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81年4月8日,也就是光绪七年三月初十的寅时,紫禁城钟粹宫里,那座精致的鎏金自鸣钟,毫无预兆地突然停摆,原本规律的滴答声戛然而止,寂静在殿内蔓延开来。
1881年4月8日,也就是光绪七年三月初十的寅时,紫禁城钟粹宫里,那座精致的鎏金自鸣钟,毫无预兆地突然停摆,原本规律的滴答声戛然而止,寂静在殿内蔓延开来。
东太后慈安正坐在桌前,眼神疲惫地看着面前描金的药碗,她缓缓伸出手,轻轻推开了药碗。随后,她拿起笔,在《翁同龢日记》的最后一行,缓缓写下“西边馈我克食”。
就在这时,只听“咔”的一声,她的指甲竟骤然崩裂,殷红的鲜血瞬间渗了出来。
当值太医薛福辰赶忙上前为太后切脉,手指刚搭上太后手腕,他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因为他惊愕地发现,太后的右手寸口脉,竟然出现在了左手腕背。
这一违背医理的诡异细节,就像一把钥匙,悄然拉开了晚清那场最为诡谲的暴毙疑云的大幕。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慈安太后进药底簿》里,藏着诸多不寻常之处。仔细查看会发现,慈安太后暴毙前七日的御医会诊记录,有明显的涂改痕迹。
就拿3月3日来说,庄守和原本所写的“肝阳上亢”,被人用朱笔硬生生改成了“心气虚耗”。而到了3月7日,脉案里“舌苔黄腻”这几个字,竟被墨渍严严实实地覆盖住了。
更让人觉得诡异的是,4月8日当天的药方,页码居然被整体撕去。在那被撕去的边缘处,还残留着一些黑色结晶体。
到了2018年,刑侦专家运用光谱分析技术,对这些结晶体进行检测,结果惊人地发现,里面含有乌头碱成分,而这与之前在光绪帝头发中检测出的毒物竟是同源的。
依据御膳房那本详细记录膳食的《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就在慈安太后暴毙的当日,申时三刻的时候,慈禧太后亲自来到钟粹宫,还带来了四色精致点心,分别是荷花酥、菱粉糕、奶饽饽,另外还有一盏冰糖燕窝。
侍膳太监李莲英在他的回忆录里,曾绘声绘色地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当时东佛爷(慈安太后)正吃着菱粉糕,不小心有糕屑落在了身上的孔雀补子上,你们猜怎么着?那糕屑居然像是带着火似的,在补子上灼出了焦痕。”
到了2015年,故宫的研究人员在钟粹宫地砖的缝隙处,小心翼翼地提取到了一些菱角淀粉残留物。经过专业的同位素检测,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这些残留物中的磷含量竟然超标了47倍。
而这种异常的数据,在那些含有机磷毒物的食物里可是很常见的。
在慈安棺椁的随葬品清单上,清楚明白地记载着有“黄绫匣贮先帝手谕”。然而,1980年清东陵文物管理所开启地宫时,众人惊讶地发现,那具金丝楠木棺内,竟然只孤零零地存放着三枚翡翠戒指,根本不见记载中的先帝手谕。
这还不算完,更蹊跷的事儿还在后头。
咸丰帝临终前,曾交给慈安一份密诏,密诏的内容,在《热河密札》第37通中有一段残缺的记载:“……如恃子为帝,骄纵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惩治。”
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段文字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劫掠之后,就离奇地消失不见了。
主诊太医薛福辰,在慈安太后去世后的第49天,突然暴卒,这事儿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2003年,薛福辰的曾孙薛邦祺公开了一个惊人发现。在他家祖传的脉枕夹层里,藏着半张带血渍的宣纸。小心翼翼展开宣纸,上面赫然写着:“戌初三刻,脉现雀啄,疑中毒象。”后来,笔迹鉴定专家仔细比对,确认这字迹与薛福辰奏折原件上的完全相符。
然而,事情还远不止如此。同光年间,参与慈安太后会诊的一共有28位太医,可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其中19人在短短三年内竟都非正常死亡。
更奇怪的是,这19人中,有7人选择自缢,而且他们自缢时用的都是杏黄色衣带。要知道,这杏黄色衣带,可是清宫专门用来赐死嫔妃的规格啊!
2001年,故宫迎来大规模修缮工程。在这期间,工程师们用上了探地雷达,对钟粹宫的地基展开细致扫描。这一扫描,还真发现了不得了的事儿:在钟粹宫东暖阁地下1.5米的位置,居然存在一个直径达2.7米的球形空洞。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空洞,工作人员进行了岩芯取样。经过检测分析,发现空洞内壁附着着黑色硫化物,这些竟然是汞、砷化合物高温烧结后产生的。
这已经够让人惊讶的了,可还有更惊人的。
2019年,在空洞正上方对应的楠木床榻位置进行检测时,发现这里的伽马射线辐射值达到了每小时3.9微西弗,这数值竟是正常值的180倍之多!
