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放390名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次年秋天自觉回来,结果如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11:05 4

摘要:这个“大赦天下”的做法啊,对于很多古人来说,有点像冬天来了一场义务“送温暖”。咱们从电视古装剧也能见到,有了新皇上登基、改年号,官府就宣通知:能赎罪的赎罪,甚至连关着的杀人犯也“沾了光”。可大赦又不是一般的宽容,它是标准的大手笔——皇帝亲笔一道文书,直接放掉一

这个“大赦天下”的做法啊,对于很多古人来说,有点像冬天来了一场义务“送温暖”。咱们从电视古装剧也能见到,有了新皇上登基、改年号,官府就宣通知:能赎罪的赎罪,甚至连关着的杀人犯也“沾了光”。可大赦又不是一般的宽容,它是标准的大手笔——皇帝亲笔一道文书,直接放掉一大批百姓、军人、罪犯。这和简单减刑那是两回事。好多人一夜之间不仅不用挨鞭子、免受刑罚,还能带着光明正大的身份走出牢门,有点像人生给了重启键。

其实咱们小时候在村里看过犯人放出来的样子,满脸都是暗红色的激动与不可思议。有时候朝廷的法令太突然,大伙都不相信,跑去官府门前探了探——“你说真赦免了?不会明天再抓回去吧?”这种不安全感古今都一样。可为什么皇帝非得来这一出?大赦听起来好像很仁慈,其实也是“人算计人”的一环——不仅能表现皇帝胸怀,还凑巧能让民心顺手归到他这边。一块石头砸下去,溅得官府、百姓都挺乐呵。

但唐太宗李世民玩的那次“放死囚回家”,说实话,要是放在现代社会,也肯定能上热搜。咱们不妨岔开聊聊,换个角度看看他这么做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人只记得他玄武门那一天血流成河,却忽略了,他后来治国玩的是“信人”那一套。比如李世民刚刚做皇帝那会儿,朝堂上已经坐着好多各路豪杰,凭本事吃饭。有一次,有个叫萧瑀的官员犯了点事,按律应下大狱。结果李世民直接拍板,说:"他是老臣,功勋不小,先让他去家里反省反省,再看怎么处理。"大家都觉得犯嘀咕,心说皇帝是不是太松了。可萧瑀三天后亲自回宫请罪,没有躲,反而说自己不该辜负皇上的信任。李世民啥反应?他一笑,说:“得用人者宽以待人,不用一板一眼。”这事后来被朝廷里传作是宽政的典型。

但你要真以为他没底线也不对。有一年,西域打仗回来的兵士,因为触犯禁令进了刑部的牢房,按惯例要重判。有个老兵当时就哭了:“我们打仗流了血,却因细节之错要戴枷跪地,这心里不服气。”消息传到李世民耳朵里,他并没直接放人,先叫来左仆射房玄龄问:“这些人真心悔过没有?如果是贪功自傲,不能姑息。”房玄龄实话实说:“有几人其实只是失足,不是本心坏。”李世民于是让这些人家属来见面,先免去枷锁,让他们当众道歉,然后裁定部分人免死,余下流放边地。朝里有些官员反对,说这么一来后患无穷。但李世民不听,拍桌道:“轻信小恶可鼓励大善。”

和唐太宗同类的放囚案例,往往发生在节气、祭祖或者朝政大变的时候。其实在唐朝之前,隋文帝曾有一回更极端,在寒食祭时允许犯人全部离牢七天回家。这些犯人,大多数都如约返狱。有人说,这到底是法制的进步,还是侥幸心理作祟?没人能说死,毕竟那会儿逃走就是全家一起掉脑袋。

但李世民真敢这么大手笔一次性放掉几百死刑犯,这背后光是胆识还不够。他其实看中的,是把“大唐信用”当成国策推行下去。也正因如此,在贞观六年那回“放死囚回家后又全员返狱”,史书惊讶之余,不少百姓心里其实并不放心。邻居说:“今天他们没闯祸,万一明天呢?”相当于一根悬着的线,大家不敢断言后果。

换做别的朝代,可没几个人真敢这样做。宋仁宗有一回章惇因谋反被关押,最后放出来,规定只能在城里活动不得离京。章惇真就没跑,后来还成了朝堂“讲道理”的代表人物。仁宗见他还老实,直接让他复职。朝中不少大员都说,这说明皇帝用人有度,才让天下能安。其实,这种放宽政策,有时是赌,有时是用一颗心试探另一颗心。

而官场里的观念分歧,比咱们茶馆里聊天还要热闹。有官员主张,百姓靠打压,防着他们出乱子;也有像魏征一派坚信,“民为本”,愿意多给点信任、多留点人情口子。魏征有好几个辩论,故意用西汉文帝“少杀多宽”的例子,李世民就爱听这种。后来朝政也渐渐转为“宽以治国”的主流,比如考课、六典里的量刑方法都变得缓和。

但社会气氛变好了,就真能杜绝犯罪吗?有一回,京师南郊农村出了一桩命案,县令怕是“大赦效应”,亲自走访被害人家属,问是不是老犯人闹事。家属倒说:“不是,是庄头争地。”县令心里才宽了半口气,回来报告朝廷,“老死囚们没惹事,大赦那套其实挺灵”。但也始终有人心里打鼓,说,兴许这些人只是暂时惧怕,要真放宽常态,后患未可知。

对李世民呢,他其实也是时时纠结。史书后来记载,他曾经在惩处大案后跟长孙皇后说过:“人心隔肚皮,有些事不能全信。”长孙反而劝他:“既然做了皇帝,总要有点依仗人性的爱。”有人问,这算不算人道主义?但从我的理解来说,在古代,这种举动根子里有一半是智慧,一半是无奈。李世民能凭一纸政令让三百九十死囚如数返狱,这种威望,不是一朝一夕积累来的。

可这事大家并不是一致叫好。欧阳修、王夫之之后甚至专门写文章分析,说这些犯人不过权衡利弊,衡量家人受牵才返狱,不是什么君臣间的真情流露。王夫之甚至大胆推测,刑部私下通知死囚:如期回来,说不定免你死罪。这种推断,看似冷漠,却很生活化——谁不想多活一年?但你要问我,李世民这种做法,不管背后到底是真是假,能让贞观一朝民心稳定、人心向善,就是本事。

贞观之治以后,唐朝的气氛越来越松弛,老百姓敢说话、敢干事,官员敢犯颜直谏,有错能悔改,不必一条道走到黑。有功能赏、有罪能赎,全社会像是通了水管,流动起来。有人说那是一段最像人间的治世,我觉得,说不定还真没夸张。

最后,李世民的“大赦”,究竟是高明的治国策略还是一场人性实验?没人能给定论。但他留下的是一种气度,一种相互信赖的国风。大赦也许不是每次都能善终,但偶尔的一回,恰好让无数人相信,皇帝也是人,也会拿自己的赌注换百姓的自由。这种微妙,恐怕比刑书上的一条条律文更能让人记住。你说,要是今天再来一次这样的“宽政”,会不会换来同样的回归?说不定,咱们也愿意赌上一把——只要信得过,谁还舍得一直逃呢?

来源:灿烂橘子Sj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