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入行那会儿觉得电工就是修灯换插座,现在干了五六年才知道这活儿门道多着呢。跟着师傅从最基础的开始学,每天带着工具包跑现场,慢慢摸出不少门道。前些日子处理了个配电箱故障,要是没学那套三相电检测方法,非得出大篓子不可。
电工日常那些事儿——从学徒到专家的真实经历和技术冷知识
刚入行那会儿觉得电工就是修灯换插座,现在干了五六年才知道这活儿门道多着呢。跟着师傅从最基础的开始学,每天带着工具包跑现场,慢慢摸出不少门道。前些日子处理了个配电箱故障,要是没学那套三相电检测方法,非得出大篓子不可。
现在每个月还得参加培训,公司老给发新资料。比如最近学的怎么给电缆接头防水,光看图纸觉得简单,实际操作发现差一毫米都不行。有次下雨天户外线路短路,就是因为接头封得不够严实,淋水后全黑了。师傅说这行要记住,细节决定一切。
前阵子公司换了新仪器,红外测温仪跟CAD软件能联动。其实原理不复杂,就是用设备扫描完电路温度,数据直接传到电脑画图。以前得人工记数据,现在看着热力图就能知道哪儿有问题。不过老工人还是更相信手动测量,说机器偶尔会出错。
安全防护现在管得特别严。工地开工前必须做静电释放测试,戴的绝缘手套每个月都要测一次耐压值。上个月有个新手没注意这点,手套漏电差点受伤。现在大家进工地第一件事就是去测试台打卡,像上班打卡机似的。
修过最复杂的活儿是某商场的断路器总跳闸。按常规法子检查了五六遍都没发现问题,后来用新规标准里的算法重新计算负荷,才发现是新上了几台空调导致三相不平衡。调整后立马好了,后来发现新规里确实加了这条款,早看就好了。
有次帮医院修电路,那里的配电系统跟普通区别大。不仅要防电磁干扰,连线路走向都有特殊要求。比如CT室附近线路必须用屏蔽线,稍微错一点都会影响设备。医生说之前因为线路问题耽误检查,差点出医疗事故。
最近接触了些新能源的东西,像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电池。厂家培训时讲了不少避坑技巧,比如装逆变器时必须按谐波曲线调整参数,不然会烧坏元件。有个同行不听劝,直接按老方法安装,结果设备用了半年就坏了。
修过的极寒环境设备全靠经验。去年冬天去北方修风电场,零下30度工具都僵住。后来发现得提前给螺丝刀贴加热膜,不然根本拧不开螺丝。现在公司专门买了防冻工具包,还教我们怎么改装现有工具。
有时候觉得这行技术更新太快。刚学会的焊接方法,过几个月就出新工艺。不过也挺好,逼着人一直学。前几天用手机APP远程指导客户排查故障,人家还以为我有什么特异功能,其实也就是根据系统提示一步步来的。
现在带徒弟的时候,会先把安全防护说透。比如测电笔用前必须在有电处验证,绝缘靴每次穿前捏捏有没有裂纹。有次我带的小王嫌麻烦,结果被电麻了手指,现在天天提醒别人这事。
工具越用越讲究。以前以为万用表随便买个便宜的就行,后来发现差价主要在精度和寿命上。现在用的进口表,虽然贵但不容易出数据误差。有次排查故障三天找不到原因,换个表一测就发现问题在毫安级差异上。
修过最离谱的故障是用户自己接的线路,强弱电信号线搅在一起。结果电视信号老有问题,折腾半天才发现电源线串扰信号线。后来按新规间距重走线,现在他们家电视信号比以前还稳。
最近几年机器人巡检开始普及。公司买了几个小机器,能自动检查柜内温度和湿度。虽然还是得人盯着屏幕,但至少不用天天爬高上低。不过机器也有毛病,有次识别错误把正常发热当故障报警。
现在考高级证书,得把理论和实操都过一遍。比如故障诊断要会画逻辑图,就像解数学题要有步骤。上次考试有一题问断路器拒动可能原因,记得大纲里提过12种情况,刚好碰上几个常见选项,蒙对了。
这活儿得慢慢来,哪天不学习就容易出错。现在每天下班还会看会儿网课,有时候看外国同行的视频,也能学到些新绝招。比如那个德国师傅教的电缆熔接绝招,成功率比我们高很多。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