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东头有个后生叫李大,生得膀大腰圆,偏生心眼儿小,爱占小便宜。
那年大旱,赤地千里,庄稼汉子眼瞅着地里裂了缝,心急如焚。
村东头有个后生叫李大,生得膀大腰圆,偏生心眼儿小,爱占小便宜。
一日,李大见村口老槐树下躺着只瘦骨嶙峋的黄狗,奄奄一息。
他本欲踢上一脚赶走,忽见狗颈间系着块铜牌,刻着古怪符文,在阳光下闪着幽光。
李大心念一动,这物件许是值些银钱,便解了牌子揣入怀中,哪管那狗死活。
当夜,李大梦见一老者,须发皆白,怒目圆睁:“无知小儿,竟敢盗取山神信物!”言罢,老者拂袖,李大只觉天旋地转,再睁眼时,已伏于柴堆旁,满嘴狗毛。
他惊觉自己竟成了日间所见那只黄狗,四肢着地,口中呜呜作响。
村西头有女名唤翠花,生得柳眉杏眼,却是个泼辣性子。
她曾许配给邻村木匠,怎奈木匠嗜酒如命,婚前便打得她鼻青脸肿。
翠花一怒之下,夜黑风高时,偷偷将木匠家祖传木尺藏于灶膛,欲让他无法做工。
哪知木匠发现后,竟要休妻,翠花名声扫地,无人敢娶。
这日,翠花挑水归来,见黄狗蜷缩于自家门前,心生怜悯,便用剩饭喂之。
狗儿灵性,日日跟随,竟似通人性。
村中闲言碎语渐起,说翠花与狗为伴,定是中了邪。
翠花却不在乎,她见那狗眼中似有千言万语,竟生出几分相依为命之感。
月黑风高之夜,翠花听得狗儿呜咽,起身查看,见狗儿口中衔着一物,正是那块铜牌。
铜牌在月光下泛着蓝光,翠花触之,忽闻耳边响起老者之声:“念你心善,可助此犬恢复人形,但需以你三年阳寿为换。”翠花毫不犹豫,应了下来。
次日,黄狗化作人形,正是李大。
他跪地谢恩,将前因后果和盘托出。
原来,那铜牌乃茅山山神所赐,能驱邪避祸,李大因贪念盗取,触怒神灵,被罚为犬。
翠花以己之寿换其重生,李大感激涕零,誓要改过自新。
从此,李大与翠花结伴,游走乡间,以茅山术为民除害。
李大改头换面,不再是昔日那个斤斤计较的小人,翠花亦因善行,渐得乡邻尊敬。
两人虽未成亲,却胜似夫妻,共历风雨,留下无数佳话。
岁月流转,三年之期将至,翠花容颜渐衰,李大心急如焚。
他再上茅山,求山神开恩,愿以自己余生换翠花长寿。
山神叹曰:“天道循环,岂可儿戏?
然念你二人真心向善,特赐灵药,可延翠花十年青春。”
李大携药而归,翠花服之,果然容颜焕发。
二人更加珍惜彼此,继续行善积德。
村中老人常言:“莫道因果报,且看李翠缘。”
故事传至四方,有人不信,笑称荒诞;有人深信,奉为美谈。
而那铜牌,早已不知所踪,只留下一段人狗奇缘,在乡间茶余饭后,被老秀才们添油加醋,讲得神乎其神。
且说那李大与翠花得了山神灵药,本该过上几年安稳日子,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这日,村中突现异象,井水翻涌,乌鸦绕树三匝,哀鸣不止。
老秀才捻须叹道:“怕是要出大事哩!”
