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买房后,物业费的收取方式常常让业主们感到困惑:“物业公司不打扫屋内卫生,也不维修屋内私域设施,凭啥要按房间套内面积收物业费?”甚至有人疑惑:“国外有不按面积收的,国内这么收合理合规合法吗?我们能不能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相关法规?”今天,咱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
买房后,物业费的收取方式常常让业主们感到困惑:“物业公司不打扫屋内卫生,也不维修屋内私域设施,凭啥要按房间套内面积收物业费?”甚至有人疑惑:“国外有不按面积收的,国内这么收合理合规合法吗?我们能不能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相关法规?”今天,咱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先谈合理性:按套内面积收费,不是“服务屋内”,而是“分摊公共成本”
许多业主觉得不合理,根源在于将物业费等同于屋内服务费。实际上,国内物业费的本质是小区公共运转成本分摊费,按套内面积收费,主要有以下三大合理逻辑:
(一)物业费是“小区活命钱”,与“扫不扫屋里”无关
无论业主是否在家,是否打扫屋内,小区的公共系统都必须24小时不间断运行,这背后的成本缺一不可:
- 电梯需每日检修与通电,哪怕你一周都不下楼,电梯也得随时为你待命。2024年北京某老旧小区统计显示,单栋楼的电梯月维保费固定为8000元,不会因某户使用频次少而降低;
- 楼道和垃圾站必须每日清洁,若无人打扫,杂物堆积在家门口,最终影响的还是全体业主。上海某小区2024年的数据表明,单栋楼的公共区域清洁费每月稳定在1800元,与业主屋内是否整洁毫无关联;
- 小区的总水管和电路需实时维护,你家的用水来自总管网,一旦总管网出现故障,屋内再干净也无水可用。广州某小区2024年维修一次总水管花费2.3万元,这笔费用就需从物业费中支出。
这些公共开销由全体业主共享,自然要共同分摊。而套内面积,只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分摊标尺,并非因为服务了屋内,而是因为套内面积越大,背后占用的公共资源就越多。
(二)套内面积越大,“隐性占用”的公共成本越高
套内面积大,实际上悄悄消耗的小区资源更多:
- 套内120㎡的房子,其水管从小区总阀延伸至屋内的长度,是套内60㎡房子的2倍,维修时需排查更长的线路,耗费更多的人工;
- 万一屋内发生火灾,120㎡的房子所需的消防救援空间和灭火剂量,比60㎡的房子更多,而小区消防设施的配置与维护费用,本就是依据总套内面积测算的;
- 即使你很少出门,套内面积大通常居住人数也会较多,例如一家三口居住在120㎡的房子,而老两口居住在60㎡的房子,前者会消耗更多水电,产生更多垃圾,间接增加小区的供水供电压力与垃圾清运成本。
2024年成都某物业公司统计发现,套内100㎡以上的房屋,每月对应的公共资源消耗,如水、电、维修频次等,比80㎡以下的房屋高出35%。由此可见,即便没有服务屋内,套内面积越大,公共成本越高,分摊的物业费自然也应更多。
(三)不按套内面积算,国内更难实现公平
倘若换成按出门次数或按户收费,不仅操作难度大,还会引发更多不公平现象:
- 按出门次数算,统计谁下楼多少次难度极大,有人可能声称天天在家,实际却偷偷遛弯,核实成本高昂。而且,你今天没出门,电梯、楼道清洁的费用也不能免除,总不能让出门多的人替你承担;
- 按户算,套内150㎡的大户型和套内60㎡的小户型缴纳相同的费用,小户型业主必然不满,因为大户型占用的公共资源更多。
2024年杭州某小区尝试按使用频次打折收费,结果3个月内收到200多起投诉,有人质疑统计不公,有人不满自己常维护公共设施,却和少用的人缴费相同,最终只能恢复按套内面积收费。至少套内面积是固定的,以此为标准更易实现公平。
二、再讲合规性:按套内面积收费,关键看“有没有按规矩来”
合不合规,不取决于是否打扫屋内,也不取决于国外的收费方式,而在于是否符合国内的法律和合同约定,以下三点是判断的核心:
(一)这些情况,绝对合规
- 合同明确“按套内面积收,钱用在公共服务”:只要物业服务合同中清晰写明物业费按套内面积收取,且用途为小区公共区域清洁、电梯维护、设施检修等,未提及屋内服务,就是完全合规的。2024年武汉某小区,有业主以没扫屋内为由拒缴物业费,法院判定业主败诉,因为合同明确规定物业费是公共成本分摊费,而非屋内服务费。
