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地质力学学报》创刊三十周年好文章回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1 10:00 1

摘要:《地质力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95年,其前身是李四光先生于1959年创办的《地质力学丛刊》。《学报》以反映地质力学及相关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

编者按:《地质力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95年,其前身是李四光先生于1959年创办的《地质力学丛刊》。《学报》以反映地质力学及相关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

2025年是《学报》创刊30周年。30年来,我们始终与广大科研工作者相知相伴,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在业内同仁与研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学报》逐步构建起集期刊、媒体传播矩阵、品牌活动、行业研究为一体的科技传播与媒体融合平台,不断为地球科学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值此华诞,《学报》策划推出创刊好文章回顾系列,以中国知网引用量排名挑选优秀文章,温故知新,承前继后。之前推出上篇《地质力学学报》创刊三十周年好文章回顾,本次推出下篇,为引用量排名前11—20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下载及转发。

1 关于秦岭造山带

作者:张国伟;郭安林;董云鹏;姚安平

出版时间: 2019-10-15

关键词: 板块复合造山;陆内造山;大陆构造与流变学;地球动力学

摘要: 纪念老一代地球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思考地球科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创新发展。文章以秦岭造山带为例思考大陆复合造山及其动力学,认知概括秦岭造山带基本属性与特质,探索认识中小多板块多期洋陆俯冲造山—陆-陆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板块复合造山,并又强烈叠加复合陆内造山,造成复杂组成与结构,形成立交桥式四维流变学分层的多层非耦合动态演化的大陆复合造山带模型,及其新的演化趋势动态和构成国家人类需求的成矿成藏物质财富与宜居的地表系统环境等,期望前瞻探索认知地球发展的未来。文章还就秦岭造山带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共求新的探索研究发展。期盼学习李四光先生学术理论精华,尤其在深化发展板块构造,探索认知大陆构造与动力学方面,创新发展地质力学,以宇宙太阳系视野探索地球动力学,推动大地构造新发展。

扫码阅读文章全文

2 汶川地震内外动力耦合及灾害实例

作者:张永双;石菊松;孙萍;姚鑫

出版时间: 2009-06-15

关键词: 汶川地震;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地质灾害;地震滑坡

摘要: 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是地质灾害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种作用,但是,以往的地质灾害研究偏重于外动力作用,对于外动力与内动力耦合作用的形式,由于缺少直观的实例,只能根据经验感觉进行判断和定性的研究。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在给人们带来灾难和损失的同时,也给人们认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形式提供了机会。本文在龙门山地区地震地质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山区地震地质灾害形成过程中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活动断裂和风化作用的耦合、岩土体结构与变形破坏形式的耦合、地震力与地形地貌的耦合以及地震力与地下水的耦合等。采用实例剖析了地震滑坡形成过程中各种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认识地震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发育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扫码阅读文章全文

3 区域成矿与矿田构造研究——构建成矿构造体系

作者:陈宣华;陈正乐;杨农

出版时间: 2009-03-15

关键词: 构造;成矿;成矿构造体系;地质力学

摘要: 构造与成矿具有密不可分的动态耦合关系。构造应力场和构造运动控制了成矿作用。不同形式的构造,如断裂、褶皱、韧性剪切带和壳幔构造等,对成矿作用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构造体系具有多级控矿的规律。构造体系与成矿系统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成矿构造体系。全球具有多个巨型成矿构造体系,包括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大洋脊-大陆裂谷和克拉通等巨型成矿构造体系。成矿构造体系的构建,是区域成矿规律与矿田构造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扫码阅读文章全文

4 四川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

作者:张永双;雷伟志;石菊松;吴树仁;王献礼

出版时间: 2008-06-15

关键词: 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滑坡;堰塞湖

摘要: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特别是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本文主要报道了四川境内震中附近几个重灾山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初步调查成果,简要论述了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和沙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提出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某些发育规律方面一些认识和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灾后重建和高烈度区城镇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扫码阅读文章全文

5 江西省相山铀矿田成矿模式探讨

作者:邵飞;陈晓明;徐恒力;黄辉明;唐相生;邹茂卿;何晓梅;李梅

出版时间: 2008-03-15

关键词: 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溶液来源;成矿物质迁移;成矿模式;相山铀矿田

摘要: 本文在阐述相山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溶液来源及成矿物质迁移途径,建立了相山矿田铀成矿模式。认为相山矿田铀成矿是受区域地质背景控制的特定时空域内的客观产物,区域富铀地层是成矿的物质基础,成矿溶液源自岩浆水和混入的雨水,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迁移的载体。铀成矿模式强调了火山岩成岩过程是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孕育了相山火山盆地50Ma的成矿过程,流体降温、浓缩、混合等成矿机制的耦合,促使了铀沉淀、成矿。

