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西星(1520~约1606),字长庚,号潜虚(子),又号方壶外史、蕴空居士,扬州兴化人。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续修兴化县志》称:“与宗臣同时以才名,而著作推西星为最。”1在佛学方面,著有《楞严经说约》、《楞严经述旨》和《楞伽要旨》三书。在丹道方面,著有《三藏真诠》《方壶外史》。在道家方面,其著有《老子道德经玄览》《南华真经副墨》。在文学方面,著有诗集《鷇音漫录》;而且据张政烺、柳存仁等学者考证,《封神演义》也是其作品2。另外,陆西星还参修了历史上最早一部可考的兴化县志《(嘉靖)兴化县志》,主撰了《(万历)兴化县新志》,参编了《(万历)扬州府志》。因在道教内丹学上所作的重大且具有开创性的贡献,陆西星被后人尊称为道教内丹学东派之祖。摘要:陆西星(1520~约1606),字长庚,号潜虚(子),又号方壶外史、蕴空居士,扬州兴化人。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续修兴化县志》称:“与宗臣同时以才名,而著作推西星为最。”
《方壶外史》清光绪七年(1881)“集益堂”刻本中“方壶遗像”
关于陆西星的生平资料,除其自己著述中的序、跋等相关文字,以及《兴化县志》《扬州府志》等一些地方志中对其生平事迹和诗文的记载外,还有一些明人文集,特别是其好友宗臣的诗集中也或多或少提及了其生平事迹与交游等情况。另外,新近整理出来的陆西星诗集《鷇音漫录》3也是此项研究中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学界对于陆西星生平已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还存在不够系统和未能利用新材料等问题。其中,关于陆西星传道授徒的研究更是学术空白,仍付之阙如。这一情况的出现,一方面确实是由于历史上对此记载不多,另一方面也与学界未能利用新材料进行研究有关。所幸,新近发现的《鷇音漫录》为我们提供了陆西星暮年远游传道的记载。本文将在充分利用这一新材料的前提下,对陆西星晚年传道事迹进行挖掘与展现。一
《鷇音漫录》所收录的是陆西星从万历八年庚辰(1580)到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这5年所作诗、词、书信等作品,其中又以其在庚辰(1580)和甲申(1584)两次远行中所咏诗歌为最多。在此书卷一《庚辰稿》中,第一首诗为《三月十五日启行舟中口占》,其诗云:“朝气四塞青,天知有风讯”,又云:“扬舲入广洋,翩翩快鹏运。”4可知,庚辰(1580)三月十五日清晨,陆西星即从兴化乘舟启程,由此开始了其暮年远游生活。此次远游,为期一年有余。从其所咏诗歌来分析,此次出游的第一个目的是见好友赵宋,并“请”其付梓自己丹道方面的书。自三月十五日出发后,其先后过桃源(今江苏省泗阳县),寄宿迁县(今江苏省宿迁市),游马陵山(今山东省临沂市东南),过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南),观太白楼(今山东省济宁市),又过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市)、濮州(今河南省范县濮城),最后于是年闰四月廿九日,抵达保定(今河北省保定市),并在此处见到赵宋。从其中所收录的《题方硕献桃寿方宇》和紧接其下的《九月将发上谷之阳和作〈满江红〉调》,以及其后《九日漫作前调怀庄峰太华二道兄》来看,从闰四月廿九到达保定至九月初(初九日前)离开,陆西星在赵宋处游玩了整整4个月。为何陆西星在此游玩了这么久?在《壬午稿·归田杂咏》中,收录了一首其壬午年(1582)远游归来后所作诗《大风歌》,似乎给出了答案,其中有两句云:“藏书归来四壁立,上雨旁风畏沾湿。”由此可见,陆西星此时家境仍不优渥。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可知,陆西星此行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藏书”。考其诸书出版情况,发现其中《老子道德经玄览》,陆西星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为其作序6,而赵宋刊刻此《序》时间却在万历庚辰(1580)中秋日,此时陆西星正在赵宋处游玩。赵宋《序》云:“长庚注《老子》二卷,名曰《玄览》,二万余言,贯串一旨。要皆契悟于言语文字之外者……似当准此梓传,海内具正法眼者,求印可云。”7又考王郜撰《新梓〈方壶外史〉玄肤论序》(1576)云:“(陆)君注疏甚富,窭于学道不能自梓。梓其书者,上大夫方宇赵公。”8由此可知,确实是由于经济问题,陆西星无法自行刻书,而其《玄览》虽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即已写成,但十余年后才由赵宋出资刻板印行于世。可见,陆西星上所谓“藏书”,即是“请”赵宋刊印自己所著之书。二