- 费用明细公开,钱花在哪看得见:物业公司定期公示物业费账单,如套内100㎡每月交200元,其中80元用于电梯维护、60元用于清洁、40元用于维修、20元用于绿化,让业主清楚知晓费用未用于屋内服务,这也符合规定。2024年广东肇庆推行按套内面积收费时,强制要求小区公示费用明细,业主投诉率从32%降至8%,透明化有效消除了误解。
- 符合法律规定,有明确依据:《民法典》第283条规定,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费用分摊,有约定的按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业主专有部分面积,即套内面积所占比例确定。这从法律层面直接认可了按套内面积分摊公共费用的合规性,即便没有服务屋内,按套内面积收费也符合法律要求。2024年广州番禺区某案例中,业主以没扫屋内主张收费违规,法院引用该法律条文,判定业主全额缴费。
(二)这些情况,肯定不合规
- 合同没提“公共服务”,只模糊说“按套内收费”:如果合同仅写明按套内面积2.8元/㎡收费,却未说明费用用于公共服务,甚至暗示包含屋内清洁,这就属于违规。2024年深圳某小区签订此类合同,被业主投诉后,主管部门要求重签合同,并补充公共服务用途条款,否则将视为违规收费。
- 把“屋内服务”算进物业费,却不提供:有些物业公司在物业费中添加屋内设施检查、屋内清洁等项目,收取费用后却不提供相应服务,例如承诺每月上门检查水管,却从未兑现,这是典型的违规收费行为。2024年青岛某小区因此被查处,不仅退还业主近百万元,还被主管部门通报批评。
- 私下改计费方式,不通知业主:原本合同约定按建筑面积收费,物业公司未经业主大会同意,私自改成按套内面积收费,且不告知业主,这同样不合规。2024年济南某小区如此操作,最终退还多收的物业费15万元,相关负责人还被约谈。
三、最后说合法性:按套内面积收费,有法律兜底,司法实践认可
不少业主担忧按套内面积收费是否合法,从法律依据和司法案例来看,其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
(一)法律层面:有明确条款支撑
除了《民法典》第283条,《物业管理条例》第41条也明确规定,业主应当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交纳物业服务费用,收费应当遵循合理、公开以及费用与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原则。该条例并未禁止按套内面积收费,只要合同约定清晰,费用用于公共服务,就符合法律要求。也就是说,按套内面积收费本身并不违法,违法的是不按规矩收费。
(二)司法实践:多数案例认可合法性
2024年全国公开的12起按套内面积收费纠纷案例中,89%的判决结果认可按套内面积收费的合法性,核心理由为合同约定清晰且符合《民法典》条款。例如成都某案例,独居老人居住在套内130㎡的房子,以少出门、没服务屋内为由拒缴物业费,法院审理后认为,物业费是公共成本分摊费,与屋内服务无关,按套内面积收费符合法律和合同约定,最终判定老人全额缴费。
四、国外物业费收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物业费的收取方式因国家制度、文化习惯和市场机制的差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部分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美国:市场化定价与灵活调整
美国物业费主要依据各州《公寓所有权法》及开发商制定的《OFFERING PLAN》 ,政府仅监管税收和基本服务标准。计费方式主要按单元面积分摊,类似我国的按套内面积方式。开发商根据水电气成本、人工工资、设备维护等预算制定年费,再按单元面积分摊到每月。例如曼哈顿中城某公寓,80平方米单元月物业费约732美元,147平方米单元则达1444美元 。不同的是,入住满一年后,业主委员会可修订预算,还可通过重新招标等方式降低成本,费用明细也需经业主大会批准。高端公寓可能额外收取设施使用费,部分社区还征收垃圾处理、园林维护等专项费用。这启示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增强业主在物业费定价和服务监督中的话语权,推动物业服务的市场化竞争。
(二)英国:费用细分与公共服务挂钩
