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有既不看京剧也反感旧剧,并且还骂梅兰芳的鲁迅,也有表态时慷慨陈词反对旧戏,却偷偷去看戏的文化人胡适。当然还有一些文化人也不喜欢京剧,这些人他们主要是思想中,受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影响而对旧剧有很大偏见。
民国时期,由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当时很多的文化人都不怎么喜欢京剧,他们观念里认为京剧属于旧的文化,不如西方文明戏剧高明。
比如有既不看京剧也反感旧剧,并且还骂梅兰芳的鲁迅,也有表态时慷慨陈词反对旧戏,却偷偷去看戏的文化人胡适。当然还有一些文化人也不喜欢京剧,这些人他们主要是思想中,受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影响而对旧剧有很大偏见。
但当时还是有很大一批文化人痴迷喜爱京剧,比如国画大师张大千、作家老舍、梁实秋、徐志摩、文化人陆小曼、张恨水、张伯驹、俞平伯等等,那么这些人里郁达夫算是很喜爱京剧的一位文化人了。
郁达夫
郁达夫对京剧的态度那就是痴迷和热爱,他虽然也是新文化运动启蒙人,但他却对京剧非常喜欢,且身体力行地宣传提倡,并且他还在海外积极推广京剧,他认为京剧不是文化糟粕,是高明的艺术,是精神享受!
二十年代,郁达夫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就是很著名的“京戏迷”,他把看戏视为课余生活中富有奇妙美感的一大精神享受。他爱凑热闹,凡碰上有 “义演”“堂会” 和 “封箱” 戏的机会,闻风必至。
当然,他不止爱看,还身体力行地宣传京剧,他对京剧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个人兴趣上,还体现在他通过京剧宣传爱国和抗日的思想。他曾与鲁迅讨论过改良京剧以宣传抗日的想法,但鲁迅对此极其不认同!并且表示出非常的不屑和反对,但郁达夫对此持开放态度。这不仅仅是他的个人兴趣爱好,他还将这种兴趣与爱国、抗日、救亡大局关联在一起,通过海外活动积极推广京剧,为传播京剧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从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出他对京剧的喜爱,如《薄奠》中对京剧锣鼓声的描写,以及《迷羊》中以唱京剧的女演员作为女主人公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对京剧的心态。
郁达夫在北大任教期间,经常去看京剧,甚至在戏院里因为舍不得错过任何一句戏而宁愿憋尿也不愿离开座位,在他写的一篇《看京戏的回忆》的文章中,他是这样描述的:
“有一次黎守卿于元旦日,在总统府宴客堂会戏,我自元旦午后六时起,直听到了第二天的早晨九时,戏目很长,而北平的全数名伶,一个也不漏地都被招请了去。”
这一段描述颇有历史以及文献价值,因为他的描述,让我们知道,那时候,戏居然会演那么长的时间!他说他从元旦的午后六时起,就开始看,直听到第二天的早晨九点!我的天,这是看了半天一夜啊,那么中间没去睡觉吗?饿不饿?喝不喝水?累不累,累了去哪里休息,当然,这些他都没有写,估计就是一直在看,毕竟是人家总统府的宴会,想是有吃有喝待遇也不会差。
但又有一个问题,台下看了半天一夜,那台上是不是也演了半天一夜,他说他看到早上九点,九点以后他走了还是戏演完了,那么如果只是他走了,那么戏应该还在演,可想那时候的艺人多辛苦吧,怪不得今天京剧那些开着工资的演员骂郭德纲呢,某种意义上讲,郭德纲也在砸今天这种舒服的“大锅饭”,是啊,今天的演员虽然挣得少,但多舒服啊,那是过去的艺人真的不能比的啊。
郁达夫所以喜欢痴迷旧剧,也和他看过很多好戏终身难忘有关系,那么为什么宁可憋尿也不愿意离席,那就是台上名家荟萃,演的太精彩了!
梅兰芳演《四郎探母》
他是这样描写的:“譬如那一晚的重头戏之一的《四郎探母》带“回令”,主演者是梅畹华与余叔岩,萧后是陈德琳,六郎是小培,关官是马福禄,丫鬟是诸茹香,宗保是朱素云。这不是我理想中的编制,想当年同时在参加这堂会的人,现在未死的总还很多,是可以替我作证明的。
我的看京戏,当以这一次最为美满,弄得小便很急,也不愿意站起来走开,一则恐怕座位被人抢去,二则也怕失掉了听一句戏的机会。”
你看,戏好,连尿都憋着怕落下每一分每一秒的精彩片段,现在有人说什么京剧今天没人看,就是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重生也没人看,那时你臆断的,一个张火丁都能让很多喜欢看戏的人坐飞机去追着看,如果这些大师重活,怕是你抢票都没机会呢!说来倒去,还是你今天的艺人本事玩意儿不行,你想糊弄观众,可惜观众火眼金睛不买账!
在这篇文章中他还描述了一次看名家合作反串戏,梅兰芳还反串过黑头,这确实很新鲜,吴小如先生就说,他写梅兰芳反串李逵有人不相信,郁达夫亲眼看见过,所以有些人他没看见的他就不相信,他不信他就骂你胡扯,所以,这样的人眼盲心穷过去有现在更多。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