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诗法译一直是法国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莫朗是法国汉学史上首位从情感传达的角度翻译中国诗歌的学者,他以文音结合的方式翻译宋代诗词,开创了一种新的翻译范式,提出了一种去文化障碍的可行方法。
汉诗法译一直是法国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莫朗是法国汉学史上首位从情感传达的角度翻译中国诗歌的学者,他以文音结合的方式翻译宋代诗词,开创了一种新的翻译范式,提出了一种去文化障碍的可行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为世界文学界所公认,唐诗宋词更是中国诗艺的两座高峰。著名法国汉学家、《中国古典诗选》主编戴密微(1894—1979)先生曾云:“诗歌背后是中国人的广阔精神空间,字字荡气回肠,震撼人心。”
01
汉诗法译的专业化时代
法国是最早设立汉语讲席的西方国家,培养出一批致力于中国诗歌翻译的汉学家,汉诗法译一直是法国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862年德理文《唐诗》译本出版,开启了汉诗法译的专业化时代。1867年俞第德出版《玉书》,1886年于雅尔出版《14—19世纪中国诗歌》,1923年德·莫朗出版《宋代诗词选》,1962年戴密微主编《中国古典诗选》,2015年马修主编《诗选》,2024年马修出版《诗经》全译本,这些译本均是法国汉学史上重要的中国诗歌译本,各有翻译特色。德理文、戴密微和马修是专业汉学家,俞第德、于雅尔和德·莫朗是文学爱好者。德理文的《唐诗》译本附加不少脚注,有文化译本的明显特征;戴密微和马修主持出版的两部中国诗歌译本,为汉诗法译史上的两部重量级美文译典。在业余译者中,俞第德是最早受到国内研究者关注的法国女诗人,其《玉书》是公认的自由译本,译文基于中国诗词进行再创作,忠实度相对较低,但充满诗情画意,意境悠远。
德·莫朗
德·莫朗受俞第德影响,痴迷东方文化,是一位通才和全才式的人物。他8岁开始学习汉语,1901年赴华,担任译员,有汉名“苏烈”,清代档案中也记为“肃里衣”。他不仅是翻译家、法学家和外交官,译有《宋代诗词选》《中国爱情诗选》等诗词译著,撰写过蒙古语法书和若干部以中国故事为摹本的法文小说,而且是知名医生,是首位将中国针灸术推广到西方的西医,因著有《针灸法》而在195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
02
德·莫朗译本具有情感翻译特征
就翻译而言,德·莫朗译本的忠实度高,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翻译特征。方维规主编之《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欧洲卷》讨论过德·莫朗的翻译思路,指出“同样的中文文句或篇章翻译成法语之后,可能会有很多差异甚大的译本,但只要能在读者心中召唤出与原文同样的感情,那就是正确的翻译”。德·莫朗本人在论及音乐的无国界性时,强调“文辞明确可是粗暴,只有契约价值,无法表达敏锐和细腻的情感(les émotions)”。可见,德·莫朗在翻译过程中尝试超越语言文字的表意局限,揭示源文本中的情感世界。
德·莫朗对宋代诗人情感世界的探索,由主译本《宋代诗词选》及其辅助文本《宋代诗词:钢琴曲唱本》两份作品一同完成。《宋代诗词选》在法国汉学史上有“填补了法译宋词领域的空白,成为法国重要的断代诗集译著之一”之美誉。该译本参考了王文濡《宋元明诗评注》、查继培《词学全书》和若干诗人别集,1923年在巴黎普龙-努里出版社出版。《宋代诗词:钢琴曲唱本》则是德·莫朗与犹太籍作曲家阿尔芒·伯勒塞纳合作的作品,为李清照的《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朱淑真的《减字木兰花·独行独坐》《游湖归晚》《纳凉桂堂》、戴复古的《月夜舟中》共6首诗词谱写钢琴曲,于1924年出版。
《宋代诗词选》作为译本,共收录27位诗人99首诗词译文,其中词24首,诗(含古诗、绝句和律诗)75首。在24首词中,5首出自《词学全书》,分别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欧阳修的《忆汉月·红艳几支轻嫋》、秦观的《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黄庭坚的《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和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在75首诗歌中,40首出自《宋元明诗评注》。其余54首诗词出自别集。正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女诗人,选译了李清照和朱淑贞共22首诗词;第二部分是男诗人25位,分别是晏殊、柳永、欧阳修、邵雍、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周邦彦、黄庭坚、张先、陆游、洪觉范、范成大、王琮、朱熹、戴复古、乐雷发、宋伯仁、杜耒、谢翱、卢梅坡、高翥、何应龙和王中,选译诗词共77首。
