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俄乌战争开始,西方媒体给俄罗斯军队的将军们封上许多绰号,其中苏罗维金将军被称为“末日将军”。根据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在2025年3月29日报道中的爆料:原来在2022年10月时,美国情报部门偷听到苏罗维金将军的一段对话,他准备使用核武器阻止乌克兰人越过第聂伯
自俄乌战争开始,西方媒体给俄罗斯军队的将军们封上许多绰号,其中苏罗维金将军被称为“末日将军”。根据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在2025年3月29日报道中的爆料:原来在2022年10月时,美国情报部门偷听到苏罗维金将军的一段对话,他准备使用核武器阻止乌克兰人越过第聂伯河进入克里米亚。美国情报机构估计,俄罗斯军队当时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从5-10%急剧上升到50%。
苏罗维金将军被称为“末日将军”
苏罗维金将军一直被西方媒体列为“狠人”之一,他参加过车臣和叙利亚战争,作战风格就是“对敌人从来不手软”,所采用的战术,可以简化为:炸炸炸!杀杀杀!他在出任俄罗斯的前线总指挥后,马上对乌克兰纵深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持续打击,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又传出启动核战模式,直接让西方媒体集体“心跳加速”。但是,战局发展并没有西方预期一样发展,最终没有出现俄罗斯需要使用核武器的局面,让世界免于一场核灾难。
俄乌战局一度进入到“核战前夜”时刻
苏罗维金将军没有真正地使用核武器,成为名副其实的“末日将军”,但是在他的指挥下,俄罗斯军队取得不小的成就,打得敌军胆寒,让北约闻之忌惮。
2022年6月时,乌克兰使用美国援助的“海马斯”火箭炮打击安东诺夫斯基大桥,经过多次攻击,造成桥面多处破损,最终无法通行,从而切断连接南北赫尔松的主要补给线。当时数万俄罗斯军队正在北赫尔松地区作战,由于补给线出现问题,北赫尔松地区的平民和俄军都陷入物资供应危机。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对此评论,乌克兰可能抓住了“改变游戏规则,打击俄罗斯人的最佳机会”,或是引发更大战争的最佳机会。
苏罗维金与时任俄防长绍伊古
这个时候,苏罗维金没有为了面子坚持打下去,反而在国内面临的巨大压力下,下令北赫尔松地区的部队撤过第聂伯河,放弃整个西岸地区。宁可沦为罪人,独自一人承担失败的责任。在当年10月份,开始对北赫尔松的平民进行撤离工作。2022年11月9日,俄军正式从北赫尔松撤军。
苏罗维金成功组织了一次“战略撤退”,北赫尔松的俄军部队完整撤退,组织了至少3万大军的撤离,并保证没有进一步损失,这个难度相当大,但是他成功了。这次撤军对俄罗斯军队实际相当有利,保留了装备和人员,撤下的部队被重新派往其他更需要支援的地方。
俄军的撤退并不是溃败,相反保留了有生力量
美国情报部门估计,大约有3万人左右俄罗斯军队成功撤离,虽说丢了面子,但是保住了3万家底。美国媒体《纽约时报》承认,这一仗本来可以成为乌克兰给予俄罗斯军队决定性打击的最佳机会,但是从没有实现,乌克兰军队只是进入被放弃的赫尔松,占领了第聂伯河西岸,随后就因缺乏弹药,进攻被迫停止,完全没有达到作战的目标。
苏洛维金指挥得当
苏罗维金将军在赫尔松的撤退,在战略上相当成功,随后俄罗斯军队就面临乌克兰大规模进攻,当时乌克兰信心大涨,按美国媒体《纽约时报》的说法,2023年的反攻将是战争的“最后一次”,乌克兰将宣布彻底胜利,或者普京被迫寻求和平。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时称:“我们将会赢得整个战争”,但是整个反攻计划并不顺利,最终的事情证明一切美好预期都破产了。
当时乌克兰并不具备进行大反攻的条件,尤其是想要攻入克里米亚半岛的计划是行不通的,当时更合理的选择应为,暂停。如果乌克兰人用下一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建设和训练新的旅,他们将更有利于战斗到梅利托波尔。
结果乌克兰的仓促反攻,损失的更多
放弃大反攻主张被拒绝,乌克兰花费数月时间进行大反攻的准备,实际准备一点也不顺利。乌克兰军队抱怨没有收到足够的军事援助,计划训练的部队也不够强大,巴赫穆特之战更消耗了乌克兰部队的有生力量。最终乌克兰的反攻行动没有按计划来,实际兵力不足,原计划投入的兵力被分散,而且是一头撞到俄军的“铜墙铁壁”之上。
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在这篇长篇报告中,大谈乌克兰与美国及其他盟友,在乌克兰军队大反攻问题上的争执情况,双方不是在合作,而是进行争吵,存在许多问题。
最终证明,俄罗斯的防御策略是起到关键性效果的
苏罗维金将军成功组织撤退,也完成了防御准备,最终乌克兰的军事力量被消耗殆尽了,失去反败为胜的机会。他让西方媒体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乌克兰要输掉战争了。
来源:麦田军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