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说,孩子最近越来越不听话,让他往东偏往西,说多了还嫌烦,不知道该怎么办。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说,孩子最近越来越不听话,让他往东偏往西,说多了还嫌烦,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问她,你平时怎么和孩子说话的?
她发来一段语音,我一听,明白了。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问题可能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我们说话的语气上?
要知道,语言是有温度的,语气是有力量的。
想想我们自己。
当我们被别人用指责、命令的语气对待时,是不是也会感到不舒服、想反抗?
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们虽然小,但也有自尊心,也渴望被尊重、被理解。
所以今天我想和朋友们聊聊,想要孩子变得更好,我们要戒掉哪4种说话语气。
01
第一种:戒掉指责式语气
放下评判的利剑,架起理解的桥梁
“你怎么又把房间弄乱了?”
“跟你说了多少遍,怎么就记不住?”
“考这点分还有脸吃饭,还有脸笑?”
"要不是你磨蹭,怎么会迟到!"
这些锋利的归咎,像手术刀割裂着亲子关系。
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指出:经常被指责的孩子,会将失败归因为自身不可改变的缺陷。
这种固化思维就像沉重的壳,让孩子在挫败感中停止成长。
我们可以用客观描述代替主观评判:
"牛奶洒了,我们需要三块抹布来清理战场";
"校车还有10分钟出发,现在需要加快准备速度";
就像工程师不会咒骂故障的零件,而是冷静寻找解决方案。
当我们用中性的语言还原事件本质,孩子才能专注解决问题而非对抗指责。
02
第二种:戒掉命令式语气
蹲下来,才能看见同一片天空
“快去写作业!”
“把电视关掉!”
“不准玩手机!”
“马上把玩具收好!”
这些裹挟着惊叹号的语句,常常像突如其来的暴雨,将孩子的自主意识浇得七零八落。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7-12岁的孩子正在形成具体的逻辑思维,命令式语言会阻断他们理解行为意义的通道。
当我们总是站在指挥塔上发号施令,收获的往往不是服从,而是逐渐枯萎的主动性。
我们可以试着把祈使句换成有限选择题:
“你是想先完成数学作业,还是语文作文?”
“玩具们找不到家会很伤心的,我们给它们举办个回家仪式怎么样?”
就像园丁修剪枝条时会顺应植物的生长方向,当我们用商量的语气为孩子保留选择空间,他们会更愿意配合,并在过程中学会权衡与担当。
03
第三种:戒掉抱怨式语气
擦亮心灵的滤镜,传递积极能量场
"天天伺候你累死了"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孩子?”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升职了"
“我为了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就不知道感恩?”
这些抱怨的话,就像一把把刀子,刺伤孩子的心。
孩子听了,会觉得自己是个负担,是个累赘,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情绪传染实验表明:父母每抱怨1分钟,孩子的负面情绪持续时间会延长15分钟。
当家庭变成情绪垃圾场,孩子要么变成压抑的"情绪海绵",要么成为新的抱怨传播者。
我们要把抱怨转译成期待:
"妈妈今天有点累,我们一起想想怎么分工更合理?"
"爸爸最近工作遇到挑战,需要全家一起加油哦"
就像园丁不会对着花朵抱怨风雨,智慧的父母懂得把生活难题转化为成长课题。
当孩子从我们语气中感受到积极应对的力量,自然会学会乐观处世。
04
第四种:戒掉否定式语气
种下“你可以”,才能长出“我能行”
“不行,你不能玩这个!”
“这么简单都不会?”
“就知道你会搞砸!”
“别异想天开了!”
这些否定就像提前写好的判决书,将孩子的可能性封印在“我不行”的牢笼里。
脑科学研究显示:长期接收否定信息的孩子,前额叶皮层会持续分泌压力激素,严重影响认知功能发展。
那个被贴上“粗心”标签的孩子,真的会在反复提醒中变得细致吗?
更可能的是,他会在潜意识里完成对负面评价的自我验证。
我们可以用建设性对话代替消极评判:
“这道题确实有挑战性,我们一起找三个解题思路如何?”
“虽然这次没成功,但你发现了三个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是进步的开始啊!”
就像摄影师不会对着幼苗抱怨它不够挺拔,而是耐心记录每一天的生长,父母的肯定性语言,才是滋养自信的最佳养料。
05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
“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人世间卑劣的事,但不必让他的童年就饱含这些重量。”
父母的语言语气,不该是悬挂在孩子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应成为托举他们翱翔的上升气流。
当我们戒掉那些伤人的说话方式,其实是在完成两代人的共同成长:
孩子得以在充满善意的环境中舒展枝叶,父母则在反思中遇见更成熟的自己。
此后,让我们提高微笑的弧度,调整呼吸的节奏,让那些温暖坚定的话语,如春风化雨般自然流淌。
因为最好的教育,从来不在宏大的理论中,而在我们每天与孩子对话时,那温柔上扬的尾音里。
来源:教育通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