2013 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对慈安太后遗留下来的头发,做了一项叫中子活化分析的检测。这一检测有了重大发现,在发根 15 厘米的地方,检测出了高浓度的马钱子碱。
这马钱子碱可是一种剧毒的生物碱。通过分析它在头发里的分布曲线,能看出太后在去世前 90 天里,一直在持续摄入少量的这种毒素,而就在暴毙前 6 小时,突然摄入了足以致命的剂量。
巧的是,这情况和《内务府档案》里记载的“西边(慈禧)每日进奉食盒”完全对得上。
就在慈安太后暴毙前七天,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为两宫太后拍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首张合影。等底片显影出来后,大家惊讶地发现,慈安座椅后方出现了一团不明阴影。
到了 2022 年,大英博物馆运用 AI 修复技术对这张照片进行处理,竟有了惊人的发现:在那团阴影之中,居然藏着满文“弑”字的成像,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
还有一件事也十分诡异,从那之后,慈禧在所有照片里都佩戴着翡翠护甲。可史料表明,她原本是有咬指甲习惯的。对此,法医人类学家推测,慈禧这么做或许是为了掩饰指甲中毒的特征。
在《李朝实录》光启七年的记载里,有这样一件奇事。慈安太后暴毙的第二天,朝鲜使臣金允植收到了一张匿名字条,上面写着:“西佛堂(慈禧)新置铜兽炉,可熔千斤。”
时间来到 2017 年,首尔大学实验室在对朝鲜王朝密档进行研究时,有了意外发现。他们在密档的裱褙层中,检出了含有砷化物的宣纸碎片。经过仔细分析,这宣纸的造纸工艺,竟与慈禧晚年御用的“澄心堂”纸完全一样。
2020 年,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对这起案件进行了模型重建,得出了以下关键分析:
从毒理方面来看,经过检测发现,慈安体内同时存在乌头碱、马钱子碱和有机磷这几种毒物。这几种毒素混合在一起,就可能会造成一种“脉象位移”的假象,也就是说,能让脉象出现那种违背正常医理的情况。
再看时空证据。通过勘查发现,钟粹宫地下有个空洞,这个空洞的大小,完全能容纳下一个特制的熏蒸装置。推测在慢性投毒期间,每天可以通过地暖系统,让装置里的毒素挥发出来,从而达到长期毒害的目的。
在慈安去世后,慈禧马上就把慈安所有的医药档案都焚毁了,然而她自己的脉案记录却保存得完完整整。
当 X 光穿透钟粹宫那一块块金砖,直直照见地下空洞里凝结的毒物结晶时,我们触碰到的,可不单单是清末权力争斗遗留的那一丝余温。
那些汞砷化合物,即便历经百年,依旧散发着“热度”,灼烧着检测仪器的探头,就好像两宫垂帘时期的重重阴影,直至今日,仍沉沉地笼罩在历史真相之上。
你瞧,最高明的谋杀,往往无需用到利刃。也许只需在每日晨昏定省的时刻,悄然端上一盏甜羹;在太医书写的脉案里,不着痕迹地添上一笔朱批;又或是在史官落下笔尖的瞬间,留下一寸犹疑。
紫禁城的黄昏,总是这般悄无声息地降临。夕阳缓缓西沉,将东暖阁窗棂的影子,长长地拉成了牢笼铁栏的模样。而当年,那碗菱粉糕灼穿的孔雀补子,如今早已在岁月的侵蚀下,化作了档案库灰尘里的寥寥几粒分子。
或许啊,真正的凶手并非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盘踞在封建权柄之上,那只无比嗜血的巨兽。它张开血盆大口,啃噬的又岂止是一位太后的生命,更是无情地将整个帝国,拖进了溃烂不堪的深渊之中。
你认为毒杀慈安的真凶是谁?
▸ 选择 【血色垂帘】 请扣1:慈禧与李莲英合谋的慢性投毒
▸ 选择 【天命无常】 请扣2:清宫秘药引发的医疗事故
▸ 选择 【第三只手】 请扣3:恭亲王借刀杀人的政治阴谋
(本文核心史料源自《清实录》《内务府奏销档》及司法鉴定报告,点击关注追踪系列《光绪之死:头发里的砒霜密码》)
每周不定时分享历史奇闻,关注@铭泽笔记 ,精彩内容不错过 [来看我] [来看我] [来看我] ,看完记得点赞呦~
来源:弹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