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55年,即安史之乱头一年,年57岁的王昌龄得知了安禄山造反的消息。此时的他已被贬龙标达8年之久,没错,这里的“龙标”,正是他的好友李白为他所写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的“龙标”。
公元755年,即安史之乱头一年,年57岁的王昌龄得知了安禄山造反的消息。此时的他已被贬龙标达8年之久,没错,这里的“龙标”,正是他的好友李白为他所写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的“龙标”。
这首诗,无数人都会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湖南龙标县的8年里,王昌龄的职务一直是龙标尉,这个职务主要负责当地的政务、税收、案件调查等事务,相当于今天的地方公安局、城市管理局、税务局等部门的综合职能。
在被贬龙标之前,王昌龄已在江宁丞的位置上枯寂地坐了8年。屡次遭贬,将王昌龄昔日迫切想要在官场有一番作为的心完全浇灭了。
和同时代的绝大多数文人一样,王昌龄曾为了做官付出了太多太多。他出身在西安一个贫寒之家,是家中的老大,是在父母的努力下,他才得以实现“耕读”。也是因为耕读的缘故,他的诗歌中,常可见“渔”“耕”等词,比如,他曾在《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写道:“非为渔弋故”,“无何困躬耕”;在《独游》中写道:“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
他的诗中,还有大量类似的与“耕”“渔”有关的诗句,它们描述的,都是他一边读书一边养家糊口的生活片段。
王昌龄画像
寒门自古难出学子,王昌龄参加科考历经的难比寻常学子多多了。或许是因为太难的缘故,他曾不得不在25岁时想要另辟蹊径,走一条从军入仕的路子,他的在沙场建功立业、显现封侯取一战的宏愿,终究泡了汤。
好在,他在“从军”路上也并非一无所获,他终因为在边塞漫游,而写在了大量的边塞诗,在《从军行二首》中,他这样总结自己的这段时光,他说:“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悔”了的王昌龄随即再次拿起笔,用功,终于在29岁那年考中了进士。可因为他出身寒微,也未遇到贵人,他一直只能做九品上的低级官员,且经常因为不懂政治而得罪人、被贬。这种种,无疑让王昌龄备受打击,并最终有了“归乡”的想法。
当然,王昌龄迫切想要归家,也与安禄山叛变后,他担心双亲有关。他明白,乱世最怕的就是一家人各自分散,他害怕家人卷入战乱,于是,打定主意归乡的他不断加快速度往家赶。
王昌龄此时头发已白了大半,他的络腮胡也白了不少。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道道皱纹,好在,他的眼神一如少年时澄澈。只是,如今的他,已完全没有了少年时期的那股子拼搏劲儿。
回乡的路上,思绪万千的王昌龄留下了不少诗作,如《留别司马太守》和《留别武陵袁丞》等等,都是他在归乡路上所写。
为了躲开朝廷和安禄山叛军的交战之地,王昌龄一直绕路,走了不少远路。因为一路绕着走,他从龙标出发,目的地是在老家西安。到第二年10月,王昌龄终于抵达了濠州,濠州属于非战区,王昌龄理所当然地认为这里是安全的。
刚到濠州,王昌龄就得知睢阳告急。濠州刺史闾丘晓是个胆小鬼,他一直担心战事殃及自己,所以,他非常紧张。王昌龄抵达濠州后,他一直派人盯着这个大诗人。作为文人,王昌龄和他的好友李白一样:心忧天下,却又无能为力。
到达濠州后,他难免在言语间表达自己对眼下局势的担忧。闾丘晓的探子按时将打探到的情报给到了他,他开始坐不住了。王昌龄和李白是一路人,他们忧心政治却并不懂政治,自然不明白乱世里要如何明哲保身。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那些对时局担忧的闲话,竟被闾丘晓视为“可疑”,继而一不做二不休,将他一枪刺死了。
当年,王昌龄年59岁,他此时距离老家,已只剩一段水路和一小段陆路了。
王昌龄画像
王昌龄在濠州究竟说了什么,以至于惹来杀身之祸呢?他当时,说的是:
“奸雄乃得志,遂使群心摇。赤风荡中原,烈火无遗巢。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
