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交通厅联合多部门对包鄂榆高铁包鄂段展开现场踏勘。这条连接包头、鄂尔多斯与陕西榆林的高铁,曾因出资争议“销声匿迹”近三年,踏勘动作让沿线民众看到希望,但从现实条件看,真正开工仍有不少坎。
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交通厅联合多部门对包鄂榆高铁包鄂段展开现场踏勘。这条连接包头、鄂尔多斯与陕西榆林的高铁,曾因出资争议“销声匿迹”近三年,踏勘动作让沿线民众看到希望,但从现实条件看,真正开工仍有不少坎。
“陕西那边延榆高铁都铺轨了,咱们这边才刚踏勘,等得人着急。”有网友感慨。另一位网友提到,包头到西安现在开车得绕路8小时,高铁通了能省一半时间,“物流成本降下来,企业才能留得住”。
踏勘是项目推进的关键一步。通常来说,踏勘意味着项目进入可行性研究深化阶段,后续要开展线路优化、地质评估等工作。但踏勘不代表马上开工,从踏勘到正式动工,少则半年,多则数年,核心还得看资金能不能落定。这条高铁全长277公里,内蒙古境内占180.3公里,按当前高铁建设成本算,单公里造价超1.5亿元,内蒙古至少要承担200多亿资金。这笔钱从哪来,一直是绕不开的难题。
内蒙古近年推行强首府战略,资源持续向呼和浩特倾斜。2024年全区财政支出中,呼和浩特占比达35%,包头、鄂尔多斯虽经济总量靠前,但省级财政对高铁这类跨区域项目的支持力度有限。反观陕西榆林,作为能源大市,2024年财政收入超800亿元,延榆高铁建设中,榆林直接垫付国家和省级资金缺口,这才有了快速推进的底气。两地财政能力的差距,直接反映在项目进度上。
包鄂榆高铁不是普通支线。它是国家包海通道的重要一段,北接包头、呼和浩特,南连西安、重庆,一旦贯通,内蒙古西部将接入全国高铁网。这样的国家战略项目,为何还会卡壳?关键在地方配套资金。兰新高铁建设时,甘肃、青海通过申请国家专项债、铁路建设基金等方式,补足了地方出资部分,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内蒙古若能借鉴这种跨省协调机制,争取国家更多补助,同时引导包头、鄂尔多斯以土地入股、沿线资源开发等方式参与,资金压力或能缓解。
内蒙古的顾虑不难理解。高铁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而能源产业仍是财政主要来源,近年煤炭价格波动导致财政收入不稳定。地方政府担心资金投入后影响民生支出,这种谨慎可以理解,但长期搁置也会错失发展机遇。包头、鄂尔多斯的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产业,急需更快捷的物流通道对接中原市场,高铁不通,企业只能忍受更高的运输成本,竞争力自然受影响。
解决问题的关键,或许在“平衡”二字。强首府没错,但区域协调发展同样重要。包头、鄂尔多斯贡献了全区40%的GDP,却长期面临交通短板,这种资源分配失衡需要调整。跨省合作也得更主动,陕西已多次表态愿与内蒙古共推项目,内蒙古若能拿出更积极的资金方案,两地联手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项目进度或许能加快。
这条高铁牵动多少人的心?你觉得还得等多久?
来源:灿烂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