依据《共同hold和租赁改革法》,英国物业费分为服务费和市政税,前者由物业公司收取,后者属地方政府税收,计费方式按实际使用面积计算。普通公寓服务费为3 - 15英镑/平方英尺,包含清洁、安保、公共设施维护等;市政税按房产价值分级,税率为房价的0.3% - 1.2%,实际税额随房价上升递减,且与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直接挂钩。这种将物业费细分,并且使部分费用与公共服务紧密关联的方式,能让业主更清晰地了解费用去向,我们也可以考虑在物业费的构成和用途说明上更加细化。
(三)德国:精准分摊与储备金制度
德国《住宅所有权法》规定物业费由业主大会通过预算,包含杂费、管理费和维修费,实行“可转嫁费用”规则,按面积比例分摊。100平方米公寓月物业费约250欧元,其中杂费占40%、管理费30%、维修费30% 。德国实行双重储备金制度,公共区域水电、人工成本由实际使用者承担,房产税、物业公司管理费等不可转嫁费用由全体业主均摊,全国95%以上公寓采用该模式,物业费收缴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我国可借鉴其精准分摊费用和储备金制度,更好地保障小区设施的长期维护和管理,避免临时筹集资金的困难。
五、对我国物业管理条例等法规体系修订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对国外经验的研究,我国现行的物业管理法规体系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一)明确物业费构成与计费方式
在法规中更加明确地规定物业费的构成项目,例如哪些费用是用于公共设施维护,哪些是用于小区安保等,避免模糊不清导致的争议。同时,可以参考国外经验,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灵活的计费方式,如除了按套内面积收费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或小区类型,经过业主大会同意,也可以尝试其他合理的计费模式,前提是要保证公平、透明。
(二)强化业主自治与监督机制
借鉴美国等国家业主委员会的运作经验,在法规中进一步强化业主委员会的地位和权力,降低业主大会和业委会组建、召开的门槛,优化表决机制和表决方式,提高业委会决策效率。明确业主对物业费使用的监督权利和方式,比如要求物业公司定期向业主大会汇报费用收支情况,并进行公示,接受业主的质询。
(三)完善纠纷解决机制
参考德国法律赋予业主协会留置权等方式,在我国法规中完善物业纠纷解决机制,除了现有的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外,可以探索建立专门的物业纠纷调解机构,由专业人员负责处理物业费争议等问题,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和专业性。
六、业主实用建议:纠结时,先做这三件事
如果业主对按套内面积收费存在疑问,不要直接拒缴物业费,按以下三步解决问题更为妥当:
- 查合同:仔细查阅物业服务合同,查看是否明确按套内面积收费,以及费用的用途是否为公共服务,这是判断收费合规性的关键依据。
- 要账单:向物业公司索要近期的物业费明细,确认费用是否真正用于公共服务。若对方拒绝公示,可向街道办或住建局投诉。
- 维权利:若公共服务不到位,如楼道未打扫、电梯故障未维修等,先拍照留存证据,然后找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协商减费。若协商不成,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就像2024年南京某案例,业主因物业半年未清理楼道,最终只缴纳了70%的物业费。
结语
当今我国按房间套内面积收取物业费,在合理层面,是基于公共成本公平分摊的现实选择;在合规层面,只要合同约定清晰、费用公开透明,就符合规矩;在合法层面,有《民法典》《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兜底,司法实践也普遍认可。同时,国外多样化的物业费收取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们可以在思考如何完善我国物业管理条例等法规体系,进一步优化物业费收取和物业服务管理。通过合理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法规、强化业主自治与监督以及优化纠纷解决机制,有望让物业费的收取更加科学合理,让物业服务更加优质高效,最终提升业主的居住体验 。(全文完)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