原来,那铜牌虽被李大寻回,却已沾染人间浊气,引得地府阴兵注意。
阴兵头领乃一黑面无常,手持哭丧棒,夜访李大,言曰:“汝盗山神信物,虽已受罚,然铜牌需归地府,以镇幽冥。”李大不从,黑面无常大怒,挥棒便打。
翠花见状,挺身而出,以肉身挡之,当场昏厥。
李大悲愤交加,背起翠花,直上茅山,求山神救命。
山神抚须沉吟:“此女阳寿已尽,然其善心可嘉,或可有一线生机。”言罢,赐给李大一枚金丹,令其喂翠花服下。
翠花醒转,却变得痴痴呆呆,不识人言。
李大心焦如焚,四处求医问药,无果。
一日,遇一游方道士,道士见翠花症状,大惊失色:“此乃魂飞魄散之兆,需取东海龙王宫中定魂珠,方能救之。”李大闻言,毅然决然,踏上寻珠之路。
东海之滨,波涛汹涌,李大乘一小舟,摇摇晃晃,险些丧命。
幸得一老龟相助,驮其至龙宫。
龙王见李大为救心上人而来,感其诚意,却道:“定魂珠乃龙宫至宝,不可轻赐。
汝需通过三关考验。”
第一关,火海炙烤,李大毫不畏惧,心中默念翠花之名,竟毫发无伤。
第二关,冰窟冷冻,李大以身为盾,护住怀中铜牌,铜牌发光,寒气尽消。
第三关,幻境迷心,李大见翠花幻影,哭求其归,却知是虚幻,毅然转身,直面真龙。
龙王大笑:“好个痴情种!
定魂珠便予你了。”李大千恩万谢,携珠而归。
归途之中,忽闻身后风声鹤唳,原是阴兵追至,欲夺定魂珠。
李大拼死护珠,与阴兵大战三百回合,伤痕累累,终将阴兵击退。
回到村中,翠花已奄奄一息。
李大含泪将定魂珠喂其服下,翠花缓缓睁眼,却道:“我已非人,乃山神座下仙草化身,因怜悯人间疾苦,特来渡劫。
今劫数已满,当返天庭。”言罢,化作一缕青烟,消失不见。
李大悲痛欲绝,日日在村口老槐树下徘徊,望眼欲穿。
村中孩童笑其痴傻,老人叹其情深。
忽一日,李大见树下黄狗复现,颈间铜牌闪烁,似翠花笑颜。
他扑上前去,紧紧抱住狗儿,泪如雨下。
从此,李大与黄狗形影不离,或癫或笑,村中人皆道其疯了。
唯有老秀才摇头晃脑:“情之一字,何其妙哉!
人狗殊途,亦可同归。”
岁月如梭,转眼十年。
村中忽遭瘟疫,人畜皆病。
李大见状,毅然决然,携黄狗上山采药。
山势险峻,黄狗却似识途老马,引李大至一隐秘山洞,洞内竟有灵泉,饮之可治百病。
李大取泉归村,救活众人。
众人感激涕零,欲拜其为神医。
李大却笑曰:“非也,此乃山神与翠花所赐。”言罢,望天而拜,黄狗亦随之叩首。
自此,村中风调雨顺,人畜安康。
李大与黄狗成了村中守护神,人人敬之。
偶有外乡人问起黄狗来历,村中老人便神秘兮兮地道:“此乃仙犬,通人性,晓医术,乃山神座下使者。”
而那铜牌,早已化作一块顽石,埋于老槐树下。
每当月圆之夜,便发出幽幽蓝光,似翠花眼眸,望穿秋水,诉说着那段人狗奇缘。
故事至此,有人信,有人疑。
信者言:“情可动天,诚可感地。”疑者笑:“荒诞不经,无稽之谈。”然村中孩童却爱听极矣,每至夏夜,便围坐老槐树下,听老人讲述那李大与翠花、黄狗与仙草的传奇故事。
月光如水,树影婆娑,故事在乡音俚语中流传,成了村中不朽的佳话。
而那铜牌所化顽石,亦在岁月长河中静默守候,见证着人间真情与奇幻传说交织的奇妙缘分。
那李大与黄狗成了村中守护神,日子倒也过得安稳。
只是每当夜深人静,李大总会对着月亮发呆,嘴里念叨着翠花的名字。
黄狗似懂人言,便用头蹭他手,汪汪叫两声,李大便苦笑一声,摸一摸黄狗的头。
这日,村中来了个云游四海的道士,鹤发童颜,手持拂尘,见着李大与黄狗,便说:“这位小哥,你与这狗儿,怕是有段奇缘啊。”李大心中一动,忙将前因后果说了。
道士听罢,叹道:“原来如此,这黄狗乃是你前世所救之狐,今生特来报恩。
而那翠花,怕是与你有三世姻缘未了。”
李大听得糊涂,忙问:“道长,这……这是何意?”道士笑而不答,只道:“你且随我来。”言罢,拂尘一挥,李大只觉天旋地转,再睁眼时,已身处一陌生之地。
只见四周云雾缭绕,仙气飘飘,远处有一宫殿,金碧辉煌。
道士引李大至殿前,道:“此乃月老宫,你且进去一看。”李大将信将疑,迈步而入。
殿内有一白发老者,手持红线,正对着铜镜喃喃自语。
老者见李大来,便道:“你可是那李大?
