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的列国都是哪些国家,这些国家都存在了多长时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18:47 1

摘要:公元前497至484年,孔子携弟子辗转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侯国,其周游版图主要在鲁、豫两省。这些承载过圣人车辙的邦国,多肇始于西周分封,却消亡于战国烽烟。从卫国立国900年、陈国存续568年,到蔡国554年终被楚吞,每个诸侯国都是周礼体系的活标本。透

公元前497至484年,孔子携弟子辗转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侯国,其周游版图主要在鲁、豫两省。这些承载过圣人车辙的邦国,多肇始于西周分封,却消亡于战国烽烟。从卫国立国900年、陈国存续568年,到蔡国554年终被楚吞,每个诸侯国都是周礼体系的活标本。透过孔子周游路线,我们既能看到春秋城邦文明的最后荣光,亦能窥见封建制度瓦解前夕的剧烈震荡——圣人的理想主义与列国的现实命运,在此展开史诗性碰撞。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孔子周游过的这些国家。

公元前497年,孔子因与鲁国权臣季桓子政见不合,率弟子离鲁赴卫。卫灵公虽以“粟六万”厚待,却仅视其为文化象征,未采纳其“正名”主张。居卫期间,孔子于帝丘(今濮阳)设坛讲学,修订《诗》《书》,并会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引发争议。十个月后因卫国内政动荡,诸侯争霸加剧,孔子感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遂离卫赴陈。

孔子

赴陈途中于匡地遭误认为阳虎被围五日,蒲地遇公叔戍叛乱险遭扣押,两度历险后重返卫国。卫灵公态度转为冷淡,“问阵于孔子”显露穷兵黩武倾向,孔子失望之余潜心教育,培养子路、子贡等弟子。累计寓卫近十年间,完成《春秋》框架构思,亲历卫国内乱(蒯聩之乱),最终因“礼乐不兴”决然离卫,开启晚年归鲁前的最后漂泊。

卫国(约前1040年-前209年),西周武王弟康叔封国,立国832年,为周代最长寿诸侯国。初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春秋时因狄人入侵迁都楚丘、帝丘(今濮阳)。卫武公时期(前813年)复兴,位列诸侯十二君;卫懿公好鹤亡国(前660年),赖齐桓公助复国。战国沦为魏附庸,前254年被魏灭,后秦置卫君,至秦二世废黜。作为殷商文化保留地,孕育商鞅、吕不韦等人物,孔子周游列国时五至卫,见证其从强国到附庸的衰变轨迹。

公元前496年秋,孔子离卫后短暂进入曹国。时曹伯阳在位,正面临宋国威胁与国内贵族倾轧,对孔子"克己复礼"主张毫无兴趣。史载"曹不容入",国君未行郊迎之礼,亦未提供馆舍。孔子携弟子于陶丘(今山东定陶)城外驻留数日,见曹国城防破败、礼制荒疏,叹"邦无道则隐",遂南下宋国。此次冷遇预示曹国十年后被宋所灭的命运。

曹国

曹国(约前1046年-前487年),西周姬姓封国,立国559年。武王灭商后封弟曹叔振铎于陶丘(今山东定陶),位列"三监"之一。春秋时期夹处晋、楚、宋间,曹共公因轻慢流亡中的晋文公(前632年),招致城濮之战后晋军破曹,国君被俘。战国初年曹伯阳欲图强,反遭宋景公联合郑国攻灭(前487年)。作为春秋小邦代表,其"朝晋暮楚"的生存策略与"曹刿论战"典故闻名,孔子周游时曾过境未获礼遇,印证其衰微态势。

孔子师徒抵宋国(今商丘)时,司马桓魋因孔子批评其"靡费三年造石椁",怀恨遣甲士拔除讲学榕树示威。据《史记》载,桓魋"欲杀孔子",弟子子路急备战车,孔子却从容更衣扮商贾,星夜分散潜出宋境。途中于郑国东门与弟子失散,被路人形容"累累若丧家之狗"。此次危机迫使孔子改变北上计划,转赴陈蔡,其"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的慨叹,彰显乱世中坚守道义的文人风骨。

宋国疆域

宋国(约前1040年-前286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兄微子启于商丘,存世754年。作为殷商文化继承者,宋襄公(前650年)以"仁义"争霸,泓水之战重伤楚军却错失霸权。战国时宋康王推行改革,短暂强盛并灭滕伐薛,终因齐愍王联合魏、楚攻灭。其地孕育孔子(祖籍宋)、庄子等思想家,墨子、惠施等学派巨擘。孔子周游时险遭司马桓魋加害,折射出宋国贵族内斗与礼崩乐坏的时代困境。

公元前492年,孔子自宋脱险后辗转至郑国新郑,适逢晋楚争霸致郑国动荡,与弟子失散于东门。《史记》载郑人讥其"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笑言"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坦然接受窘境。短暂停留期间目睹郑国"乡校议政"传统,虽认同子产不毁乡校之政,但见礼乐衰微,遂留"形骸之困岂损大道"之叹,月余即赴陈国。这段经历成为儒家"君子固穷"精神的生动写照。