《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对陆西星的介绍
辽宁省图书馆藏重抄本《鷇音漫录》
《三藏真詮》中陆西星问“下手功夫
书籍的刊刻是为了能流行于世,是要传道于时人,乃至身后千秋百代之来学者。赵宋在刊刻《方壶外史》时即云:“君(指西星)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君功名不介于纤毫,而精神独贯于千古;事业不建于当时,而利泽广被于来学,古之所谓‘志士’,盖庶几近之。”9陆西星自己也说:“静养之暇,仰思圣师诲谕之旨,聊复述之篇章……要在开示真宗,流通正脉,使人知乡道而已。”10但此道毕竟是身心性命之学,须得为师者口传身授方可。所以,除了将自己的书籍刊刻出版外,陆西星还要寻找传人传承其道。在安排好书籍刊刻问题后,陆西星于9月初,发车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后经紫荆关(今河北省易县城西)、黑石岭(今河北省蔚县)、蔚县县城,最后大概于9月下旬到达阳和(即阳和卫,今山西省阳高县)。陆西星此来阳和,是为了见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此人为守边重臣郑洛11。陆西星在郑洛处住了两三个月。在陆西星写给郑洛的书信《遗制府书》中,他提到:塞上之会,草及三月,旦暮晤言,订吾道宗盟,立圣修之断案,可不谓千古一快者耶……我公夙学性成,雄才天挺,得性命之要枢,握仙禅之正印。所谓取之左右,自足逢源,而窃聆玄旨,专属性宗。夫学贵大成,道嫌拣择。二氏门途,同归合辙。但循之有序,是曰双修……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误人不浅。古之贤豪如钟如吕曾知不出此,良以直超顿悟,不可轻言……踏地始见行踪,到手方为实用。鄙人兀坐山中,把茆盖顶,何求不遂?而乃营营奔逐,早燕暮赵,欲以奚为?良由大药难求,直侣难遇,失了命之前程,犯独修之显戒,蜉蝣之朝,风火歘至,则此身此世,虚负师恩,将以何报耶!勉勉我公,早决大计。若曰:‘吾志已定’,则他生来劫,当觅公于兜率天中,而阆苑玄圃之墟,终不能挽公之逸驾矣。12由此可见,陆西星确实是到郑洛传道的。郑洛在后来甲申年(1584)所作诗《次韵答陆长庚山人》中,也提到“天涯曾忆采真游,一别那勘仰令猷”
13。但此时的郑洛,似乎更加看重性宗一段功夫。所以,陆西星在信中特别提醒他“学贵大成,道嫌拣择”“不可轻言”“直超顿悟”,要实实在在地用功于性命双修,特别命功一段功夫。差不多在此时,进士张还朴也问道于陆西星。陆西星后于次年2月6日撰《复张还朴进士书》,为其讲授性命双修、寻铅觅鼎的重要。14在告别郑洛、张还朴后,陆西星于万历九年辛巳(1581)三月到达北京,在此寓居月余便打道回乡,大概在是年下半年抵达兴化老家。三
万历九年辛巳(1581)下半年、万历十年壬午(1582)和万历十一年癸未 (1583),陆西星闲居乡中,与友人咏诗作赋,有壬午《归田杂咏》十三首、癸未《归田杂咏》四十一首和序文一篇传世。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年正月初四日,陆西星即泛舟灌河,开始其暮年第二次远游。在正月底《舟次淮上候发》一诗中,其云:“白发五次渡淮,旧游宛如昨。美人隔千里,久怀鸡黍约。相求一何殷,吾道苦离索。”15此所谓“美人”,并非指美丽女子,而是指同道,所以说是“鸡黍约”。“相求一何殷,吾道苦离索”句,则更表明此次旅行的目的和上次一样,还是为寻找道侣、传播丹道。从《甲申稿》和《甲申续稿》来看,陆西星先后经过清江浦至淮口(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桃源(今江苏省泗阳县)、古城三义庙、宿迁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古邳镇)、吕梁山(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古留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夏镇(今微山县)、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城区)、东昌(山东省聊城市)等地,大约于3月底抵达山东德平县。陆西星此次远游,主要是为了传道于郑洛之子郑材,时郑材正任德平县知县16。实际上,郑材在庚辰年(1580)已经开始跟陆西星学习。在《〈南华真经副墨〉跋》中,郑材云:“岁,庚辰,晤外史氏,讲《南华》,读《副墨》终篇,乃茫然失,遽然觉,喟然叹:吾师乎!吾师乎!”17在《送陆长庚归兴化》中,郑材也云:“自昔燕市别,三载失知音。”18在《和夜饮思成吏隐斋赋赠》中,郑材又说:“昔别追燕市。”19陆西星上次去燕市(北京)是在别郑洛之后,时间已经是在辛巳年(1581)三月。可见,郑材应该是在陆西星于阳和传道其父郑洛时,便已经在跟陆西星学习了,最后甚至还追随陆西星一路到了北京。至于郑材当时除了听陆西星讲《庄子》以外,是否已经开始向陆西星学习具体的丹法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陆西星来山东是确切地要传授其性命双修丹法。