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四月,春天即将来临,那是我们初次相遇的季节,也是你再也无法参与的春天,《四月是你的谎言》的琴声,不知不觉中从记忆深处流淌而来,这个故事因古典乐而起,也终于古典乐——公生因贝多芬的月光深陷童年的阴霾,又因薰诠释的德彪西月光重获救赎,音乐串联起命运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四月,春天即将来临,那是我们初次相遇的季节,也是你再也无法参与的春天,《四月是你的谎言》的琴声,不知不觉中从记忆深处流淌而来,这个故事因古典乐而起,也终于古典乐——公生因贝多芬的月光深陷童年的阴霾,又因薰诠释的德彪西月光重获救赎,音乐串联起命运的相遇,承载着欢笑与泪水,映照出梦想与遗憾,宫园薰用琴声诠释着生命的激情,就算悲伤难抑、遍体鳞伤,也要继续演奏,可惜的是,没有你的四月,又要来临了……
四月,由两位热爱音乐演奏的人相遇开启。
我在盛开的樱花下遇见你,从此命运不再属于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目及之处全都开始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全世界,都开始发光发亮。
当四月的樱花又一次绽放时,总会忍不住用颤抖的指尖,去点开那部刻入灵魂的神番,多少人初遇《四月是你的谎言》时,以为不过是一场青春恋歌,却在黑白琴键坠地、谎言剥落的瞬间,被命运的的长针刺穿心脏——
原来那些用笑颜伪装的告别,早已在薰的琴弓中埋下伏笔。
每年,很多人可能会固执地按下播放键,却又在薰说出“友人A”的瞬间仓皇暂停,仿佛只要屏幕永远定格在公生与薰初遇的樱花树下,那个谎言的终点便永远不会到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到11年的2014年,找到当初第一次在B站看《四月是你的谎言》的记忆......
故事开篇,一位少年正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故事——在富丽堂皇的礼堂里,他端坐在斯坦威钢琴前,优雅地演奏着贝多芬广为流传的“月光奏鸣曲”(又称“月光奏鸣曲”),这一作品堪称贝多芬最杰出的钢琴创作之一,伴随着激昂而决绝的琴声,急促上升与急速下降的音阶交织而出,少年的双手灵巧而迅速地在琴键上跳跃,仿佛与乐音展开了一场热烈对话。
这一幕正是“月光曲”第三乐章,以升C小调拉开帷幕,对于年幼的少年而言,极速的音阶和宽广的音程跨度,无不考验着少年精湛的技巧和绝佳的协调能力,紧随其后的是一段情感饱满、富有表现力的旋律,少年的演奏将贝多芬内蕴的抒情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两段乐句紧密交替、张弛有度,动画随之进入音乐的高潮。
这位少年正是四谎的主人公有马公生,一位曾经的天才钢琴少年,但是在11岁那年,命运突然夺走了最深爱的母亲,也是启蒙他走上钢琴之路的老师。母亲的离世让公生失去了对音乐的热情与感知能力,那个曾经对琴键充满激情的少年仿佛被世界的阴霾笼罩。
直到14岁那年,公生的青梅竹马椿,带他邂逅了自由奔放的小提琴手宫园薰。薰的光芒犹如一道照进他黑暗世界的光线,初次见面时,两人之间并无特别之处,甚至一度误会公生是偷拍狂魔,但谁又能预料到—— 那一刻的偶然相遇,竟会成就无法避免的心痛分离。
就在这次初见中,经过椿的耐心介绍,薰终于意识到眼前的公生其实是个对音乐怀有深厚情感和卓越才华的少年,于是邀请公生来参加自己的演奏会表演,第一话就这样落下帷幕。
怀揣着忐忑心情,公生随即出席了薰的表演比赛,当他听到贝多芬的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莱采尔》时,仿佛瞬间回到了儿时练习《月光奏鸣曲》的那段记忆。紧张凝重的比赛气氛让公生不由自主地忆起与母亲相关的点点滴滴,尽管如此,他与椿以及阿渡还是决定留下来观看。
终于轮到薰登场了,宫园薰的演奏风格自由奔放,她对《克莱采尔》的诠释将大量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尽管演奏方式完全打破常规,却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也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薰的演出似乎成了公生内心的一个转折点, 在表演结束后,宫园薰不经意向公生反问,自己是不是很厉害。
公生作为友人A,对薰的问题感到意外,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就在那么一瞬间,这些问题也触动公生内心深处的某根弦,让友人A公生感到一丝惊喜和温暖。当我们了解薰的谎言后,恐怕也得感叹这个世界上,或许再也找不到像宫园薰这样充满才华与魅力的女孩。
在公生的记忆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就是他童年记忆最深的曲子,每次弹起月光曲时,总能想起母亲的身影。母亲在公生小时候就培养他弹钢琴,以近乎军事化的训练要求他达到完美,不允许任何失误,甚至会在公生弹错时用尺子打他的手。
“只要按照乐谱弹奏,就不会出错。”这种极端的方式让公生成为“精准的演奏机器”,似乎也剥夺了公生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公生既害怕母亲的严厉,又渴望得到她的认可,最终母亲的离世成为公生挥之不去的梦魇,他发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听不见钢琴声”了,这种情节就是公生心理创伤的具象化,也与月光曲背后贝多芬的故事不谋而合。
