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杪毫芒间见玄机——孙过庭“衄挫”笔法考释|孟云飞专栏168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22:11 1

摘要:唐代书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的"衄挫"笔法,如一枚蕴藉千年的书学明珠,其光华穿透时空,至今仍照映着中国书法的幽微之境。"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的论说,不仅是对技法层面的精微把握,更暗含了中国人对笔墨世界的哲学认知。

孟云飞/文

唐代书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的"衄挫"笔法,如一枚蕴藉千年的书学明珠,其光华穿透时空,至今仍照映着中国书法的幽微之境。"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的论说,不仅是对技法层面的精微把握,更暗含了中国人对笔墨世界的哲学认知。

文字考镜:衄挫本义与书学转义

"衄"字在《说文解字》中解作"鼻出血也",其篆书形体作"",从血从刃,暗含创伤之意。在兵书典籍中,"衄"常指战败受挫,《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败衄"即用此义。至魏晋书论,"衄"开始获得艺术转义,卫夫人《笔阵图》"竖如万岁枯藤"之喻,已隐含笔锋受挫而行的意象。至唐代虞世南《笔髓论》明确将"衄"纳入笔法体系,谓"竖画宜作衄势"。

"挫"字本义为折断,《周礼·考工记》"揉牙挫角"即用此意。在书法语境中,蔡邕《九势》首倡"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已具挫锋雏形。王羲之《书论》更直言"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此"隐锋"之法实为挫笔之先声。至智永《心成颂》提出"空中摇笔,挫锋入纸",终使"挫"成为独立笔法术语。

孙过庭将"衄挫"并称,实乃集六朝笔法之大成。考敦煌遗书P.3561蒋善进临《书谱》残卷,"衄"字作"",保留了篆籀遗意;"挫"字结体方劲,笔锋外拓内擫,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二字并置的深意。这种文字形态与技法概念的互文,构成了理解衄挫笔法的第一重密钥。

笔法实证:衄挫的技法体系解构

衄挫之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呈现,可通过三组对立统一关系予以解析:首先是"逆"与"顺"的辩证。衄笔强调逆势涩行,如锥画沙,笔锋与纸面形成对抗性摩擦;挫笔则需顺势调锋,似屋漏痕,在阻力中寻求流畅。怀素《自叙帖》中连绵草书,常见衄锋起笔后立即挫锋转向,形成"逆入平出"的典型笔势。

其次在"藏"与"露"的转换。衄笔多取藏锋之势,如颜真卿《祭侄稿》点画起笔处,笔锋逆入后衄转蓄势;挫笔则往往显露天成之趣,观苏轼《黄州寒食帖》,横画收笔时挫锋微露,既破板滞又生韵致。这种藏露之变,恰如董其昌所言"似奇反正,若断还连"。

最后是"疾"与"涩"的节奏。衄笔贵在迟重,张旭《古诗四帖》中厚重笔画皆以衄锋缓缓推进;挫笔妙在迅捷,黄庭坚《松风阁诗》撇捺出锋时的挫笔动作往往在瞬间完成。二者交替形成的节奏感,正如孙过庭所云"乍显乍晦,若行若藏"。

美学升华:衄挫的形而上意蕴

衄挫笔法在审美维度上,实现了"器"与"道"的贯通。在形器层面,它完善了中锋用笔体系。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之论,在衄挫技法中得到完美诠释——通过衄锋调整笔毫状态,借挫笔完成锋面转换,使"中锋行笔"原则贯穿始终。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记载的"八面出锋",实乃衄挫技法的高度凝练。

气韵层面,衄挫创造了独特的时空张力。王铎《拟山园帖》中,衄笔形成的涨墨效果凝固了时间痕迹,挫笔留下的飞白则延展了空间想象。这种时空交织的美学特征,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智慧,将二维平面点画升华为四维时空的艺术。

最终在道体层面,衄挫技法成为书家心性的镜像。傅山"宁拙毋巧"的书学主张,在衄挫的朴拙用笔中得以实现;八大山人晚年书作中的衄挫痕迹,分明可见其孤傲心境。这种"技进乎道"的升华,使衄挫超越了单纯技法范畴,成为文人精神的外化形式。

站在当代书法发展的十字路口回望,衄挫笔法所蕴含的古老智慧依然闪耀着启示之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不应遗忘笔墨最本真的语言;在拥抱现代性的过程中,需要守护传统文化基因。正如孙过庭在《书谱》结尾所期许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对衄挫笔法的持续探究,终将在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中,开辟出书法艺术的新境界。

作者: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来源:华夏艺术图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