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一阵腹部发痒,居然能牵出一窝“虱子精兵”?医生用镊子一夹,竟然夹出了整整16只阴虱,让人听了头皮发麻、裤腰发紧。你以为虱子只会爬在头发上?那你就低估了它们的“地理野心”和“生存智慧”。
谁能想到,一阵腹部发痒,居然能牵出一窝“虱子精兵”?医生用镊子一夹,竟然夹出了整整16只阴虱,让人听了头皮发麻、裤腰发紧。你以为虱子只会爬在头发上?那你就低估了它们的“地理野心”和“生存智慧”。
阴虱,这个名字听着就让人有点不好意思开口,但医学上它可是堂堂正正的一种寄生虫症,名叫“阴虱病”(Pthiriasispubis)。别看它个头小,真要是“住”进了人体,麻烦可一点都不小。
阴虱(Pthiruspubis)和我们小时候听说的头虱、体虱可不是一家人,它们是“亲戚”,但不是“孪生兄弟”。阴虱个头更短更宽,形如小螃蟹,喜欢栖息在阴毛、腋毛、胸毛、肛周,甚至睫毛上。
它靠吸人血为生,咬一口不致命,但奇痒难忍,而且痒得很“有节奏”——尤其是晚上,仿佛它们也知道白天要“隐身”。
根据《中华皮肤科杂志》的一项回顾性研究,阴虱病在皮肤性病科门诊的发病率并不低,尤其在一些公共接触频繁的区域,仍然有零星爆发的风险。
这个问题问得好。阴虱并不“挑地盘”,只要那里有粗毛发,就可能成为它们的“殖民地”。腹部毛发若较浓密,也会被它们当成“副营地”。
阴虱并不会“跳跃”,它们靠的是“爬行”,加上爪子像钳子一样,能牢牢抓住毛发。所以只要有一次“亲密接触”或共用毛巾、床单、马桶垫等,就可能让它们“搭便车”。
这就要说到那令人头皮发紧的“三大传播途径”了。
第一,性接触传播。这是最常见的方式。根据《性传播疾病与艾滋病防治》杂志的一项调查,在确诊为阴虱病的患者中,高达95%以上都有性接触史。阴虱在性行为中通过毛发之间的直接接触迅速转移,就像蜘蛛侠荡过来一样。
第二,共用贴身用品。比如毛巾、浴巾、床单、内裤,甚至沙发垫和被褥。阴虱短时间内离开人体还能存活1-2天,如果你正好躺在它待过的地方,那就可能成为它的新宿主。
第三,公共场所间接传播。有些人喜欢去汗蒸房、旅店、公共浴室,尤其是清洁不到位的地方,阴虱可能藏身于座椅缝隙、床单褶皱中。它不挑人,只要你有毛,它就有家。
痒只是表面功夫,真正让皮肤科医生头疼的是它那顽固的耐药性和容易遗漏的“家族成员”。阴虱喜欢成群结队生活,一个地方发现一只,很可能其实已经有一窝。
它的唾液中含有抗凝酶,能防止血液凝固,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点状出血、蓝灰色斑点,甚至继发感染的原因。有些患者因为反复抓挠,导致细菌感染、毛囊炎,严重的话还可能引发淋巴结肿大。
更麻烦的是,阴虱常常与其他性传播疾病“抱团出现”。美国CDC的多项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感染阴虱的人群中,合并感染梅毒、淋病、HIV的比例明显升高。一旦确诊阴虱,医生往往会建议全面筛查其他性病。
有人以为剃光毛发就能“断其根”,这虽然在物理层面有效,但不是根治之道。阴虱的卵(虱卵)非常难去除,像胶水一样粘在毛发根部,单靠剃毛只能“割草”,没法“除根”。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是1%林旦乳膏(Gamma-benzenehexachloride)和0.5%马拉硫磷洗剂,这些药物对成虫和幼虫有较好杀灭作用,但对卵效果有限。需反复使用,间隔7-10天再用一次,确保覆盖孵化期。
还有一种较为温和但同样有效的选择是伊维菌素口服片(ivermectin),对多数患者疗效良好,尤其适用于不愿外用涂抹的患者。
但别忘了,治疗期间必须同步处理贴身衣物、床上用品,建议60℃以上热水清洗+高温烘干,或者封闭塑料袋密封7天以上,使其自然失活。
很多人遇到阴虱,第一个反应不是“去医院”,而是“找偏方”,甚至讳莫如深、羞于启齿。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阴虱病不是什么“道德审判”,它就是一种寄生虫感染,和头虱、蛲虫、螨虫一样,是可以正规治疗的。
更何况,阴虱有时候反而是其他疾病的信号灯。一位皮肤科医生就曾在检查阴虱病患者时,意外发现其患有早期梅毒,及时处理,避免了严重后果。
你可能没想到,阴虱其实对毛发类型有偏好。研究发现,它们更喜欢粗硬卷曲的毛发,这也是为什么在亚洲人群中感染率相对较低,欧美人群中则略高的原因。
阴虱并不喜欢“光头”,也就是说剃毛确实有一定预防效果,但要注意,剃毛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预防阴虱,远不止“洁身自好”四个字。生活中,我们要留心以下几个细节:
公共浴池、旅店不干净就别住;贴身衣物不与人共用,尤其是毛巾、内裤、床单;不论男女,发现身体某个部位反复发痒、出现蓝灰色小斑点,就该提高警觉。
若不幸“中招”,请理性面对,及时就医,不要自己乱买药、乱抹偏方。阴虱治不好不是药不行,而是你没按疗程来。
医学不是道德法庭,得了阴虱不代表你“不干净”,但讳疾忌医才是真正的隐患。
就像很多人以为只有“出轨”才会得阴虱,其实你在旅店的毛巾上坐了三分钟、在汗蒸房光着身子躺了一会,就足够了。
比阴虱更可怕的,是我们对健康问题的无知与忽视。别等到“痒得坐立不安”,才想起去看医生。
参考文献:
[1]马春玲,李凤梅.阴虱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35(12):1327-1330.
[2]梁志勇,王红波.常见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04):456-460.
[3]陈丽芳,周国光.性传播疾病与阴虱病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2,36(03):289-293.
来源:岐黄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