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对于某些特定行业而言,其深意愈发显得贴切,尤其是对于创新药企业这一领域来说,更是恰如其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对于某些特定行业而言,其深意愈发显得贴切,尤其是对于创新药企业这一领域来说,更是恰如其分。
一方面,创新药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其势头之猛,让人难以否认这确实是一个充满机遇与希望的好时代。回望过去几年,从2016年至2022年,我国创新药研发的数量实现了质的飞跃,由全球第四的排名一跃而升至第二位,这一成就无疑彰显了我国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潜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其中30%的创新药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成果,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科研人员的 智慧与汗水,也预示着我国在全球创新药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需求的持续增长,创新药市场规模也将迎来新的高峰。据预测,从2022年的6790亿元起,这一数字将在未来几年内稳步攀升,至2027年有望达到11170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10.47%。这样的增长速度,无疑为创新药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可能。
另一方面,与行业整体蓬勃发展的景象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些创新药公司的业绩却并未能如愿以偿地跟上这股潮流。在这其中,生物创新药龙头荣昌生物就是一个颇为典型的例子。作为一家在创新药领域享有盛誉的企业,荣昌生物近年来的发展之路却显得颇为坎坷。自2018年至今,公司累计亏损已近40亿元,这一数字无疑让人咋舌。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从最新的业绩预告来看,这种亏损的态势并未在2024年有所好转,反而依然保持着较高的亏损幅度,预计全年亏损将超过10亿元。这样的业绩表现,无疑给荣昌生物以及整个创新药行业都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行业背后所隐藏的种种挑战与困境。
这样的盈利表现,确实让荣昌生物在同类生物科技公司中显得黯然失色,远远落后于如百济神州、艾力斯等一众行业佼佼者。在生物医药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盈利能力的强弱直接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而荣昌生物当前的困境无疑给其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悉,就连那家在研发上不惜重金投入,一年狂砸100多亿元的百济神州,如今都传来了即将盈利的好消息。百济神州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其研发实力和市场前景一直备受瞩目。而此次其明确表示,2025年预计将实现GAAP口径经营利润盈亏平衡,这无疑给整个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相比之下,荣昌生物的盈利之路显得愈发艰难,如何尽快扭转颓势,实现盈利目标,成为了摆在其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全球首创
比肩百济神州
百济神州凭借其深厚的研发实力和不懈的努力,狂砸研发资金,终于造就了一款备受瞩目的“10亿美元分子”,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卓越能力,更使其成为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仅依靠一款产品就实现10亿美元销售的公司。这样的佳绩无疑为百济神州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
而荣昌生物同样不甘示弱,其旗下也有两款明星产品熠熠生辉。其中一款是治疗肿瘤的“维迪西妥单抗”,另一款则是适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泰它西普”。这两款产品均在2021年成功上市,为荣昌生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款产品的厉害之处可不止于它们的疗效。其中,“维迪西妥单抗”作为国产首款ADC生物药,其独特的药物设计和卓越的治疗效果,使其在肿瘤治疗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了众多患者的新希望。而“泰它西普”则是全球首款双靶点融合蛋白生物药,其创新的双靶点作用机制,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两款产品的问世,不仅展示了荣昌生物在研发方面的实力和创新力,也为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换句话说,荣昌生物在国内甚至全球生物药市场,都保持了领先的研发实力。
“维迪西妥单抗”与“泰它西普”这两款药凭借其独特的疗效和市场需求,获得了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
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泰它西普作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药物,其销售额实现了稳步增长,由最初的3.3亿元一路攀升至5.2亿元,这一增长幅度不仅体现了市场对该药物的认可,也彰显了其在治疗领域的潜力。与此同时,维迪西妥单抗作为国产首款ADC生物药,在治疗肿瘤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其销售额也从4亿元稳步提升至5.3亿元,这一佳绩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肿瘤治疗市场的地位。两款药物的销售额增长,不仅为研发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更多患者带来了希望和治疗选择。
2021年,公司在国际化战略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将相关技术的权益成功出售给了位于西雅图的基因公司,这一举措使公司成为了国内最早一批勇敢出海、探索国际市场的企业之一。这次技术权益的转让,不仅彰显了公司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实力和研发能力,也为其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荣昌生物正是凭借这次交易,在2021年获得了近13亿元的技术授权收入,这一数字约合2亿美元的首付款,令人瞩目。这笔巨额收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财务状况,还使公司一举跻身国内License out(授权)交易首付款的TOP10行列,与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行业领军企业达到了几乎同一水平,充分展示了公司在国际生物医药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高开低走
产品造血能力堪忧