03
唱奏联袂,再现原词的情感世界
据德·莫朗自序,他对宋词有一种模糊但基本正确的认识:那是一种可唱的宋代新诗歌形式。如他1919年在《法兰西水星报》汉学专栏中写道:“平仄是有规则的。不过不难理解,一句以两个去声开始的诗句,与一句以两个上声开始的诗句,其情感表达是不一样的。因此汉语诗歌有一种自由度。唱曲的变化不多,但修改一句诗,或更换一首诗,就有新的唱法。这种作诗法,在西方诗歌中完全不存在。”德·莫朗强调“词”这一中国特有文体所固有的情感表达形式打动了他,并言及翻译之忠实原则,感叹诗不可译。
中国古代文学素来重“情”,诗词尤甚。《宋代诗词选》作为译本,从语言形式上看,既不“信”又不“达”,但从思想内容上看,则既“信”且“达”,情感传达基本到位,而且行文风雅,更为巧妙的是,凡伯勒塞纳配以钢琴乐曲的诗词,情感世界之表达,由唱者声情并茂地加以体现,也以乐曲动机高低和节奏快慢,直接铺陈欢快、哀怨等情绪。
以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为例。这是一首惜春之词,描写少女身处深闺,独抚瑶琴,孤寂落寞的景象。窗外春色将尽,远处群山,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细雨密密,清风阴柔,窗前梨花将谢,令人不胜惋惜。原诗句多以平声结尾,音调低沉,景物描写由室内及室外,触景伤情,伤春怀人,少女忧郁怅惘的心境一览无遗。因语码不同,译文无法重现原文平仄押韵等语言特征,但选词用心,尽量贴近原文,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渲染,表达情感。钢琴配曲采用五声调式,营造东方异域情调,以快板(allegro)为主节拍,音声强度则由强(p)到强弱(pp),以极弱(ppp)结尾,从欢快到沉寂,渐趋平缓,将深闺少女的寂寞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伯勒塞纳的作曲风格深受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影响,副旋律揉入德彪西音乐特有的细腻繁复和声,烘托李词“在直白中见曲意,在朴素中显韵致”的意境。唱奏联袂,更加忠实地再现原词的情感世界。
04
为异质文化交流提供独特思路
德·莫朗并非专业汉学家,在法国汉学学科史上的地位颇有争议,不过他对中国古体诗在西方世界流传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评价德·莫朗的成就,还须以同一时代的两位知名人物俞第德和谢阁兰作为参照。
俞第德的《玉书》在学术界早已讨论多时,那是一份中国古代诗歌的自由式译本,影响力甚大,在欧洲有多个语种仿写本。“译者”俞第德以女性的聪慧和细腻的情思,形塑了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东方古国幻影,为李白、杜甫和李清照等人赢得了一大批欧洲艺术家级别的粉丝,但《玉书》美而不忠,并非一份真正的中国古体诗译本,充其量是一份中国古体诗的法文仿写本。与俞第德的“伪译本”相比,德·莫朗的《宋代诗词选》是一份真正的译本,内容忠实,情感忠实。
与谢阁兰相较,德·莫朗则是另一种风格的汉学家。德·莫朗和谢阁兰是法国汉学从重史证向重文质转型的两位关键人物。谢阁兰著有《古今碑录》,被法国学术界认定为“一部法汉双语的现代诗集”,因此被奉为“跨过中国诗歌交流的门槛”的人物。而德·莫朗从情感诠释切入,以文音结合的方式翻译宋代诗词,开创了一种新的翻译范式,提出了一种去文化障碍的可行方法,证实诗不可译,情可以共。
因此,德·莫朗在汉诗法译史上的成就,起码可以归结为两点。其一,他是首位提到“词”这一中国文体的研究者,他在1923年《中国文学试行本》中把“词”记为“tsre”,后戴密微先生在1962年的《中国古典诗选》中记为“tseu”。这是汉语拼音被法国汉学界接受之前,中国“词”体在法国汉学中的记音法。2015年,马修教授主编新《诗选》,采用汉语拼音,“词”才被记为“Ci”。其二,德·莫朗是首位以情感传递为思路的译者,也是首位在汉诗法译中促成文学和音乐结合的译者。《宋代诗词选》及其附属文本《宋代诗词:钢琴曲唱本》结合,既是翻译的跨学科实践,又是方法的跨学科借用,为异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思路。
总体而言,法国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8世纪初弗莱雷的“识字”,到19世纪中叶德理文的“文化诠释”,到如今的“鉴赏与共情”。这得益于翻译家们胸怀“诗不可译,但知难而上”的抱负。这是域外汉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之一。历代域外汉学的文学实践不断深入,揭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内涵,证实中外文学可以美美与共。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45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来源: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