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8 07:02 3

摘要: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魅力,接受文化熏陶。随着“奔县游”的兴起,中小博物馆逐渐成为地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在传承地域特色文化、活化地域文明基因、构建地方文化认同等方面,中小博物馆具有独特价值。

转自:中国旅游报

□ 张慧英 游扬乐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魅力,接受文化熏陶。随着“奔县游”的兴起,中小博物馆逐渐成为地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在传承地域特色文化、活化地域文明基因、构建地方文化认同等方面,中小博物馆具有独特价值。

当前,公众期待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得更具交互性的文化体验。然而,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一些中小博物馆受到资源、技术与人才三方面的局限,其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同时,中西部博物馆与东部发达地区博物馆的数字化鸿沟持续扩大,进一步加剧了发展不平衡。

在此背景下,馆校共建等机制为破解中小博物馆发展困局提供了思路。馆校合作绝非简单的资源置换,而是构建起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共生系统。从教育维度看,博物馆将文物数字资源转化为模块化教学素材,让古籍修复影像资料等变身历史教学的动态教具,实现“让文物开口说话”的教育转化。对于博物馆而言,与学校的合作能为其注入新的活力,高校的科研力量能针对性地解决中小博物馆的技术痛点,助力博物馆开展深层次的文物研究,推动学术成果转化。高校的智慧资源与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形成“双螺旋”结构,不仅可以激活存量文物的当代价值,而且可以培育出数字文博新业态,为中小博物馆的转型升级提供原生动力。然而,要实现这一模式的规模化推广,仍需系统性制度设计与技术创新支撑。

构建多类型馆校协同机制

目前,以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头部博物馆已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而一些中小博物馆却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与技术落后问题。为弥合这一数字鸿沟,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推动“双一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中小博物馆携手,成立合作联盟,全力攻克文物高精度建模、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整个行业的数字化升级奠定技术根基。其次,依托地方应用型高校力量,建立区域性数字文博中心,为中小博物馆提供标准化数字资源包与开源工具库,方便博物馆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最后,联动职业院校,按照博物馆实际需求,订单式培养设备运维人才,确保数字化设备能正常稳定运行。这种从技术研发到成果应用的联动,能让高校先进的算法技术模型与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实现云端对接。

创新双师型人才共育体系

中小博物馆数字化转型面临人才短缺困境,懂技术、懂文博、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产教融合发展。为此,可构建全新共育体系,建立“博物馆课堂+高校实验室+企业项目”的三维培养矩阵,提升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水平,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学校可与博物馆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兼顾文博知识与数字化实操技能。教学中可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如组织学生参与博物馆线上展览搭建项目,从展品数字化采集到虚拟展厅布局全程实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项目成果经评估后可直接应用于博物馆实践,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动力。打造“双导师”队伍,校内导师授理论,校外导师传实践,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博物馆开展文物数字化实践,掌握数据处理、数字展示等核心技能,促进学生就业与行业发展。实施“企业派驻+馆员实习”双向交流机制,将企馆合作纳入年度考核,安排科技企业技术人员驻馆指导,选派中小博物馆馆员到标杆机构实习,接受全面的数字技能培训,提升数字化水平。这种模式可以为中小博物馆定向输送数字化专业人才,推动其数字化转型。

促进数字文博云共享

为打破中小博物馆数字化资源流通壁垒,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建议搭建全国性数字文博云共享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精准锚定文物数字资源的所有权与版权信息,确保资源归属清晰、流转可追溯,从技术上解决中小博物馆对资源外流和版权失控的担忧。中小博物馆将馆藏文物数字化成果上传至平台,其他机构调用资源时,按智能合约规则自动向文物所属馆支付版权费,拓宽中小博物馆的收入渠道和自我造血能力。这既保护博物馆的知识产权,又为其创造经济收益。另外,可设立“数字资源互鉴计划”,打破门户限制,通力协作,由头部博物馆专家提供指导,推动“一带一”或“多带多”跨馆联合项目开发。鼓励各地博物馆围绕特定文化主题,联合开展文物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如多家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小博物馆汇集各自相关藏品数字化资源,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文物数字展”,形成远超单体馆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这种跨区域合作不仅能整合分散的文物资源,还能形成规模效应,提升文化影响力。通过这些举措,可以盘活欠发达地区博物馆的文化资产,使其数字化成果有机会被全国乃至全球看见和使用,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文物数字资源共享与价值流通体系,最终实现文化资源由地域性占有向创造性共享的范式转变。

打造数字化文创生态链

大量文物数字资源因缺乏系统化的开发机制,难以形成从数字展示到文化消费的价值闭环。中小博物馆在数字化转型中普遍面临“重技术投入、轻价值转化”的发展瓶颈,这种困境本质上源于数字化生态链的断裂。中小博物馆既缺乏专业的数字IP开发能力,又难以打通多元化的商业运营渠道,导致珍贵的文化资源长期处于“沉睡”状态。构建层级化的数字文创开发体系是破局关键。在基础开发层面,跳出传统“纪念品商店”思维,以数字化为引擎,借助先进技术对文物元素进行标准化提取与解构,形成可商用的数字素材库。在创新研发层面,搭建博物馆与科技企业、文创机构的协同平台,通过跨界融合实现文物数字资源的创意转化,开发互动性强、传播度高的文化产品。在运营层面,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价值网络,既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推出数字文创产品,也可以在线下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同时探索数字IP授权等多元商业模式。数字化文创生态的构建不仅能为博物馆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更能反哺文物保护与学术研究工作。将文创收益按比例投入文物保护,可缓解中小博物馆的资金压力。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数字资源与用户交互数据,还能为展览策划与文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将数字文创与地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能够打造全新的文化消费场景,让文物数字资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实现文化价值向市场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创造性转化,为博物馆注入持久活力。

中小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是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无论是多类型馆校协同、双师型人才培育,还是数字资源共享与文创生态构建,其核心都在于打破发展壁垒、释放文化价值。只有以系统性思维推动技术、人才与产业的协同创新,构建可持续的数字化发展体系,才能让中小博物馆在数字化浪潮中突破困境,既守护好地域文化根脉,又开拓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真正实现从“文物仓库”到“文化新地标”的华丽蜕变。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