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转行记——印尼小岛的“鲨鱼保卫战”| 海洋与湿地·观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20:53 1

摘要:印度尼西亚东边儿的阿洛群岛有着十分美丽的自然风景,可当地渔民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他们祖祖辈辈都靠打渔为生,其中一种主要的“猎物”就是长尾鲨。远洋长尾鲨(Pelagic Thresher, 学名为Alopias pelagicus,下文称长尾鲨),顾名思义,最显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作者 | 王纯瑶(北京外国语大学)

一只跃出水面的长尾鲨。(图源:Steve Momot, CC BY-SA 4.0)

本文约3400字,阅读约5分钟

印度尼西亚东边儿的阿洛群岛有着十分美丽的自然风景,可当地渔民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他们祖祖辈辈都靠打渔为生,其中一种主要的“猎物”就是长尾鲨。远洋长尾鲨(Pelagic Thresher, 学名为Alopias pelagicus,下文称长尾鲨),顾名思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那长长的尾巴,差不多能占到身体的一半长。这种鲨鱼主要生活在温暖的海洋里,是远洋性的鲨鱼,也就是说,它们喜欢在大海深处游荡,而不是靠近海岸。长尾鲨的尾巴可不是摆设,它们用这条长尾巴来拍打、击晕猎物,然后再享用美食。不过,也正是这条长尾巴,让它们很容易被渔网缠住,所以数量一直在减少

如今,这种鲨鱼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濒危物种。印度尼西亚作为世界最大的鲨鱼捕捞国,在那里,长尾鲨的数量已经减少了超过83%。主要的原因在于,印尼现有的渔业政策并未重视长尾鲨的捕捞问题,当地人民将长尾鲨视为一种可以开采的渔业资源,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食用其鱼鳍和鱼肉,当局甚至到2018年才记录到长尾鲨的存在。

然而,发展长尾鲨旅游业其实可以带来更大的生态经济价值。菲律宾有2处旅游胜地——马拉帕斯卡岛(Malapascua Island)和杜马盖地的道因海滩(Dauin Beach)。在那里,潜水爱好者可以在澄澈的海水中与长尾鲨近距离接触。这一生态经济每年将带来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5年2月来自印度尼西亚卡拉巴希长尾鲨保护组织的Rafid A. Shidqi等学者,在Oryx期刊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为保护鲨鱼设计和评估替代生计:以印度尼西亚阿洛岛长尾鲨为例》(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alternative livelihoods for shark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on thresher sharks in Alor Island, Indonesia)。该研究显示,在印度尼西亚的阿洛岛,通过为当地渔民提供替代生计,并结合社区参与的鲨鱼管理和宣传活动,成功地显著降低了长尾鲨的捕捞量。为助力全球环境治理、并供我国学者了解最新研究动态信息,编译分享信息如下,供感兴趣的读者们参阅。

上图展示了阿洛岛的地理位置(图源:Wikipedia)


实验方法与效果

(一)替代生计 (a livelihood-based intervention)

替代生计是指为原本依赖于捕捞鲨鱼为生计的居民,提供其他经济活动、谋生渠道选择以减少其对长尾鲨资源的依赖。2020 年,研究人员着手为阿洛岛渔民寻找合适的替代生计。一开始,他们确定了一系列受渔民支持的潜在方向,如渔民提供补贴和渔业技能培训。随后,研究人员与渔民深入交流,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优化了替代生计方案。经过反复研讨,最终选定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试点:金枪鱼和红鲷鱼渔业,利用当地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新的渔业方向;小型养鸡场,拓展陆地养殖产业;还有向当地居民售卖大米、煤油或冰块等日用品的小生意。这些替代生计措施充分考虑了渔民的切身利益,这种设计也赢得了渔民们的认可和赞赏。

为了让替代生计能够顺利推进,研究人员还帮助自愿采用新生计的渔民组建了自我管理小组。之所以选择自我管理模式,是因为它能赋予参与者充分的自主权。小组成立后,成员们一起讨论、确定替代生计执行的规章,包括具体实施规则、违规惩罚以及监督机制,以确保整个过程公平公正、有章可循。在正式开展新生计之前,渔民们还在村庄里举行了庄重的宣誓和声明仪式,向整个社区宣告禁止捕捞鲨鱼的规定,让每个人都清楚这项禁令。研究团队让渔民们广泛参与自我管理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渔民的主人翁意识,原本对替代生计持观望态度的渔民,也逐渐被吸引并参与进来。

实施替代生计后,参与该计划的渔民对长尾鲨的捕捞量出现了显著下降。从数据上看,非参与组每月平均能捕获约6长尾鲨,而参与组每月仅仅捕获1,两组总捕获量的差异高达91%。这一变化,直观地展现出替代生计在保护长尾鲨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在收入方面,整体来看,渔民的平均月收入有所增长。在9名参与的渔民里,有6的收入实现了大幅提升,部分渔民的收入相较于干预前,增长幅度竟高达 525%

长尾鲨。摄影:Kristina Tapales(“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获摄影师授权使用)

(二)协同物种管理 (Collaborative species management)