你与翠花有三世姻缘,今生只是第一世。
你前世乃一书生,救过一白狐,那狐便是这黄狗前世。
今生你与翠花虽未成亲,却已种下深情厚谊。
来世,你们便能修成正果。”
李大听得似懂非懂,忙问:“那……那翠花如今何在?”老者笑曰:“她已在天宫等候,你且回去,待时机成熟,自会相见。”言罢,拂袖送客。
李大迷迷糊糊回到村中,只当是做了一场梦。
然黄狗却异常兴奋,围着他转圈圈,似有所示。
李大心中纳闷,却不知其意。
转眼又是几年,村中突遭大旱,井水干涸,庄稼枯死。
李大心急如焚,携黄狗上山求雨。
山神却道:“此乃天意,非人力可违。
然你与黄狗有造化,可去东海寻龙王,求其降雨。”
李大闻言,毅然决然,携黄狗踏上寻龙之路。
这一路,风餐露宿,历尽艰辛。
黄狗忠心耿耿,一路护主,几次救李大于危难之中。
至东海,龙王见李大与黄狗同来,心中诧异。
李大说明来意,龙王却道:“降雨之事,需玉帝旨意。
然你二人诚心可嘉,我且赐你们一物。”言罢,取出一颗明珠,道:“此乃定海神珠,可保一方风调雨顺。
你们且拿去,置于村中高处,自能降雨。”
李大千恩万谢,携珠而归。
归途之中,突遇黑面无常拦路,欲夺神珠。
原来,那阴兵头领一直对李大怀恨在心,欲报当年之仇。
李大与黄狗奋力抵抗,然阴兵势众,渐渐不支。
危急关头,黄狗突然化作人形,正是翠花模样。
她手持铜牌,口中念念有词,阴兵见状,纷纷后退。
翠花笑曰:“尔等阴兵,安敢造次!
我乃山神座下使者,特来助李大降雨救灾。”言罢,挥动铜牌,阴兵四散而逃。
李大见状,又惊又喜,忙问:“翠花,你……你何时回来的?”翠花笑而不答,只道:“且先回村,降雨要紧。”
回村后,李大将神珠置于村中老槐树下。
霎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
村中百姓欢呼雀跃,纷纷感谢李大与翠花。
雨过天晴,翠花却道:“我此来,只为助你降雨救灾。
如今使命已成,我也该走了。”言罢,化作一缕青烟,消失不见。
李大悲痛欲绝,欲追之,却被黄狗拦住。
黄狗汪汪叫两声,似在安慰。
李大抱狗痛哭,村中百姓亦为之动容。
自此,李大与黄狗更加形影不离。
他知黄狗便是翠花化身,虽不能言语,却已心满意足。
村中孩童常围着他,听他讲述那李大与翠花、黄狗与仙草的传奇故事。
岁月如梭,转眼又是十年。
李大已老,黄狗亦衰。
这日,李大觉自己大限将至,便唤来村中长辈,将黄狗托付给他们。
言罢,闭目而逝。
黄狗见状,亦哀鸣一声,倒地不起。
村中百姓悲痛万分,将李大与黄狗合葬于老槐树下。
墓碑上刻着:“义犬忠魂,人间佳话。”
自此,村中风调雨顺,人畜安康。
而那老槐树,亦成了村中圣地,年年岁岁,香火不断。
偶有外乡人问起树下来历,村中老人便神秘兮兮地道:“此乃仙犬与神医之墓,通人性,晓医术,乃山神座下使者。”
而那铜牌所化顽石,亦在岁月长河中静默守候,见证着人间真情与奇幻传说交织的奇妙缘分。
月光如水,树影婆娑,故事在乡音俚语中流传,成了村中不朽的佳话。
来源:逗趣小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