扫码阅读文章全文

6 滑坡监测的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

作者:周平根

出版时间: 2004-03-28

关键词: 滑坡;影响因素;监测指标;监测技术;宝塔滑坡

摘要: 滑坡监测目的:了解和掌握滑坡体的演变过程,及时捕捉崩滑灾害的特征信息,为崩塌滑坡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滑坡监测指标包括地质宏观形迹监测、地面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诱发因素监测、水压力监测和滑坡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监测等。滑坡监测技术方法通常有地面宏观形迹的简易观测、地面仪器监测、空间遥测和遥感监测、综合的实时监测预报系统等。论文还介绍了宝塔滑坡监测系统实例。

扫码阅读文章全文

7 承压水底板突水失稳过程的数值模型初探

作者:杨天鸿,唐春安,刘红元,朱万成,冯启言

出版时间: 2003-09-28

关键词: 底板突水;数值模拟;破裂失稳过程;渗流与应力耦合

摘要: 利用自行开发的岩石破裂过程渗流与应力耦合分析系统F RFPA2D,对承压水底板破裂失稳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这个数值模型中,材料在开裂破坏过程中流体压力传递通过单元渗流 损伤耦合迭代来实现。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承压水底板失稳的机理,对承压水底板的突水部位的预测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与实际基本一致的结果,说明了F RFPA2D作为一种新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用来研究承压水底板突水问题。

扫码阅读文章全文

8 华北北部中新生代构造体制的转换过程

作者:马寅生,崔盛芹,赵越,曾庆利,吴满路

出版时间: 2002-03-28

关键词: 构造体制;挤压作用;伸展作用;华北北部

摘要: 华北北部位于古亚洲和太平洋两大全球性构造域的交叠部位 ,其中新生代断裂演化、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和盆地演化的地质事实显示华北北部中新生代存在 5个挤压作用时期。自老至新为 :①中三叠世末挤压期 (老虎沟组或杏石口组前挤压期 ,峰值年龄≥ 2 1 5Ma) ;②早侏罗世末挤压期 (海房沟组或九龙山组前挤压期 ,峰值年龄≥ 1 78Ma) ;③晚侏罗世末挤压期 (义县组或东岭台组前挤压期 ,峰值年龄≥ 1 3 5Ma) ;④晚白垩世末挤压期 (古近系前挤压期 ,峰值年龄 65Ma) ;⑤古近纪末挤压期 (新近纪前挤压期 ,峰值年龄 2 5Ma)。 5个挤压期在时间上相对较短 ,并为 6个时间较长 ,构造运动相对和缓或伸展的成盆沉积期一一隔开。 6个成盆沉积期包括 :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其中 ,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具有明显的伸展作用特征。也就是说 ,华北北部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在前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克拉通内 (陆内或板内 )成盆沉积与挤压变形的交替演化过程 ,在这一构造演化过程中 ,挤压作用和伸展作用均占有重要位置 ,总体来讲 ,挤压作用由强变弱 ,伸展作用由弱变强。伸展作用持续的时间长 ,挤压作用持续时间则相对较短。挤

扫码阅读文章全文

9 甘肃西峰晚第三纪红粘土的化学组成及化学风化特征

作者:陈旸,陈骏,刘连文

出版时间: 2001-06-28

关键词: 红粘土;化学组成;化学风化

摘要: 通过对甘肃西峰红粘土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 ,发现其碳酸盐含量较高 ,而Si、Al、Fe等元素含量相对较低。为消除碳酸盐的影响 ,样品经酸溶处理后其化学组成十分均一 ,反映物质来源的一致性。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分布形式揭示出红粘土与第四纪黄土 -古土壤风成成因的相似性。研究表明 ,红粘土的化学风化尚处于脱Ca、Na为主的早期阶段 ;CIA值和酸不溶物中的Na K比及Rb Sr比参数一致地指示了红粘土化学风化程度高于第四纪的黄土和古土壤 ,反映出晚第三纪以来黄土高原的气候由相对温暖湿润向第四纪逐渐变干变冷演化的总趋势。

扫码阅读文章全文

10 煤岩流变模型与地表二次沉陷研究

作者:吴立新,王金庄,孟顺利

出版时间: 1997-09-28

关键词: 煤岩;流变;理论模型;经验公式;开采沉陷

摘要: 通过流变实验研究发现,煤岩流变具有低流变系数和高蠕变门槛值特征,并符合对数型经验公式和修正的伯格斯理论模型。作者以河北峰峰矿区为例,求出了各级应力水平下煤岩流变经验公式的典型参数集,并结合峰峰二矿工业广场建筑物下条带开采地表沉陷实例进行了分析。

扫码阅读文章全文

来源:地质力学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