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鸣沙山景区,驼队剪影在沙丘脊线上蜿蜒成流动的诗行,首批骆驼骑行体验团已整装出发。在莫高窟景区,游客正戴着VR眼镜,在“寻境敦煌”中跟随“摩灵”的指引观赏整个石窟。在虚拟空间中,游客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视角,细致地观察壁画上笔触的走势和色彩的渐变,体会到千年
清晨的鸣沙山景区,驼队剪影在沙丘脊线上蜿蜒成流动的诗行,首批骆驼骑行体验团已整装出发。在莫高窟景区,游客正戴着VR眼镜,在“寻境敦煌”中跟随“摩灵”的指引观赏整个石窟。在虚拟空间中,游客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视角,细致地观察壁画上笔触的走势和色彩的渐变,体会到千年前艺术的精妙。
非遗点亮春节 传统文化绽放异彩
春节申遗成功是对我国多元民俗文化的庄重礼赞,更是当代世界对中华古老文明在漫长岁月中延续不息、影响深远的有力肯定。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场喜庆热闹的新春舞龙耍社火活动在这里精彩上演,为游客和市民们带来了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新春舞龙耍社火,不仅为景区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让游客们在观光揽胜的同时领略到了敦煌文化民俗活动的魅力。
在这个蛇年春节,敦煌市一年一度的“非遗进万家·年从敦煌来”活动如期启幕。与往年相比,花灯的数量更多、造型更大;社火演出的规模更大、种类更多;还有敦煌剪纸艺人刻刀下的窗花、打铁花将高温铁水化作漫天花雨、敦煌曲子戏的独特戏韵,这些非遗技艺镌刻着古老文明的密码,共同编织成春节文化的基因图谱。
挖掘文化内核 敦煌文化传承创新
2024年,敦煌旅游接待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大关。
敦煌市通过加强敦煌文化宣传,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探索新境界、新玩法、新模式,深入挖掘更深层次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途径。先后引进打造了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大型洞窟式沉浸体验剧《乐动敦煌》、大型情景音画剧《千手千眼》、大型沙漠实景演出《敦煌盛典》等特色演艺剧目,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截至2024年,敦煌市四大演艺剧目演出超2000场次,观看游客达百万人次。借助VR、AR、XR、AI引擎等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出《敦煌:千色之域》《敦煌·沙海谜窟》《飞跃鸣沙山》《万象敦煌:秘宝与黄沙》等多部数字体验项目,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的同时,也为敦煌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
敦煌市深入开展“敦煌文化研学季”“敦煌文化进校园”活动并向全省、全国推广。将敦煌文化纳入校本课程、融入各科教学,编印《我家在敦煌》《敦煌剪纸》等校本教材20余本;编排推广敦煌舞课间操,扎实开展敦煌剪纸及敦煌泥板画等非遗文化进校园、“人类敦煌 心向往之”知识竞赛等活动。联合敦煌研究院、甘肃教育社等部门在《学生天地》《小演奏家》等杂志中开设敦煌文化专栏,设计了四个主题的敦煌文化元素校服,并在全市各中小学校推广和使用。
培塑特色品牌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敦煌市坚持“以文塑城、以文化人”,建立健全敦煌文化IP体系。按照文化之城、艺术之城建设要求,突出敦煌对外开放的古郡形象,打造敦煌城市文化品牌;以汉唐风格为主题,按照“一路一灯、一路一品、一街一景”的原则,先后对城市五条大街建筑风貌和300余栋临街建筑改造,形成了具有敦煌文化特色的建筑风貌;设计飞天、驼铃、宫灯、马灯、藻井等五大类特色路灯,形成了城市特色夜景风貌;选择敦煌石窟壁画中莲花砖、藻井、古币图案,雕刻城市文化砖4500余块,铺设在城区人行道,形成了城市特色文化长廊,增加了城市文化感染力;建成由敦煌1900印务所、敦煌1900艺术馆、敦煌书局研学院、敦煌1900咖啡等组成的敦煌文化时尚新地标——敦煌印局,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多元业态的现代表达;开发100多个主题、千余款文创产品走进市场,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依托丰富的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文化研学旅游,开发莫高窟—莫高里工匠村、阳关—玉门关—雅丹等研学旅游线路,建成莫高里工匠村、莫高学堂、鸣沙书院等16个研学基地,开发推广地质科普、“两关文化”等30余套精品课程,打造壁画临摹、彩塑创作、钻木取火等研学产品,推出敦煌文化研学季“大礼包”,不断发展壮大敦煌研学产业。培育打造“敦煌宿”品牌,通过各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农村现有闲置院落,引导动员群众对自有院落进行轻量化投资改造,将传统民居与非遗深度融合,为游客提供了一场独特的文化体验之旅。(张琪)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