协同物种管理是指整合政府、社区等多方资源和力量,推动长尾鲨的保护工作。研究团队曾多次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进行沟通合作,宣传长尾鲨除捕捞外的潜在经济价值。此外,他们还与政府法律部门、海洋和渔业部门以及学术代表们展开密切合作,期望通过整合各级政策,填补此前的法律空白,为长尾鲨保护构建完善的政策框架。

在研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阿洛岛地区和省级层面分别颁布了两项法规,并且划定了专门的长尾鲨保护区域。2020年12月新颁布的地区法令虽然没有直接禁止捕捞鲨鱼,但强调了渔民的替代经济能力提升,期待减少民众对濒危物种的经济依赖。到了2022年7月,省长下达指令,明确禁止捕获和交易长尾鲨,极大地促进了长尾鲨保护工作的规范、有序。

长尾鲨。摄影:Kristina Tapales(“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获摄影师授权使用)

(三)社区宣传与自豪感 (Community outreach and pride)

社区宣传与自豪感培养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提升阿洛岛社区民众对长尾鲨的认知,并让他们对保护长尾鲨一事引以为傲。研究团队创新地发起“长尾鲨保护冠军”倡议活动,在阿洛岛公开招募参与者,吸引当地年轻人成为保护大使。他们为选拔出的参与者提供为期一周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社区治理、鲨鱼及海洋环境保护法规等。培训结束后,参与者需在35个月内于沿海学校和社区开展实施宣传活动。

实施“长尾鲨保护冠军” 倡议活动让当地民众对长尾鲨保护的意识大大增强。在2021至2023年这三年间,36青年冠军在各个村庄积极宣传,利用学校访问、举办社区会议、张贴宣传海报,和当地电台合作广播节目等多种方式,范围涵盖了 24 个村庄,1166 。从反馈情况来看,所有参与活动的人都表示从宣传活动中了解到了长尾鲨的重要性,甚至有小部分人直言,这是他们第一次听说这种物种。一些村庄的领导人也受到影响,开始鼓励村民保护长尾鲨,并把长尾鲨当作当地的宝贵资产。

上图展示了长尾鲨的地域分布。(图源:https://www.floridamuseum.ufl.edu/discover-fish/species-profiles/pelagic-thresher/)


项目反思

在阿洛岛推进长尾鲨保护项目时,社会与政治层面的复杂状况给项目带来了诸多阻碍。其中,非参与者对长尾鲨造成的持续伤害格外严重。这些未参与项目的渔民,多数是村里年长且捕捞鲨鱼经验丰富的人,他们长期的捕捞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长尾鲨数量的急剧减少,同时还带来了不利的示范效果

事实上,有部分非参与渔民一开始是打算参与生计转型的。他们并非不认同鲨鱼保护理念或项目流程,而是由于和村长、其他社区成员之间存在矛盾且一直未能解决,最终才选择退出。这一情况恰好印证了早期关于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的研究观点:许多保护问题的本质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潜在矛盾。

图源:Thomas Alexander(CC BY-SA 4.0)

而阿洛岛地区和省级法规的出台,意味着上级政府部门从曾经只关注发展问题,到如今重视长尾鲨保护方面有了极大的转变。然而现实中,在村庄、地区和省级各个层级实现有效的政策整合依旧困难重重。当前的监管机构及其相关机制的强制执行力不足,印尼国家层面又缺乏针对远洋长尾鲨的有力保护举措,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执法工作的顺利推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鲨鱼旅游业,也未能实现为渔民提供替代捕捞鲨鱼的生计选择的期待,尤其在财政支持短缺新冠疫情爆发致使旅游业停摆的双重打击下,这一替代方案的实施显得更为困难。


阿洛岛的渔民们祖祖辈辈都以捕获长尾鲨为生,研究团队却成功帮他们实现了生活方式的转型,单纯依靠经济补贴显然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小编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研究人员在设计替代生计方案时,非常尊重当地文化,比如鼓励渔民制作并售卖与海洋相关的手工艺品在开展新生计前渔民们进行传统的祭祀和海洋献祭活动。这样一来,渔民们在从事新工作的过程中,仍然能感受到熟悉的海洋文化氛围,拥有文化归属感。同时,研究团队大力加强社区宣传工作,让渔民们认识到保护长尾鲨以及转型生活方式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能够提升渔民们对替代生计的认同感。总而言之,基于当地文化量身定制的转型方案是本次研究成功的关键因素

(注:1.本文仅代表资讯或者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


编译 | 王纯瑶(北京外国语大学)

审核 | Linda Wong

三审 | John Wong

排版 | WCY

关于作者

王纯瑶,目前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大三,辅修法语,积极好学、热衷思考,在本科期间获得海洋法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对海洋生态保护以及海洋法动态前沿发展非常感兴趣,并希望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部、“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志愿者。

王纯瑶(编译). 渔民转行记——印尼小岛的“鲨鱼保卫战”. 海洋与湿地. 2025-03-31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斑海豹©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Shidqi RA, Sari DR, Alopen J, et al. Designing and evaluating alternative livelihoods for shark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on thresher sharks in Alor Island, Indonesia. . Published online 2025:1-12. doi:10.1017/S0030605324001376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将于2025年6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加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旨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会议将汇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渔业、海洋污染治理、蓝色经济等关键议题。作为大会的特别认证机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将组建代表团赴法国参会。(封面图:海草床©摄影:王敏幹)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