在《夜饮思成吏隐斋赋赠》中,陆西星云:“夜酒催银箭,天星转绛河。孰能回白日,吾借鲁阳戈。”20“鲁阳戈”的典故出自《淮南子》:鲁阳公一挥戈,“日为之反三舍”。21结合上两句对于时间飞逝的描写,可知此处陆西星就是使用此典故原义,即为使时光返回。放在道教丹道的话语中来看,就是指道教的长生久视之术。郑材《和》其诗云:“昔别追燕市,今逢又鬲河。膏肓予有病,无乃一操戈。”22由此可见,陆西星是想将能“回白日”的“鲁阳戈”传授给郑材。在丹道传承方面,陆西星对郑材极为看重。在游山东期间,陆西星就特地请画师画其与郑材各穿道服趺坐之相。有一种师徒授受、以此为证的意味。同时,陆西星也是想通过此画,传授其丹法要诀。其《观济南王生写思成君与予道服跌坐作歌庆和》中有云:“我昔所识郑广文,相对跌坐呼欲惺。”23此句看似平白无奇的诗,实际上已暗含陆西星丹法之要诀。据《三藏真诠》记载,陆西星问“下手功夫”,“吕祖”答云:“先足真铅,后伏真汞。铅是阴中之阳,以心作,起落用敬,以取真铅之炁。”24又云:“所谓敬,与儒者作圣之敬不同,只是在这上头惺惺。”25在传授结胎法时,“吕祖”又云:“要知来时景,须观此日中;要知止时信,须知惺又惺。”26在讲人元丹法火候的时候,“吕祖”又云:“惺惺又是沐浴之法,沐浴毕,又将惺惺包在混沌之中。”27可见,“惺惺”确实是陆西星一派的丹道要诀。想是陆西星在传授郑材具体的下手功夫后,又告诉他此一“惺惺”要诀。有此要诀,在具体的练功过程中,才能知其火候分寸。所以,陆西星在此诗下文便明言:“因君按图可得骏。”28郑材肯定是理解陆西星的良苦用心的,在其和诗中云:“广陵先生见独超,逍遥灭度无生境。我今稽首再称天,良久无言示要领。须与命予亦跌坐,转向王生绘毛颖。”29又云:“蒲团玉尘供野服,会见真君常惺惺。了得此意尽玄关,何必灵山兼时。”30郑材在此诗中,还云:“衣冠朝市徒纷纭,造化小儿任驰骋。”31可见,通过向陆西星学道,郑材对自我身心性命之把握有了很大信心。在传授郑材数月之后,于是年秋日,陆西星启程回乡。在准备回乡之前,陆西星特别交代郑材“久要亶勿忘,交谊古所钦”32,郑材也和云:“因君叩玄关,珍重敢轻泄。”33四
以上是对陆西星的两次远游传道经历的较为详细的记载,除此之外其还有一些零星的传道事迹,散落在不同书籍的片段记录中。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冬,陆西星游于南京祝世禄门署,有后学汪赐予等问道其门。34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正月,陆西星撰成《楞严经说约》。其后,陆西星又撰成《楞严经述旨》一书。另其又受顾以庶请,通注《楞伽经》,著成《楞伽要旨》一书。为了后二书之刊刻,陆西星更是以81岁高龄,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腊月远走北京,会李戴于京师官邸。次年2月,李戴为此二书题词,并着手刊刻事宜。35而当陆西星为《述旨》写序时,已是在此年五月,其时82岁的他还漂泊在返乡的潞河舟中。大致在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年,陆西星去世,享年87岁。36《(咸丰)重修兴化县志》云:“陆山人墓:北郭外十里平望铺,葬布衣陆西星。”37纵观其一生,大多数时候是比较清贫的。赵宋在《新梓〈方壶外史〉序》中巧设譬喻云:“此有人焉,置身要地,冠盖上青云,而随俗冶化,与穷愁治书一言之几乎道者,比量功德,吾知其不肯去此就彼,而况君也!”38显然,在冠盖青云、建功当时,与穷愁治书、传道后世之间,陆西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对此,陆西星是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自信的。陆西星在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二月开始第二次暮游时,即作《舟中读所注书述怀二十韵》云:“旧业只自惭,不异俳与优。寥寥千圣心,契合各有由。作述等不殊,功德自相侔。仰观日星辉,俯察江河流。吾道幸有托,千古同悠悠。”39李戴也赞誉道:“三教阐明,直窥堂奥。君子万年,有功斯道。”40所以,陆西星一生穷且益坚,矢志大道,最终其精神也随其所沉潜之道一起亘古而长存。(作者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研究员。本文刊于《中国道教》2023年01期。)
注
1.李恭简修,魏㑺、任乃赓纂:《(民国)续修兴化县志》,《泰州文献(8)》,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386页。《(康熙)兴化县志·文学》则称:“同时宗宪副臣最以才名,而著述之富独推西星云。”(清)张可立撰修:《(康熙)兴化县志》,《泰州文献(7)》,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539页。