可以说,为了实现这两款创新产品的上市销售,荣昌生物真的是下了不少功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创新药领域,研发费用的投入是早期必不可少的关键成本,这是决定产品能否成功上市、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俗话说“双十定律”,这绝非空穴来风,它准确地揭示了一款创新药研发的平均成本往往超过10亿美元,而研发时间则长达10年之久。荣昌生物深知这一点,因此在研发上毫不吝啬,2023年的研发投入高达13.06亿元,研发费用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0.62%,这充分体现了公司对研发的重视和决心。
除了研发费用的巨额投入,随着产品的商业化进程推进,荣昌生物的销售费用也持续增加。为了推广这两款创新产品,公司不断加大市场推广力度,销售费用率也随之攀升。2023年,公司的销售费用率高达71.58%,这一数字远高于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恒瑞医药的33%的销售费用率。这足以说明,荣昌生物在商业化道路上也是全力以赴,不惜投入重金来拓展市场,确保产品能够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但下的功夫没有得到回报,是荣昌生物面临的最大问题。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早在2021年的时候,荣昌生物就凭借其创新的“维迪西妥单抗”产品,成功出售了其海外权益,迈出了国际化的重要一步。通过这种方式出海,公司不仅能够获得一笔可观的授权收入,还能在产品达到特定里程碑时获得额外收入,并且产品上市后将享有销售分成,这无疑为公司带来了多元化的收益来源。
然而,时间转眼到了2024年上半年,荣昌生物的境外收入情况却并未如预期般顺利。尽管公司早早布局海外市场,但在这半年时间里,其境外收入仅仅略超过1000万元,收入占比也仅为1.39%,这与公司最初的期望相比,显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2025年2月初,公司这项被寄予厚望的产品“维迪西妥单抗”还遭遇了不小的波折。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公司决定不再推进该产品的某些适应症研发,这直接导致了产品预期价值的下降。因此,公司不得不对这项产品计提了高达2亿美元的减值准备,这无疑给公司的财务状况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024年,荣昌生物预计将实现营收17.1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58%,这一增长速度在行业内可谓相当亮眼。然而,即便在这样的营收水平下,荣昌生物的产品销售成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可圈可点,但实际上却暗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公司的存货规模实在是太高了,这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体现了公司丰富的产品线和充足的备货能力,但同时也暗含了销售不畅的风险。
具体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荣昌生物的存货周转率仅为0.33次,这一数字显然并不理想。相比之下,像恒瑞医药这样的大型制药公司,同期的存货周转率高达1.17次,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谓一目了然。存货周转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司产品销售的顺畅程度以及市场需求的旺盛程度。荣昌生物较低的存货周转率,无疑给公司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提醒着公司需要更加关注市场动态,加强销售力度,以尽快消化库存,降低潜在的风险。
在这样的处境下,荣昌生物面对的最大质疑声是,管理能力不足。
如果说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是公司为了推动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而必须要投入的费用,那么管理费用则可以说是相对而言最不需要过多支出的费用项。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管理结构复杂、管理层级繁多、管理效率低下的企业,才会因为内部运作不畅、效率低下而需要支出较高的管理费用。
然而,荣昌生物却恰恰就存在高额的管理费用支出这一问题。2023年,公司的管理费用率高达28.09%,这一数字显得尤为突出,竟然达到了同行业企业艾力斯和三生国健管理费用率的4倍多。这样的高管理费用率,无疑反映了荣昌生物在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公司引起高度重视并寻求改进之道。
展望未来
绝境求生
产品造血能力堪忧再加上管理问题,荣昌生物已经走到了“绝境”。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的账面现金状况令人堪忧,余额已经不足10亿元,这意味着公司两地IPO募集的60多亿资金几乎已经烧光殆尽。面对如此紧张的资金状况,公司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其他募资方式,以应对持续高额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投入。
在诸多募资选项中,借款成为了公司首要的选择。从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长短期借款规模实现了从零到近24亿元的快速增长。
这一显著的增长不仅反映了公司资金需求的紧迫性,也显示出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和信誉度。然而,高额的借款也带来了相应的财务压力,公司需要谨慎规划资金使用,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是,公司在2024年7月份提出了一项定增方案,计划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9.53亿元,旨在为公司后续的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然而,时至今日,半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这项定增计划却仍然悬而未决,未能成功落地。这无疑给公司的资金筹措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让公司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留给荣昌生物的时间,似乎真的不多了。
公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根据2024年的半年报显示,公司有大约8项研发管线已经进入到了关键的临床3期阶段,这是产品上市前的最后一道关卡。能否顺利推动这些研发管线快速上市,无疑成为了公司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考验。这不仅关系到公司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公司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2月初,荣昌生物又遭遇了一次人才流失的打击。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何如意选择了离职,这给公司的研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迄今为止,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只剩下了房健民一人独撑大局,而另一名核心技术人员傅道田也已经在2023年离职。这样的人才流失无疑给公司的研发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来源:史海峰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