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个人都想为生活增加“亮色”,但在集体利益下,个人追梦是不是要为他人让步?张水华,最近成为网络热议人物,因为她那场马拉松比赛后的一句哭诉,把无数上班族都“带”进了争议旋涡里:理想和责任到底怎么平衡?
在职场努力追梦,到底谁在付出隐形代价?
每个人都想为生活增加“亮色”,但在集体利益下,个人追梦是不是要为他人让步?张水华,最近成为网络热议人物,因为她那场马拉松比赛后的一句哭诉,把无数上班族都“带”进了争议旋涡里:理想和责任到底怎么平衡?
这事之所以能引出无数共鸣,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曾在“个人兴趣”和“集体安排”之间为难过。不管你是刚毕业的新员工,还是工龄二十年的老职工,无论你正在岗位上坚持,还是已经退休,都很难不对这场风波有点想法。
荣誉与心酸,谁不是咬牙撑着?
8月31日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赛道上,张水华赢得中国女子组第一。2小时35分27秒,她刷新纪录——本是人生高光的一刻。但她在镜头前的眼泪,却比奖牌更戳心。她说,为了参赛和领导沟通,调休被拒,只因理由太“私人”。这一句诉苦,让许多人看到医护行业的辛劳,更有网友大呼:“看见了普通人追梦的难处”。
可仅仅几个小时,舆论风向就急转直下。有人替医院算起了“人情账”:医护岗位人手紧张,假期本来稀缺,如果有人频繁外出,留下的同事不得不连轴转。你休假追梦,别人吃力补位,这到底公平吗?
工作才是根本,爱好不能压过同事的付出
细扒下来,今年前8个月,张水华已经“走南闯北”参加了9场比赛,三月份还连轴跑了4场,每次都是跨城甚至跨省。这期间还要坚持训练、经营网络账号,几乎每个周末都“独占”了。作为普通护士,这份频率就有些刺眼。医院排班本就难,哪个岗位不是一环扣一环?
甚至有不少自称医院同行的人匿名爆料,“每次要轮休总是被她的比赛占了”,“年轻护士基本赶不上周末休息”,有的甚至连续顶班。原本一次两次,大家还能理解;如果成了常态,旁观者都会不舒服。
梦想和副业,别让同事成了“替罪羊”
最初大家以为,张水华是用个人时间去追梦。结果事发后,丈夫站出来解释:“她用的其实是自己休息日,与同事换班,没动单位调休名额。”但这样一来,舆论疑问更大了:“既然用休息日,为何赛后抱怨领导?”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明明护士平时都很忙,她却曾语出“天天休息都快抑郁了”,与大多数一线忙碌的护士形象形成鲜明反差。
网上的曝光越来越多:有人说她不仅为比赛调休,为了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也频繁找人换班,甚至还抢别人的休息时间。不少网友替基层护士叫屈:“想休个周末简直像中彩票。”
其实,不只是医护圈。多数普通岗位,谁追个梦都离不开“搭班”和“帮忙”。几场比赛下来,也许热度和荣誉由一个人独享,徒增的负担却由同事承担。孰轻孰重,这账本不该只算到个人头上。
副业带货背后,是利益,还是热爱?
网络时代,副业兴起,业余变现并不罕见。张水华与运动品牌签约、与MCN平台合作,还带橱窗广告——这些都让不少人质疑,她还是不是单纯的跑步爱好者。别人排班加班,你赚广告、做网红,长远下去,难免惹人非议。
火爆之后,合作方立刻暂停了品牌合作。没有赞助和“外力支持”后,她还能继续“多线操作”吗?很多跑友看到这里,都忍不住思考:如果外部机会消失,个人热爱还能像以往那样高频率坚持下去吗?
一句话,集体与个人,平衡在哪里?
几乎每个中国职场人,都能在张水华事件里发现自己的影子。年轻时,我们可能都想过:能不能为自己的兴趣腾点时间?可现实是,岗位上缺人,“弹性”不是一纸说辞。从来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追梦无负担”,多数人要想有人支撑,就必须有人多付出。
这件事拷问的是“规则和弹性、个体和团队间的边界”。有人感叹,要是制度上更有人情味,既能容下少数人的热爱,也不让大多数人吃亏,那该多好。但细细一想,真要“人人特殊”,集体运行还能顺畅吗?
真实的生活,都是相互体谅下的辛苦坚持
有理想固然可贵,大家都希望能兼顾工作与爱好。但一个团队能不能长久,靠的还是每个人的责任心。有人追梦,别人在撑;有人退一步,也是被现状推着走。不管是在岗的你,还是卸下工牌的长者,大都能体会:个人愿望美好,集体规则也必须尊重。
其实,不光是医护系统,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换了谁,要是总有人“因私请假”,剩下那部分总归要有人扛。追梦没错,但别忘了团队一起在负重前行。
站在普通人角度说一句:既然我们在职场,愿你能兼顾热爱与责任。梦想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考验人心。你怎么看?你身边有类似的故事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说一说你遇到的那些关于“追梦”与“扛活”的琐碎心事。
来源:参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