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办会”:在机械星辰里寻找未来坐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2:16 1

摘要:一具银白色机械臂在工作间轻盈移动,咖啡机开始吞吐蒸汽的瞬间,整个展区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的“香气”。这是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清晨,也是中国科技产业迈向新纪元的黎明。

晨光初绽,国家会议中心的玻璃幕墙折射出第一缕晨曦,“小关咖啡”店铺准时开始“营业”。

一具银白色机械臂在工作间轻盈移动,咖啡机开始吞吐蒸汽的瞬间,整个展区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的“香气”。这是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清晨,也是中国科技产业迈向新纪元的黎明。

当第一杯拉花咖啡推送到取餐口时,机械臂收回的轨迹在晨光中划出一道银色弧线。这个精确到每秒的机械动作,不仅是商业服务的新范式,也是中国科技产业突破万亿市场的起点。

从2007年举办第一届中关村论坛(年会)的蹒跚起步,到如今成为全球科创地标,北京用16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中国科技好故事”。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上千名演讲嘉宾齐聚一堂,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与此同时,数百台智能机械往来于会场之间,AI大模型编织起智能交互网络,绿色科技正照亮低碳未来的新图景……

打造“有温度的科技”,机器人店长“为您服务”

在展厅西北角,银河通用公司的机器人店长(售货员)正在完成首秀。“上届论坛我们还在用传统货架。”柜台负责人擦拭着柜台,目光投向身边忙碌的机械身影。

去年这个时候,机器人店长还在实验室被调试抓取精度。成立仅一年零十个月的初创公司,此刻正用精确的路径规划算法,描画着零售新场景。

机器人店长正在取货。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摄

记者了解到,此次中关村论坛科技办会强化了“有温度的科技”的设计理念,通过多项交互装置实现“人-科技-空间”的深度融合。如“小关咖啡”店铺,咖啡机器人来自好饮科技,店长Galbot来自银河通用,两家企业经过磨合,解决了互联网通信问题、数据传输问题,实现了跨品牌机器人协同与实时通信等关键技术,2天为400位参会者提供了饮品服务。

穿过人群,松延动力的仿生人“胡博士”正与一位年轻的科技爱好者对话。当被问及“AI能否理解孤独”时,这具机械之躯眨动仿生虹膜,仿佛陷入了思考。

“胡博士”面部有三十多个可动模组,它的面部肌肉运动轨迹源自超3000小时真人表情采集,每一次颔首都经过精密计算。

现场的工作人员李梦豪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胡博士”可以模仿人类的脸部表情,也能实现对话交流,通过表情变化为用户提供情绪陪伴。目前,“胡博士”主要“做”博物馆导览和心理治疗等工作。

“胡博士”与记者进行了话题探讨。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摄

记者现场发现,多款人形机器人成为参会嘉宾争相合影打卡的对象。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来自乐聚通研和加速进化的人形机器人也带来了长达4分半的表演,展示了机器人在机械舞、集体俯卧撑、打太极等方面的动作能力。

乐聚通研(北京)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柯真东向记者透露,人形机器人表演背后有着复杂精密的研发与计算。以“夸父”机器人为例,为让其顺利完成复杂的舞蹈和太极动作,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提出的CDM-MPC控制框架(基于质心动力学模型的模型预测控制)功不可没。

该框架通过全身协调控制,让机器人各部位运动紧密配合,实现上下身联动的舞蹈动作。同时,机器人动作生成策略融合模型控制与强化学习,进一步提升了表演的自然度和稳定性。

据中关村政府采购促进中心主任葛志杰介绍,本次中关村论坛年会大量应用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组织了机器人科技办会服务小分队,围绕会议服务全流程,策划了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5类应用场景,使用来自全国的上百台智能机器人为参会嘉宾提供服务,营造了机器人无处不在的科技氛围。

人工智能技术多角落“开花”,绿色变革悄然上演

在清飞科技的虚拟人实验室,清飞科技研究院院长俞科正在指导机械臂临摹《兰亭序》。“这是第三次迭代的书写算法。”他握着机械手指在宣纸上勾勒出飞白。

数年后,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机器人“俞文峰”提笔蘸墨,在宣纸上写下“中关村”三个字。

“俞文峰”为展会留下的墨宝。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摄

俞科向记者透露,“俞文峰”是他的曾用名,本次展会公司以他的形象打造了仿生机器人,“它帮我实现了小时候成为书法家的愿望”。

谈及仿生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俞科介绍道,“从大的方面来看,机器人具备与人自如交流的能力,这得益于其融入了深度思考技术和大模型。同时,它还有灵巧手和微表情,在很多方面与人类(外表)相似。”

在本次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人形机器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穿梭于各个角落,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其在暗处默默供能,就像一位幕后英雄,虽不引人注目,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畅春厅,豆包AI同传系统正在实时翻译着英语演讲,其语音识别延迟已大幅缩短。这个突破源于工程师团队对200万小时跨语言演讲数据的深度学习,使得“科技无国界”的愿景变得触手可及。

“我们仅需5秒原声采样,就能跨语种完整复刻发言人音色。”火山引擎豆包同传模型产品负责人殷悦称,如果发言人说中文,豆包AI同传频道听到的是地道的母语级别的英语和同音色的流畅表达,给现场的听众沉浸体验。一位海外参会者表示,明确感受到本次大会翻译准确率高、时延短。

葛志杰透露,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本次年会依托智谱大模型设计了“中关村论坛智能体”,提供智能问询等服务;在畅春厅、海慧厅、颐和厅及新闻采访间,部署了豆包AI端到端大模型同传系统,为多个论坛提供服务。

会场内外含“科”量十足。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摄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届中关村论坛,一场悄无声息却意义深远的绿色变革正在上演。当人们沉浸于前沿科技带来的震撼时,论坛已化身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先锋,全方位拥抱“双碳”战略,精心打造“全生命周期”绿色办会体系。

走进会场,最先映入眼帘的洽谈交流区,不再是传统冰冷的金属围挡和塑料座椅。在这里,可降解的环保纸材“唱主角”,它们摇身一变,成为既实用又美观的围挡与座椅。再看论坛的资料获取方式,电子版资料成为绝对主流,印刷品“退居二线”。这一转变,恰似科技与环保携手迈出的关键一步,既减少了纸张浪费,又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就连文创产品,也纷纷换上“绿色可回收新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现场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参会者手中的年会手提袋,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绿色玄机”。它是回收塑料瓶与竹纤维的奇妙组合,回收塑料瓶重获新生,与竹纤维“携手”,共同为环保贡献力量。这个小小的手提袋,也成了绿色办会理念的生动缩影,陪伴参会者穿梭在论坛的各个角落,让绿色理念如影随形。

科技办会的背后,是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的持续发力。作为科技创新集成服务平台,中关村发展集团去年服务企业2.25万家,为企业提供投融资额797亿元,落地高精尖产业和创新孵化项目近500个,运营园区年末入驻企业4000多家。不仅中关村,北京市近年来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北京实践。

当展会落下帷幕,“小关咖啡”的机器人完成了最后一杯咖啡的制作,机械臂收回的瞬间,机器和人类共同见证了5大板块、128场活动,上千名演讲嘉宾,数万名参会者齐聚一堂。这些数字,不仅是简单的年会记录,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新坐标。

这一切源于北京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源于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他们在实验室中钻研代码,在科技探索之路上奋勇前行,努力为人类文明探寻未来方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韦博雅 韦英姿

编辑 张冰

校对 杨利

来源:贝壳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