每4小时左右补涂一次;及时清理住所内外废弃容器积水,减少蚊虫孳生。
如果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或有流行区旅行经历,出现24小时内体温骤升、明显寒颤、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颜面四肢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等症状,应考虑感染登革热的可能,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医。被蚊虫叮咬后,用碱性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左右,冷敷止痒,不要抓挠。若从境外登革热流行地区回国,入境时出现疑似症状,要主动向海关健康申报,以便进一步排查和诊治。
登革热防控形势严峻,需要每个人提高警惕,做好防蚊灭蚊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健康。
来源:奕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