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体育赛事到舌尖经济,从文化自娱到产业自觉,曾经略显“土味”的乡村文化,如今绽放出独特魅力,吸引着城市的目光,甚至成了撬动县域经济的新引擎。
日前,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官网
发布了《关于和美乡村验收通过名单的公示》
清远共70个乡村拟评为和美乡村
其中
通过验收的创建村
“特色村”67个,“生态村”3个
这些村的建设成效离不开政府的推动
以及村民的群策群力
营造出独特的清远“土味”
从村BA的爆火,到村晚热烈
到村咖的涌现,再到村宴的崛起
这种“土味”越来越浓
越来越香~
从体育赛事到舌尖经济,从文化自娱到产业自觉,曾经略显“土味”的乡村文化,如今绽放出独特魅力,吸引着城市的目光,甚至成了撬动县域经济的新引擎。
清远这一场“村味”逆
到底凭什么“真香”?
流量进村
清远乡村从“土味”到“潮流”
当城市用流量明星堆砌视听盛宴时,清远屡屡以“土便是潮”的姿态带来流量,引爆社交媒体,乡村以及村民从“被观看者”转变为“文化定义者”。
清远的村咖火了!“城里的咖啡用来‘续命’,乡村的咖啡适合放松。” “咖啡+乡村”元素的组合,成为清远乡村文旅“流量密码”,越来越多“村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造了城乡消费新场景。清城区石角镇的“河堤·心屿茶咖”将农家院落改造为复合空间,节假日经常爆满,珠三角游客占比达七成。佛冈县高岗镇的“玉兰咖啡”将废旧农房改造为客创中心,带动就业与农产品推广。类似项目在清远多地涌现,形成“卖风景”与“卖生态”的村级文旅新业态。
2月8日,清城区石角镇"河堤·心屿茶咖",坐满了客人。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在此之前,“村超”的火也从贵州“燃”到清远,各地纷纷举办村BA比赛。其中,2024年清新区级“村BA”赛事,覆盖49个行政村(社区)、955个村小组,线上、线下累计吸引观赛群众近200万人次。更为出圈是“土味”十足的奖品,清远鸡、黑山羊、土香猪登上领奖台,农特产品与体育精神碰撞,成为清远村BA最具特色的名场面,成就“最接地气的荣耀时刻”。
连州市村BA比赛现场。资料图
更早流行的是清远村晚,形式多样的“村晚”活动在清远大地如火如荼开展。尽管形式多样,但是不变的是“村晚”舞台无明星大腕,表演者多是村民,节目内容也扎根于日常生活,舞狮、广场舞、方言小品……这些“土到极致”的文化表演,反而因真实、鲜活而引发共鸣。清远村晚不断闪耀,其中佛冈县高岗镇社冈下村、连山小三江镇三联村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
2023年4月22日,连山小三江镇在壮族歌圩广场举行了全国“四季村晚”展示活动,游客和壮族人民欢度节日。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 谢庆华 摄
村晚之外,清远村宴也在悄然复兴。“去村里吃席”成为新流行。乡村厨师郑敏在清远开了一家上门办村宴的公司,订单供不应求。她家乡清新山塘镇的喜宴师从最初十几人发展至今已超百人,带动就业约1500人,一年接单总量约12万围,还覆盖珠三角。一口大锅翻炒的不只是菜肴,更是城乡割裂时代稀缺的集体温情。
文化觉醒从“文化IP”到经济增量
从“村晚”到“村咖”,清远“村味”的逆袭,实则是乡土文明对城市焦虑的温柔反哺,也是乡土文化最质朴的方式重构城乡关系。值得追问其为何香?
村味其香在根。在过去,“土”多被视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今天,“土”却转变为了一种质朴、自然的美,甚至成了大家追捧的文化。那些曾被视为落后的土缸、夯土墙、竹编椅,承载着未被城市化浪潮冲淡的文化根脉,反而成了治愈城市病的稀缺资源。清远村晚的方言小品、即兴山歌,因其原生性获得情感溢价。当城市居民在“村咖”寻找消失的邻里温情,村民则在文化自信中重建身份认同。
清远人郭庄橴和闺蜜打造的“秋·烘焙·咖啡”,是“咖啡+设计工作室”的结合。清远日报记者 刘淑芳 摄
村味其香在融。村味变浓不是传统村味的回归,而是流行元素与乡村特色文化结合的创新表达,其核心在于“人”的回归与参与。清远“村咖”的主理人多是返乡青年或城市创业者:如“河堤·心屿茶咖”主理人何敏将童年院子打造成网红打卡地,设计师卢学山逃离城市接手“树下咖啡”,“秋·烘焙·咖啡”主理人郭庄橴与闺蜜将农庄变为设计工作室。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创意,更是城乡文化的交融。而目前清远正大力实施的“归雁计划”正是这个现象的生动写照。据统计,清远回乡就业创业的本地籍大学生数量在平稳增长,其中,从2022年的2500余人增长到2024年3980人。
村味其香在定。多年来,清远坚定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当前也正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保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久久为功,这些都为乡村活动提供了肥沃的政策土壤,为村味的恣意生长提供了最大的空间。来自政策的赋能不胜枚举,譬如清远在探索乡村运营发展路径不遗余力,2024年评选出28个市级乡村运营先行村,每村奖补10万元用于推动乡村资源整合与产业发展。清城区石角镇黄布村、清新区三坑镇安庆村等入选名单,重点发展文旅、农业等特色项目。此类项目也为 “村”字号活动的落地奠定基础。
让每个村庄找到专属星辰大海
“村味”的“真香”,本质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自觉与经济活力的共振,城市人在这里寻找乡愁,村民则通过文化自信找到致富新路。但是如何让村味延续,更加飘香,也是清远需要考量话题。
乡村文化自信的可持续性不仅需依托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各地让每个村庄都能找到专属的星辰大海,结合本地资源打造特色IP,避免“稻田咖啡馆”的简单复制。如连山民族风咖啡馆、佛冈玉兰咖啡的老物件改造设计。未来清远可借鉴浙江“未来乡村”经验,绘制“清远村味数字地图”,用VR技术让游客云端体验耍歌堂、瑶族织锦,再循着数字足迹实地探访。
“乡村咖啡馆”——玉兰咖啡馆外景。清远日报记者 林良田 摄
更高维度来说,仅仅是特色还不够,更需延伸到产业维度上,打通“非遗-产品-渠道”的全链条。连南瑶绣、瑶银、瑶族长鼓制作技艺等非遗工坊每年产值达1200万元,带动就业过万人。这些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要让文化符号转化为消费符号。可开发“清远村味盲盒”,将丰阳牛肉干、东陂腊味与村咖体验券组合,通过直播电商构建“看得见的乡愁”。
村味的核心在于“人”,清远需构筑“城乡创意共同体”。石角镇吸引设计师、雕塑家返乡开店的案例表明,乡村需要“带土移植”的跨界思维。建议设立“乡村创客种子基金”,对返乡青年实施优惠政策,同时推动广美等高校设立乡村工作站,让夯土墙与参数化设计碰撞出新物种。
从一杯“村咖”到一场“村BA”,从传统村宴到现代文旅,清远这些“小而美”的探索也揭示了一个深层规律:当乡土文化完成从“被拯救”到“自生长”的转变,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成为多元文明共生的新主场。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乐见更多清远“一村一味”的绽放,并期待越来越多“村味”真正升华为“村魂”。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