郑国位置

郑国(约前806年-前375年),西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后东迁新郑(今河南),存续431年。春秋初年郑庄公称“小霸”,首创“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子产执政时推行田制改革、铸刑书,开创法制先河,其“不毁乡校”政策受孔子赞誉。战国时因处四战之地,在晋楚争霸中“朝晋暮楚”,终被韩国所灭。孔子周游时在此遭讥“丧家之犬”,折射其晚期衰颓态势,弦高犒师、烛之武退秦等典故皆出自郑史。

公元前492年,孔子应陈湣公之邀首次入陈,以陈国为中心活动四年,整理《诗》《书》并教授弟子。公元前489年,吴楚交兵波及陈国,孔子避乱迁蔡途中被围困于陈蔡边境(今河南信阳),绝粮七日,弟子病馁。子路愤懑质疑“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仍坚持讲诵弦歌。后得楚昭王派兵解围,却因昭王猝逝未能入楚为政,最终返卫。

陈国位置

陈国(约前1046年-前478年),西周武王封舜后裔妫满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存续568年。春秋时夹处晋楚争霸前线,陈灵公因夏姬之乱(前599年)被弑,引发楚庄王灭陈后复封。孔子周游时五至陈国,与陈湣公论“肃慎之矢”,留下“东门之杨”典故。战国初年楚惠王灭陈置县,终结其“三恪”地位。作为周代礼乐文化重镇,《诗经》收录《陈风》十篇,老子、陈亢等思想家皆出于此,孔子绝粮处今存“弦歌台”遗址。

公元前489年,孔子因陈蔡之困脱险后进入蔡国旧都新蔡(今河南上蔡)。时蔡昭侯正迫于楚侵压力迁都州来(下蔡),旧都官署废弛,世族离散。孔子居蔡期间整理《易传》,于芦岗设坛授徒,然蔡廷忙于迁都未予接见。数月后,蔡昭侯遭贵族暗杀,政局剧变,孔子叹“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遂离蔡赴叶。

蔡国位置

蔡国(约前1046年-前447年),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存续599年。春秋时夹处楚吴争霸要冲,蔡哀侯因调戏息夫人(前684年)引发楚灭息,反致蔡沦为楚附庸。蔡昭侯为避楚侵迁都州来(下蔡,今安徽寿县),终在楚惠王时被灭。其"朝吴暮楚"的困境被孔子亲历,《论语》载"子在陈蔡之间厄",蔡国大夫公孙翩作"蔡人歌"收录于《诗经》,折射小国存亡之艰。

公元前489年冬,孔子抵楚国北境负函(今河南信阳),会见叶县尹沈诸梁(叶公)。叶公问政,孔子答“近者悦,远者来”,叶公却更关注防御吴国战术,对仁政理念反应冷淡。时楚昭王驻军城父(今安徽亳州),虽曾欲封孔子七百里地,但因令尹子西谏阻“孔丘非楚之福”作罢。次年昭王病逝军中,孔子怅然北返,留下“楚狂接舆歌而过”的典故。此番际遇,终使孔子放弃仕楚理想,转向整理典籍与教育。

楚国

楚国(约前1042年-前223年),芈姓熊氏,立国819年。西周初年受封于丹阳(今湖北秭归),春秋时楚庄王问鼎中原,跻身“五霸”。战国疆域扩至江淮,吞并吴越,极盛时占有半壁江山。郢都(今荆州)作为政治中心400余年,孕育楚辞、漆器与编钟文化。楚怀王时期(前328年)与秦争雄失利,屈原投江殉国。前223年秦将王翦破寿春,俘楚王负刍,楚亡。孔子周游时曾至楚北境,与叶公论政未果,见证楚国从蛮夷到华夏化的转型历程。

8、重返卫国

公元前484年春,68岁的孔子应鲁执政季康子之邀,经卫国返回故土,结束14年周游。其时鲁国刚在冉有指挥下击退吴侵,季氏为重塑礼制声望而迎回圣人。孔子虽未获参政,但专注杏坛讲学,删订《诗》《书》,作《春秋》以寓王道。晚年自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周游所历融为教育精粹,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遍布列国,终使儒家学说超越诸侯争霸格局,奠定华夏文明根基。

小结:

公元前497至484年,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足迹遍及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侯国,主要活跃于鲁、豫两省。始于卫国,卫灵公以礼相待却未纳其政见,孔子在此修订典籍、培养弟子近十年,亲历蒯聩之乱后黯然离去。辗转曹国遭冷遇,宋国险遭桓魋加害,郑国失散被讥"丧家之犬",陈蔡边境绝粮七日仍弦歌不辍。在楚北境与叶公论政未果,昭王猝逝断其入楚仕途。这些西周分封的邦国多存续五六百年:卫国立国832年为周代最长寿,陈国传承舜裔礼乐568年,蔡国在楚吴夹缝中存续599年终灭。孔子周游既见证春秋城邦"郁郁乎文"的余晖,更亲历礼崩乐坏的时代剧变——卫懿公好鹤亡国、宋襄公"仁义"败北、郑国"乡校议政"传统凋零,无不昭示封建制度崩塌前夜。最终孔子归鲁杏坛讲学,将周游所历淬炼为儒家经典,使王道理想超越列国征伐,奠定华夏文明的精神根基。

来源:历史影视小迷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