1801年,31岁的贝多芬创作了《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Op.27 No.2),当时贝多芬正在经历人生的至暗时刻,他爱上17岁的贵族学生朱丽叶塔·圭查蒂,却因平民身份遭其家族强烈反对,两人只能分开,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的耳朵已经有耳聋的征兆,贝多芬在信中向朋友坦白:“我的听力越来越弱…像有人整天在耳边尖叫。”
在小学课文中,我们曾经学过贝多芬在莱茵河畔为盲女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故事,大意是说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演出,晚上散步的时候被一所茅屋里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听到茅屋里兄妹的对话,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不过实际上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其实贝多芬创作月光曲长期打磨草稿,并非“一夜成曲”,整个曲子的结构也相当严谨、大胆创新。在曲子的第一乐章,左手持续的三连音如同耳鸣的嗡鸣,右手旋律像压抑的啜泣,全乐章保持极弱奏,象征不敢宣之于口的痛苦。真正体现贝多芬心境的其实是第三乐章,也是《四月是你的谎言》开头序幕演奏的场景。
其实“月光”标题并非贝多芬本人所起,而是1832年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Ludwig Rellstab)的浪漫联想,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Op.27 No.2),他在评论中将曲子的意境比作“琉森湖上的月光”,出版商为营销效果强行冠名,也就有了月光曲一说。当然,月光曲是公生母亲的“谎言”,月光曲故事背后的这些善意的“谎言”也间接使得贝多芬的月光曲变得更加出名。
在《四月是你的谎言》中,与公生青梅竹马的椿,也成为了受伤最大的角色之一,公生借听不到钢琴声来逃避麻痹自己,椿对自己也非常残忍。一方面,椿不爱学习,但是为了能继续陪伴公生,拼命备考并取得优异成绩,目标锁定公生报考高中的邻近学校。
另一方面,当椿看到公生与薰的亲密互动时,她一度接受学长的告白,试图通过“不讨厌的人”转移情感,却在交往中不断提及公生,最终被学长以“喜欢上别人”的谎言分手,薰以自由奔放的音乐和谎言推动公生直面内心,而椿则用笨拙的陪伴与行动守护公生的日常。
在《四月是你的谎言》中,椿也有一段陪着公生一起演奏的场景, 月光透着窗户投射到椿和公生的身上,此时此刻,公生演奏的正是另一曲很有名的月光曲......
贝多芬的月光曲是被后人冠名的月光曲,充满悲怆,而这首月光曲的名字是真的描写月光(Clair de Lune),由作曲家德彪西谱写,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气质,极为梦幻悠远,柔和的音符如同夜色中轻盈流动的月光,带给人无尽的遐想与温柔的抚慰。
在动漫中,这首曲子常常在那些温馨、细腻的情感瞬间响起,不仅烘托出画面中的柔美意境,也象征着角色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德彪西的音乐更像是一幅梦境般的画卷,柔和而不失层次,令人在聆听时仿佛置身于月光下的宁静夜晚,它很成功地打破了古典音乐“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让年轻观众也能在其中感受到那份纯粹而诗意的美好。(推荐里赫特版本的月光曲,可以参考我的往期文章 里赫特——深夜分享,德彪西的《月光曲》)
比较有趣的是这首曲子一开始也不是叫月光,德彪西最初给这部作品取名为“Promenade Sentimentale”,但后来改为更具描述性的“Clair De Lune”,源自法国诗人保罗·魏尔伦的诗歌,描绘了月光下宁静而神秘的夜景。我想无论是贝多芬的悲壮,还是德彪西的柔情,都在《四月是你的谎言》中找到了它们各自独特的位置,让每一位观众在月光的映衬下,体会到音乐与人生的无限可能。
在游戏中,你也能常常听到月光曲,比如《极限竞速:地平线4》、《恶灵附身》和《Hifi-Rush》这些游戏。对于四谎这部动漫来说,贝多芬的月光代表“规则的枷锁”,而德彪西的月光象征“自由的救赎”,公生最终没能有机会和宫园薰进行月光的二重奏。
这些古典乐也与整部动漫融为一体,即使观众不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也能从动漫的线条和色彩变化中感受到古典乐的魅力,贝多芬的急板如暴风雨席卷而来,而德彪西的旋律则如月光般轻柔流淌,这种视听结合不仅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也让古典乐的魅力得以在动漫中焕发新生,得到更好的推广。
两首月光曲故事背后都有各种各样善意的谎言。四谎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巧妙插入贝多芬与德彪西的月光重奏,构建了一个关于救赎的寓言,贝多芬的阴影与德彪西的光明,共同织就公生从“无声世界”走向“多彩人生”的轨迹——正如剧中薰的谎言最终化为真实的告白,音乐在此超越了艺术形式的界限,成为青春最深刻的注解:“即使谎言终将消散,月光下的共鸣仍会永恒。”
来源:游戏AI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