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诊疗,全程守护 | 2025肺癌MDT领航计划线上会议成功召开,共探EGFR突变联合治疗、耐药策略与多学科协作优化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20:01 2

摘要:2025年8月29日,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精准诊疗,全程守护—2025年肺癌多学科诊疗(MDT)领航计划"线上会议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刘振华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和河南省肿瘤医院赵艳秋教授共同担任主席,汇聚哈尔滨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三地主席领衔云端齐聚,聚焦长生存管理新路径。

2025年8月29日,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精准诊疗,全程守护—2025年肺癌多学科诊疗(MDT)领航计划"线上会议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刘振华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和河南省肿瘤医院赵艳秋教授共同担任主席,汇聚哈尔滨、江苏、河南、福建等多地肺癌领域权威专家,围绕EGFR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联合治疗新进展、MDT模式建设与优化、复杂肺癌病例多学科管理、耐药后策略及放疗免疫协同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通过前沿报告、多家肿瘤中心MDT实践经验分享和典型病例讨论等形式,全面展现了MDT在推动肺癌诊疗精准化、个体化及全程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为提升我国肺癌综合诊疗水平与区域协同提供了重要学术平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信涛教授围绕“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联合治疗新进展”作了系统报告。过去一/二代EGFR-TKI单药治疗始终未能实现总生存(OS)突破,直至奥希替尼凭借FLAURA研究的OS阳性结果,成为目前唯一具有明确OS获益的EGFR靶向治疗基石。近年来,随着FLAURA2(奥希替尼联合化疗)、MARIPOSA(埃万妥单抗联合拉泽替尼)等III期研究相继取得阳性结果,EGFR突变NSCLC一线治疗正式迈入“联合时代”,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并带来OS改善。针对耐药后管理,以生物标志物为导向的个体化治疗成为核心策略。SACHI研究证实奥希替尼联合赛沃替尼可显著改善MET扩增耐药患者预后;新型ADC药物如Dato-DXd及双特异性抗体等在克服耐药方面展现出潜力。未来,伴随更多联合方案的探索与优化,EGFR突变NSCLC治疗将进一步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迈进,为实现患者长生存提供新希望。

图1 信涛教授学术分享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林莉教授系统介绍了该院肺癌MDT的建设经验并分享了一例罕见EGFR PACC突变晚期肺腺癌病例。林莉教授指出,MDT模式以患者为中心,能显著优化III期NSCLC等复杂肺癌的诊疗策略、提高临床决策准确性并改善患者生存,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核心诊疗模式。该院建立了制度完善、多科协作的高效MDT团队,对III期肺癌、罕见突变等疑难病例进行常规讨论。病例部分分享了一例55岁女性患者,2024年9月确诊左肺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结及脑多发转移,检测为EGFR 18-25外显子长片段插入突变(PACC类型)及TP53共突变,PD-L1高表达。经MDT讨论,采用伏美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含铂化疗方案,原发灶及脑转移灶显著缩小、分期降级,后续成功接受左肺上叶切除术,达到主要病理缓解,术后继续伏美替尼维持治疗,疗效显著。

图2 林莉教授学术分享

江苏省肿瘤医院MDT团队(钱婷教授、蒋鸣教授、任斌辉教授)围绕III期及IV期NSCLC的MDT模式、局部与全身治疗策略选择以及EGFR突变患者耐药后管理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专家们强调,MDT在复杂肺癌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尤其在异质性强的III期肺癌中,需综合外科、放疗科、内科等多学科意见,制定个体化、全程化治疗策略。针对EGFR突变患者,其指出第三代TKI虽已成为一线及辅助治疗基石,但耐药问题日益凸显,需通过再次活检及分子检测明确机制,合理选择联合化疗、抗血管药物、MET抑制剂或参与新药临床研究。此外,专家们还探讨了晚期患者降期后局部干预(如手术或放疗)的时机与价值,强调应在MDT框架下结合患者意愿、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微环境特征进行审慎决策,以实现生存延长与生活质量提升的平衡。

江苏省肿瘤医院彭伟教授系统介绍了该院肺癌MDT团队的建设特色,并分享了一例年轻女性EGFR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全程管理病例。彭伟教授指出,该院MDT团队整合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以定时定点“一站式”会诊模式,为进展期肺癌患者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提升诊疗效率。病例部分分享了一例39岁女性患者,2022年8月确诊左肺腺癌伴纵隔淋巴结、心包及肝转移,EGFR 19外显子缺失阳性。一线接受奥希替尼治疗16个月后出现疾病进展,基因检测提示继发MET扩增。经MDT讨论,后续调整为奥希替尼联合赛沃替尼双靶治疗,病灶再次显著缩小,病情稳定持续至今,总生存已超36个月。

图3 彭伟教授学术分享

河南省肿瘤医院MDT团队(梁光辉教授、赵九洲教授、刘杰教授)围绕MDT模式在肺癌全程管理中的核心价值、分子检测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以及EGFR突变患者耐药后管理等重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专家们一致强调,MDT通过整合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及分子检测等多学科视角,可显著优化复杂肺癌患者的诊疗决策,提升治疗依从性与生存质量。针对EGFR突变患者,专家们指出应重视一线三代TKI的规范应用、耐药后的二次活检及分子机制探索,并基于耐药模式合理选择双靶联合(如奥希替尼+MET抑制剂)、化疗、免疫或参与新药临床研究。专家们还呼吁加强分子检测与临床的深度结合,依据基因图谱细化分层,推动肺癌诊疗从“单一模式”向“精准联合”转变,最终实现患者长生存与高质量生活的平衡。

河南省肿瘤医院郑晓丽教授系统介绍了该院肺癌MDT模式的建设经验,并分享了一例双原发肺癌的长程管理病例。郑晓丽教授指出,该院MDT严格遵循“定时间、定地点、定专家”原则,整合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十余个学科专家,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规范化诊疗方案,有效避免过度诊疗,保障医疗安全与患者获益。病例部分分享了一例69岁男性患者,2012年首次确诊左肺腺癌(IIB期),经同步放化疗获长期缓解;2020年再发右肺鳞癌(IIB期),再度经MDT讨论后行同步放化疗;后续虽出现右肺门淋巴结转移及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但通过MDT指导下的再程放疗、支气管镜介入支架置入等精准局部治疗,病情持续得到控制,自初诊起总生存已超过13年。

图4 郑晓丽教授学术分享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MDT团队(郭天兴教授、林洁教授、陈静波教授)围绕MDT模式在肺癌诊疗中的价值与实践展开深入交流。专家们聚焦MDT制度建设、多学科协同在复杂肺癌病例中的应用、双原发肺癌的分子病理诊断策略,以及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机制等核心议题。结合郑晓丽教授分享的一例生存超过13年的双原发肺癌病例,专家们从MDT流程优化、分子分型指导临床决策、放疗介入时机与远隔效应激发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多学科整合诊疗模式提升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强调规范化、个体化与全病程管理在肺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史美祺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聚焦MDT模式在肺癌诊疗中的核心价值与实践经验。通过多家医院及跨省市的深入交流,与会专家分享了MDT制度建设、流程优化及多学科协同在复杂肺癌病例中的应用成效。同时典型病例表明,MDT有助于实现诊疗策略的规范贯彻与患者生存的显著延长。史美祺教授强调,MDT是提升肺癌诊疗质量、推动全病程管理的关键,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与多学科协作,优化临床决策,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医学界影像频道

相关推荐