王昌龄这段话里的“奸雄”,当然是逆贼安禄山了,而这里的“一人”,正是张九龄。张九龄担任宰相之时,第一次见到安禄山,就知道此人有“反骨”,日后一定会是朝廷的大患。张九龄当时还劝唐玄宗将安禄山杀死,可惜,当时的唐玄宗,并不听他的劝,而之一味听信李林甫的谗言。唐玄宗不仅未杀死安禄山,还反过来给他加官进爵,以至于一步步酿成祸患。
没错,王昌龄对张九龄的评价过高,让闾丘晓觉得他的站队有问题。安史之乱中,后来同样因为站队出问题的,还有李白,好在,他虽因站队错误而历经万难,最终还是保住了小命,可王昌龄却并没那么幸运。
没人知道王昌龄是如何被闾丘晓刺死的,他虽是大诗人,可在官阶上,他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县尉,乱世里,谁死都不奇怪,何况一个小县尉呢。
闾丘晓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这之后不久,自己会为杀死王昌龄而后悔。
王昌龄被害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他的一众好友纷纷为他鸣不平。这里,不得不感叹他的强大的朋友圈。王昌龄混迹诗坛几十载,他的圈中好友几乎个个都是重量级,比如王维、辛渐、高适、王之涣、岑参等等,其中高适还算大官,他曾做到了正三品。
王昌龄的好友,对他还个个都是死心塌地。其中,孟浩然这个隐居的田园诗人向来不喜会客,可听说王昌龄来了襄阳,他想都没想就欣然与之把酒言欢。可就是在这次欢聚中,孟浩然竟因吃了聚餐时的河鲜而导致旧疾复发,最后魂归九天了。
李白、王昌龄、孟浩然画像
因极其爱重王昌龄,孟浩然死时,还惦记他会因为自己的死而内疚,继而叮嘱家人不要将自己的真实死因告诉王昌龄。
拥有一堆挚友的王昌龄,还积攒了一众粉丝,他死后,粉丝们也义愤填膺。如今天的各种大V一样,王昌龄的粉丝亦藏龙卧虎,当时的大唐宰相张镐就是他的“龙虎粉丝”。
王昌龄拥有众多粉丝不足为怪,要知道,在唐朝,他的名气可是与李白齐名啊。而且,他还擅长写边塞诗,他的《出塞 其一》几乎是所有将士都能吟诵的,因为它写的就是无数将士的心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也是张镐最喜欢的一首。
王昌龄对唐朝的影响极大,他还是首次提出“意境”这一诗学范畴的人。诗的三境,包括“物境”、“情境”、“意境”,就是他首提。可见,在唐朝的诗坛里,王昌龄是极其重要且影响深远的一位。
本来,王昌龄被杀跟张镐也没啥关系,可偏偏,张镐当时正率军平叛,且在救援宋州的过程中,他曾令亳州刺史闾丘晓救援宋州。
前面说了,闾丘晓非常怕死,他在接到命令后,一直按兵不动,他想拖延时间。闾丘晓的拖延导致宋州陷落!
张镐本就对他杀害王昌龄怀有恨意,如今他在战场上又犯下大错,张镐岂会留他?闾丘晓并不知道自己死期将至,他早就盘算好了,再怎样,自己也就是延误战机罢了,罪不至死。
所以,当张镐说要直接将他处死时,他两眼瞪得溜圆,怎么也不肯相信这是真的。闾丘晓赶忙求情,他可怜兮兮地对张镐说道:“我家中还有年迈的老母亲需要赡养,求您放我一条生路吧。”
张镐听了,恶狠狠地瞪着闾丘晓道:“王昌龄家中的亲人,谁来赡养?”
张镐、安史之乱画像
也是到此时,闾丘晓才意识到自己难逃一死:是啊,人张镐是带着为王昌龄复仇之心而来。闾丘晓眼里闪过几丝绝望和悔恨,可惜,一切都已来不及了。
因王昌龄死于乱世,他的尸首被草草掩埋,最终不知所踪。后世为纪念他,在龙标南约五华里的龙标冲领胆形山,为他修建了衣冠冢。
王昌龄之死,为唐代诗人之“最惨烈”,他的死,为他本就不得志的一生,打上了极重的悲剧烙印。然而,一生仕途不顺、屡遭贬谪且死于非命的王昌龄,却又是幸运的,他的幸运在于:他留下的无数诗作,终成不朽。
王昌龄画像
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留下了诗歌181首。他的诗歌中,尤以七绝诗最为出色,其七绝诗内容十分广泛,边塞诗、怀古诗、赠别诗、宫怨诗、闺怨诗无所不包。其中,尤以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最为后人所熟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而“一片冰心在玉壶”,也被认为是王昌龄一生的真实写照: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自己如何遭贬,遭遇怎样的境况,他的初心一如天上的明月——始终不改……
来源: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