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轻人早早定好闹钟,备齐相机三脚架,就等深夜捕捉 “红月亮” 的身影;老人们却忙着叮嘱晚辈:“这日子特殊,该躲的得躲,别硬撑着熬夜!”
9月7日,农历七月十六,白露,百年“血月”奇观遇上公历,朋友圈“刷屏”。
年轻人早早定好闹钟,备齐相机三脚架,就等深夜捕捉 “红月亮” 的身影;老人们却忙着叮嘱晚辈:“这日子特殊,该躲的得躲,别硬撑着熬夜!”
一边是难得一见的天文盛宴,一边是代代相传的老讲究,这场 “新老碰撞”,让这个白露节气格外不一般。
9 月 7 日下午 4 点 51 分,随着太阳渐渐西斜,白露节气正式到来。
老人们常说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意味着从这天起,早晚温差会越来越大,路边的草木上也会开始凝结晶莹的露珠。
但今年的白露,比往年多了几分 “热闹”—— 当天晚上 11 点 28 分,一场持续近 5 个小时的月全食将上演,月亮会慢慢变成古铜色,也就是民间俗称的 “血月”。
血月,听起来蛮有神秘感的,却是实实在在自然存在的现象:地球夹在月和太阳之间,月、地、阳成直线,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当然,太阳的光被地球大气折射照在月球上,红光最多,经反射,月球就成了暗红色。
古人早就发现了,在《诗经.小雅》就有“彼月而食,则维其常”的记载,南宋《会元历》就有月全食而变红的记录。
只是,过去人们认为“日为阳之精,月为阴之精”,阴阳失衡了,日月食总是让人有点敬畏的。
更巧的是,9 月 7 日还是农历七月十六,中元节的第二天。
中元节本就有祭祖、焚香的习俗,加上白露节气和 “血月”,三个特殊节点凑在一起,老人们都说 “这辈子难见第二回”。
消息一传开,年轻人兴奋不已,提前查好月食观赏攻略,有的约着去江边找最佳观测点,有的准备在家直播 “血月全过程”;而老人们则翻出老规矩,开始念叨 “该吃啥、该躲啥”,一场关于 “要不要熬夜赏月” 的讨论,在邻里间、家庭里悄然展开。
“今天,这日子,3躲不睡1不吃!”这些老话成了这一天最流行的语言,也成为一些年轻人的伤。
“3躲”是老规矩:弱的身体、婴儿、老人、孕妇,最好不正面“接”到血月。“血月出,天地气,弱人不起,犯老疾;孩子小,惊得哭闹,老人怀孕,更不凑景。
”可是年轻人就不同了,“好不容易等到‘血月’了,不看一场太亏了。我奶奶叫我躲,我戴帽子坐在阳台看了,离远点不中吧?””
而2不睡,指的是作息:中午不睡太多,晚上不熬夜。俗话说,白露白露,阳收阳敛,中午11-13点,眯15-30分钟养神,睡多了“伤气”。
《内经》都说了“久卧伤气”;晚上更不能熬夜,9点到11点,是人体排毒最好时候,需要好好休息。年轻人看“血月”早早作好熬夜准备。
“1 不吃” 指的是不新鲜的螃蟹。白露正是螃蟹肥美的时候,“九月团脐十月尖”,不少人早就馋这口了。
但老人们反复强调,当天绝对不能吃不新鲜的螃蟹。清代《本草备要》里提到 “蟹性寒,遇天地之气变,其毒尤甚”,螃蟹一死,体内的组氨酸会分解成有毒的组胺,就算煮熟了也没用,吃了容易上吐下泻。加上白露时节还带着夏末的湿气,细菌繁殖快,不新鲜的螃蟹更危险。
其实,老人的“讲究”并不是没有道理。比如“躲血月”,医生告诉我们,月食期间,大气环流、磁场都有微弱变化,体弱的人,特别是婴幼儿,最怕风动,如果长时间处于户外,确实有可能头晕,也可能失眠。
不熬夜,是也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的,他说,白露,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较慢,熬夜就会破坏人体生物钟,降低人体的抵抗力,尤其是中老年人,本身睡眠就不太好,熬夜之后,就更不容易缓过来。
至于“不吃不新鲜的螃蟹”,更是饮食常识。市场监管部门当天下午还专门到海鲜市场张贴海报,指导市民如何挑选活蟹,看眼睛是否灵活,蟹爪是否有劲。“
老传统也是前人就总结出来的,吃螃蟹放点姜丝紫苏叶,既能去腥又能去寒,跟现在说的‘吃出来的健康’是一个道理。”
结尾
其实“3躲2不睡1不吃”的老“讲究”也好、“年轻”的熬夜赏月也好,都是热爱生活
——老人们想要“讲究”家人健康、年轻人想要抓住难得的机会去感受大自然天赐之美。
传统不是刻板、现代不是任性,就像白露之露乃是秋之“冷”和太阳“暖”的两相结合。
以后更多的节气与自然盛事相遇,愿我们能从老规矩中找到提示,在新选择中保持清醒,让传统与现代并肩而行,让日子有“仪式感”更有“安全感”吧。
毕竟,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守着规律,随着心动,就是最好的生活。
来源:爆点叨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