2.张政烺先生是最早对《封神演义》作者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是陆西星的学者,可参考其《〈封神演义〉作者》(原载《独立评论》,1936年7月,第209号。后收入《张政烺文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1~65页。)后柳存仁先生在此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参考柳存仁:《封神演义的作者》,《西星集》,上海:宇宙风社,1940年,第42~72页。《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原载《中华文史论丛》总第18辑,1981年。后收入《和风堂文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392~1405页。)
3.此书的清抄本为龚敏在2006年于天津书肆发现,后其根据辽宁省图书馆和台北国家图书馆的重抄本,对此书进行了点校。(参考龚敏博士:《陆西星〈鷇音漫录〉的发现及其内容与价值》《陆西星研究两题》,香港: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008年。)此书的发现,对于陆西星学道与传道生涯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4、5、12、14、15、18~20、22、23、28~33、39.(明)陆西星著,龚敏、任德魁点校:《鷇音漫录》,香港: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008年,第11、37、29-30、32-33、55、107、84、84、84、94、95、95、95、95、108、108、57页。
6~10、24~27、38、40.(明)陆西星撰、盛克琦编校:《方壶外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35、34、350~351、11、352、396、396、397、416、11、11页。
11.郑洛(1530~1600),字禹秀,号范溪。保定府安肃县遂城(今河北省徐水县遂城镇)人。历任兵部侍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戒政尚书、右都御史。有《郑襄敏公赤牍》十九卷、《抚夷纪略》一卷、《白贲堂诗草》十四卷等著作传世。
13.(明)欧阳东凤修:《(万历)兴化县新志》,《泰州文献(7)》,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324页。
16.《道光济南府志·宦绩四》 :郑材,字思成。北直安肃人。进士。万历十年,知德平县。博学,善诗文,工书法。修聚奎楼,改北楼曰:光岳。有惠政。士民爱之。升户部主事,累迁布政司参议。(《道光济南府志·宦绩四》,卷三十六,五九,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17.(明)陆西星撰;蒋门马点校:《南华真经副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99页。
21.《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之,日为之反三舍。”见刘文典著:《淮南鸿烈集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2页。
34.陆西星《叙管涔集》:“海阳丁君以舒者,予所善汪锡予友云。乙未冬,余游秣陵于祝黄门署,曾一交臂,后遂不复会矣。”见(明)丁惟暄:《管涔集》,第5页,天津图书馆藏明末刊本。
35.《刻〈楞严经说约〉〈楞严经述旨〉二经题辞》:“庚子杪冬(即暮冬),远会京邸,以质新得。不佞分浼淮、扬二守,刻之郡斋,以公同志。盖长庚迟暮之年,已耄期矣,莫逆之交,暌限南北,又得请见其利益之及人,亦一大快也。”见(明)陆西星著、盛克琦编校:《方壶外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481页。
36.陆西星卒年,尚不能全完确定。周全彬先生以李西月《海山奇遇》卷六中《示冷生》相关内容,推断为1606年。(参考周全彬:《陆西星先生年表》,收入(明)陆西星著、盛克琦编校:《方壶外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686页。)这个推断尚有讨论处。因为按照《示冷生》中相关内容,最多能推出冷生为1606年卒,而非陆西星。但在没有其他资料证据之前,姑以此为其卒年。
37.(清)梁园棣修:《(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古迹》,《泰州文献(8)》,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49页。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